高三历史二轮通史复习限时集训题:第2讲%E3%80%80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发展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上传人:gege****666 文档编号:145520157 上传时间:2020-09-21 格式:PPT 页数:26 大小:6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二轮通史复习限时集训题:第2讲%E3%80%80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发展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高三历史二轮通史复习限时集训题:第2讲%E3%80%80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发展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高三历史二轮通史复习限时集训题:第2讲%E3%80%80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发展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高三历史二轮通史复习限时集训题:第2讲%E3%80%80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发展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高三历史二轮通史复习限时集训题:第2讲%E3%80%80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发展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二轮通史复习限时集训题:第2讲%E3%80%80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发展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二轮通史复习限时集训题:第2讲%E3%80%80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发展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2讲民族交融的发展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时期(一),本讲内容 一、本讲阶段特征及知识整合 二、重难点知识解析 三、高考真题在线 四、2020年高考预测练习,第2讲民族交融的发展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时期(一),本讲阶段综合概述 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是我国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及中华文明曲折发展时期。南北方经济趋向平衡,但经济重心仍在北方;隋唐时期(581907年),封建社会全面发展、繁荣,该时期是中华文明鼎盛时期; 宋元时期(9601368年)是封建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民族融合进一步发展、农耕文明继续发展时期。魏晋南北朝

2、、隋唐、宋元时期,我国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阶段特征: 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是中国古代文明继续发展并逐渐走向成熟的历史时期。 1.政治上: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社会动荡,民族融合进一步发展;隋唐形成了三省六部制、科举制,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走向成熟; 2.经济上:魏晋时期,北方战乱,生产遭到破坏,商品经济水平低,南方得到开发;隋唐时期,南方经济政策调整,生产工具改进,交通发达,农业、手工业繁荣,南北经济趋于平衡; 3.思想文化上:魏晋南北朝时期,特立独行的士人群体形成,推动了书法、绘画、文学等艺术的发展。隋唐时期,科举制扩大了知识分子队伍,推动了文学艺术的进步。,主干知

3、识整合,一、政治 1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 (1)中央体制:形成_、_、_三省体制。 (2)选官制度:实行_,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 2隋唐时期(581907年) (1)中央体制:确立并完善了_,分割了相权,加强了皇权,提高了行政效率。 (2)地方行政:变为道州县三级制度,唐末设置节度使,导致了“_”的分裂局面。 (3)选官制度:科举制形成,取代了按_选官的九品中正制,扩大了统治基础。,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九品中正制,三省六部制,藩镇割据,门第,二、经济 1魏晋南北朝时期 (1)农业:实行耕耙耱技术,推动了_农业的发展;北魏推行_,实质是_。 (2)手工业:发明_的炼

4、钢技术;北方烧制白瓷。 2隋唐时期 (1)农业:江东地区出现_,将中国的犁耕技术推向成熟;出现了筒车。 (2)手工业:制瓷等手工业技术发展,形成“_”两大系统。 (3)商业:隋朝开凿京杭大运河,加强了南北交通;唐朝都市商业(长安、扬州、益州)和农村集市(草市)发展,_和飞钱问世;市坊分开,官府直接管理市场贸易。至迟从唐代起,瓷器开始大量出口。,精耕细作,均田制,封建土地国有制,灌钢法,曲辕犁,南青北白,柜坊,三、思想文化 1魏晋南北朝时期 (1)思想:佛教在西汉末年传入我国,_时道教兴起;冲击了传统儒学,使儒学面临危机。 (2)农学: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古代农业科学著作。

5、(3)书法和绘画艺术:汉字发展为自觉的书法艺术;东晋_被称为书圣;顾恺之的绘画理论和作品成就突出。 2隋唐时期 (1)思想:佛、道盛行,形成“_”局面。 (2)科技:隋唐发明_;唐末_开始用于军事;唐代医学家孙思邈编写千金方。 (3)诗歌:诗体完备,内容丰富,风格多样;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为杰出代表,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黄金时期。 (4)传奇小说:由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发展而来。 (5)绘画:代表作有初唐阎立本的步辇图,盛唐画圣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 (6)书法:楷书大家有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草书大家有张旭、怀素等。,东汉,王羲之,三教合一,雕版印刷术,火药,认识深化重难点解析,1门阀政治的

