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3课《愚公移山》教学设计(1)

上传人:gege****666 文档编号:145518842 上传时间:2020-09-2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9.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3课《愚公移山》教学设计(1)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3课《愚公移山》教学设计(1)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3课《愚公移山》教学设计(1)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3课《愚公移山》教学设计(1)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3课《愚公移山》教学设计(1)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3课《愚公移山》教学设计(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3课《愚公移山》教学设计(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愚 公 移 山教学目标一、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揣摩人物语气。二、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三、体会运用对比和衬托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四、理解寓言的含义,感受愚公的精神及形象。教学设想愚公移山选自战国时代的道家列子汤问,是一篇家喻户晓的名篇寓言故事,它有生动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篇幅短小。愚公移山寓言最值得品的是愚公这一艺术形象。太行、王屋既高又大,而愚公仅以全家的力量来移山,这在一般人看来,已经是“愚蠢”的了。运土石,地点是“渤海之尾,隐土之北”,路程如此遥远,而帮助他们来移山的又只有一个七八岁的孩子,往返一次需时一年,这又进一步显示了愚公之“愚”。但所有这些,仅仅是事物的表象。及至

2、智叟前来阻止移山,愚公说出了“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的道理,他的形象霎时变得高大起来原来他的见解远远超出一般人之上,他是“大智若愚”的! 最后愚公的精神终于感动上天,上帝助其成功。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必须建立在本文是寓言故事这一基础上,否则便会产生断章取义的看法。故教学重点放在愚公和智叟两人的对比上,分析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从而揭示出作者的写作意图,教学难点放在愚公的“愚”和智叟的“智”的理解以及神话结尾在文中起的作用,从而完成教学任务。教学准备一、学生利用图书馆或互联网,查找资料,了解寓言的特点。二、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主动阅读课文,反复朗读,扫清字词障碍,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教

3、学活动教学活动一:朗读课文 积累文言任务与意图积累重点文言字词句。(学会归类来积累文言重点字词句的方法。)过程与方法1、 朗读课文,注意读音2、 检查文言掌握情况 1.通假字:(1)始一反焉 (通“返”,返回) (2)甚矣,汝之不惠 (通“慧”,聪明)(3)河曲智叟亡以应 (通“无”,没有)(4)一厝朔东 (通“措”,放置) (5)无陇断焉通 (“垄”,高地)2.古今异义:(1)惩山北之塞 (古义:苦于 今义:惩罚)(2)何苦而不平 (古义:愁 今义:痛苦)(3)惧其不已也 (古义:停止 今义:已经) 3.词类活用:(1)毕力平险 (形容词作名词,险峻的大山)(2)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名词作状

4、语,用箕畚)4.一词多义(1)且:年且九十(将近) 且焉置土石(况且) (2)毛:深入不毛(长草)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草) 5.翻译下列句子:(1)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凭您的力气,连魁这样的小山丘都不能削减,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2)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于是率领子孙中三个能挑担的人。)(3)甚矣,汝之不惠!(你太不聪明了!)(4)汝心之固,固不可彻。(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5)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啊。)教学活动二:抢答问题 理解内容任务与意图通过抢答问题,把握课文内容。(锻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及关注细节的能力,。)

5、过程与方法1、 本文一共写了哪些人物? 愚公、愚公之妻、智叟、遗男、愚公家人、操蛇之神、天帝、夸娥氏二子2、 愚公多少岁?将近九十岁(复习“年且九十”的“且”)三、智叟是不是年轻人?不是;叟:老头。四、遗男姓什么?他多少岁?他爸爸同意他去移山吗?京城,七八岁(复习“始龀”)5、 一共有多少人去移山?其中有多少名女子? 5人,包括愚公、子孙三人、遗男(复习“夫”)教学活动三:讨论分析 探讨形象任务与意图讨论愚公的人物形象特点,感知愚公的精神品质。(锻炼学生分析的能力,学会通过人物言行感知人物形象特点的方法。)过程与方法1、 讨论分析:愚公“愚”在哪里?没有充分考虑移山的困难重重:(l)两山高大;

6、(2)年老力衰,人员少;(3)工具简陋,路程远。2、 讨论分析:愚公真的“愚”吗?愚公是一个怎样的人?(1)抱负远大,造福子孙;(2)计划周密,深思熟虑;(3)目光长远,信心十足;(4)意志坚定,坚持不懈。教学活动四:写法探究任务与意图通过探究写作手法,学会衬托和对比的写作手法,加强对愚公精神的了解。(通过对本课衬托和对比手法的学习,加深对愚公精神的了解。)过程与方法1、 写移山困难重重有什么作用?衬托愚公移山的意志之坚。2、 众人移山态度有什么不同?运用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1) 愚公与智叟对比:高瞻远瞩与目光短浅。(2) 智叟与愚公之妻对比:反对移山与献疑。(3) 遗男与智叟对比:“

7、跳往助之”与“笑而阻之”。 体现愚公移山的意志之坚,造福人民,受广大群众支持。教学活动五:寓意理解任务与意图通过对愚公“移山”这一行为的思辨讨论,明确寓意。(再次引领学生回归文本深入文本,让学生明白寓言是一种表现精神和思想的方法。)过程与方法有人说,这个故事到最后还是靠了神仙的力量把这两座大山搬走的,这样看来,愚公到底是无能的。你怎样看?愚公移山的精神集中体现了积极、雄健的民族精神:“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教学活动六:拓展延伸任务与意图欣赏歌曲和画作愚公移山,再次感受愚公精神。(通过拓展活动,扩大学生的视野,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和寓意)过程与方法欣赏歌曲和画作愚公移山。教学总结这节课,我们围绕“愚”一字,读懂了课文的内容,理解了文章的寓意。更重要的是我们明白了寓言是一种表现精神和思想的方法,愚公移山提供的就是一种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积极、雄健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只要我们需要,那就应该继承并发扬。作业设计1.朗诵课文。2.从下面两个场景中任选其一,以课文相关内容为基础,发挥想象,写一个片段。不少于200字。(1)愚公一家和邻家小儿“移山”(2)愚公与智叟辩论 参考文献1 钱梦龙愚公移山教学实录评点 2 张奎、李维鼎,黄冈师专学报1982年第1期(广东省广州市第九十三中学 蔡思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