6、形成与发展 (1)概况:门阀士族是以宗族为纽带所形成的封建贵族特权集团,形成于魏晋之际,鼎盛于东晋,从东晋末至南朝逐渐衰落,士族享有特权,把持政权,世代为官,等级森严,标榜门第,构成了强大的社会政治势力。而门阀之外的地主阶层通称庶族,他们政治社会地位低下,只能任低级小官,被排挤在士族上层社会之外。东晋末至南朝,门阀士族衰落,庶族兴起,逐步执掌军政大权。 (2)特点 政治上: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世代担任重要官职。 经济上:士族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建立起自给自足、实力雄厚的庄园经济。 社会生活:不与庶族通婚,甚至坐不同席。 文化上:崇尚清谈,占据高级职位。,(3)门阀政治唐宋衰落原因,2.魏晋南

7、北朝时期社会经济的主要特点 (1)南北经济趋于平衡:江南迅速开发,中原发展相对缓慢。黄河流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中心,秦汉时期,南北方经济发展差距很大。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大规模的战乱多发生在北方并且时间持续很长,北方经济遭到严重破坏。而南方则相对稳定,南方经济得到迅速发展。这样南北经济开始趋于平衡,以北方黄河流域为重心的经济格局开始改变。 (2)士族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占有重要地位:由于士族制的发展和统治者崇信佛教,地主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恶性膨胀,造成土地和劳动力的大量流失。 (3)商品经济总体水平较低:由于战乱,不少城市遭到严重破坏,加上南方刚刚开发,商品经济发展缓慢。 (4)各民族经济交流加

8、强:由于民族融合的加强,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密切,并逐渐融为一体。各族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同时也为隋唐时期的繁荣奠定了基础。,3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反映的历史特点 (1)体现了江南迅速开发:科技进步(祖冲之圆周率和缀术)和文学艺术方面的成就(乐府诗、王羲之书法和顾恺之的绘画),反映了江南的迅速开发。 (2)体现民族大融合的特色:这一时期的文化成就来自不同民族优秀分子的创造;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成就,体现了不同民族的风格。如北方民歌敕勒歌是对塞外风光的写照;由于北方民族融合的加强和社会经济的恢复,才出现了贾思勰的齐民要术。 (3)体现了封建国家分裂:北方民歌出现描述战

9、乱的木兰辞,反映了封建国家的分裂,北方战乱频繁 (4)体现了佛教盛行:宗教画的流行、云冈和龙门等石窟艺术的出现、范缜反佛教的神灭论,反映了佛教的盛行。 (5)带有封建割据的烙印: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文化,有具体明显的区别,特别是南北文化差异很大。如南北朝民歌风格的迥然不同;外来佛教艺术在南北方的差异,南方重佛理,北方重形迹;南方佛教艺术多由寺院组织完成,北方佛教艺术多由信徒制作等。,4唐宋时期中央行政制度的变迁 (1)唐代 唐前期:沿用三省六部制,在三省制下,尚书省成为最高行政机构。三省长官共议国政,执宰相之职。三省的议政场所是政事堂。政事堂是最高的决策机构,尚书省是最高行政机构,也就是说决策

10、与行政是分开的。这样既能互相制衡,也能分工合作,从而推动机构运转。 唐太宗时期常以品位较低的官员同三省长官共议国政,加以“参知政事”“参预朝政”“参议得失”等名号,执行相职。 唐玄宗后期:中书门下体制逐渐取代三省体制,成为新的中枢体制。中书门下体制建立后,使职差遣体制逐渐定型,形成了不同于三省六部制的使职差遣体制。 (2)宋代:唐中期以来形成的中书门下体制逐渐形成中书门下与枢密院对掌文武的二府体制,在二府体制下,户部、盐铁、度支在唐代财政使职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发展。,5隋唐时期的均田制及相关赋税制度 (1)均田制 前提:政府掌握大量的无主荒地。社会上存在大量无主荒地和劳动力。 内容:国家将掌握

11、的土地实行分配,给农民一定数量的田地。奴婢、耕牛也相应受田;土地不得买卖;官吏得给公田;农民对封建国家的租、调、役负担(贵族、地主却无此负担)。 作用:均田制保证农民得到土地,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生产的恢复。 (2)租庸调制和两税法 租庸调制实行于隋至唐中朝。租是田租,调是人头税,庸是指纳绢(或布)代役。隋朝规定“民年五十,免役收庸”,交纳一定数量的绢来代替服役。唐朝则取消了庸的年龄限制,标志着对劳役地租这种赋税形式的否定。租庸调制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赋税负担,有利于荒地的开垦,政府的赋税收入有了保障,巩固了府兵制。 唐朝中后期,为解决财政危机,唐德宗于780年采纳宰相杨炎的建

12、议,实行两税法,每户按土地和财产的多少,一年分夏秋两次收税。两税法使唐朝中期以来极端混乱的税制得到统一,在一定时期内,保证了国家财政税收;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和进步,标志着以人丁为主的课税标准开始改变。,考向突破,考向一 魏晋至隋唐官僚政治的曲折发展与创新 高考真题在线1命题点:唐代三省六部制的发展 (2018高考全国卷,T26)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 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 B为官员提供迅速

13、晋升的机会 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 解析:扣题眼:抓住材料关键信息“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其主旨是武则天时期宰相数量增加且更替频繁,这有利于分割相权,强化皇权。 析错点:增加宰相数量,分割宰相权力的目的是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材料未涉及“扩大”“职权”;低级官员参与国家大权,但官职未“晋升”;宰相权力被削弱,“职能”未“强化”。,C,2命题点:选官制度的演变 (2016高考全国卷,T25)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 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C

14、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解析:扣题眼:科举制把读书、考试、做官结合起来,促成了比较广泛、持久的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析错点:“选拔最优秀的官吏”说法过于绝对,三者都不可能选出最优秀的官吏;官员道德水平从考试中很难鉴别;“排除世家子弟入仕”说法过于绝对。,D,3命题点:“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与唐朝统治 (2018高考全国卷,T25)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下表所示。 “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唐朝藩镇基本情况表,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 () 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 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 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 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解析:扣题眼:

15、观察表格可看出,直接参与“安史之乱”的河朔型地方势力明显强大,但数量很少。中央对中原、边疆、东南型的藩镇仍有较大控制力,对河朔型藩镇形成制约,维护了边疆安全。 析错点:东南型藩镇是朝廷的赋税之地,其余藩镇赋税多为自负盈亏,不能反映出藩镇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材料中只有河朔型藩镇和中原型藩镇互防,并未反映出其相互攻伐;藩镇割据本身是对中央集权的一种挑战。,D,2020年高考预测,1(命题点:三省体制的演变)南北朝时期,中书省和门下省设于宫中,主要负责皇家事务。唐朝时两省移出皇宫,并将两省官员分为内省官和外省官,两种官员都具有内、外朝官员的双重身份。这说明 () A国家事务的重要性有所提高 B政治运行过程更为成熟 C内外朝的职能差别逐渐消失 D皇室成为政治权力中枢 解析:选A。由“两省官员分为内省官和外省官,两种官员都具有内、外朝官员的双重身份”可见,国家事务与皇家事务联系在一起,其重要性有所提高,故A项正确;材料主旨与政治运行是否成熟无关,故B项错误;“两种官员都具有内、外朝官员的双重身份”不代表所有内外朝官员的职能完全一样,故C项错误;在家国一体的体制下,皇室本身就是政治权力的中枢,不是因唐代内外省的设置而形成,故D项错误。,A,2(命题点:唐代选官制度)唐代通过科举者,还需经过铨选方能任职,铨选标准为“身言书判”。一曰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