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必背58篇之《报任安书(节选)》(授课)

上传人:gege****666 文档编号:145517257 上传时间:2020-09-21 格式:PPTX 页数:19 大小:665.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必背58篇之《报任安书(节选)》(授课)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考必背58篇之《报任安书(节选)》(授课)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考必背58篇之《报任安书(节选)》(授课)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高考必背58篇之《报任安书(节选)》(授课)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高考必背58篇之《报任安书(节选)》(授课)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必背58篇之《报任安书(节选)》(授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必背58篇之《报任安书(节选)》(授课)(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报任安书,司马迁,司马迁和史记,1. 司马迁,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主要作品是史记。,司马迁早年游踪遍及南北,到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史记太史公自序有这样的记载:“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闚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彭城,过梁、楚以归。” 初仕郎中,曾奉使西南。元鼎六年(前111)回家,值父病笃。其父司马谈是汉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编写史料,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的官职)。父亲临终前嘱咐他说:“余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尝显功名于虞夏,典天官事。后世中衰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 元封三年,司马迁继父职,任太史

2、令,得以博览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档案和文献,为史记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史记有很高史学价值。班固称赞这部书说:“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质,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汉书司马迁传)意思是它高度地反映了历史的真实。不仅如此,其中陈涉世家肯定了陈涉起义的作用;河渠书平准书货殖列传反映了社会经济生活;匈奴列传西南夷列传等记叙了少数民族的活动,这些都是本书的优点。 史记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书中对部分历史人物的叙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2.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有很高的史学价值 。记载了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初年三千年的历

3、史。分表、 书、本纪,世家,列传,共篇。本纪、世家、列传用于记述人物事迹,书用于说明各种制度的发展变化,表用于显示史事的脉络,奠定了后世写史的体例。,关于“书”,“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信题多为“报书”“答书”“与书”“上书”“寄书”等 例如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与朱元思书(吴均)、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5,李陵之祸,将军李陵是汉代名将李广的孙子,深受汉武帝的喜爱,授骑都尉职。公元前99年,匈奴单于亲率二十万大军南下,汉朝主帅李广利被围在两狼山,派人回朝求救。汉武帝派李陵率五千步兵策应主帅李广利夹击匈奴。李陵率军前往,李广利被救出两

4、狼山。南还时,李陵断后,将至燕门关外,不料遭遇三万匈奴骑兵围堵。,李陵部下管敢投降匈奴,招供出李陵孤军无援,且已弹尽粮绝的内情。李陵不由得下马投降匈奴,流泪道:“全军覆没,还有何面目去见汉武帝?只能日后见机立功吧!”,写作背景: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给朋友任安的一封复信。司马迁因李陵之祸(对此稍作解释),被捕下狱,惨遭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看,这是宫中的机要职务,实际上却是以一个宦者的身份在内廷侍候,为一般士大夫所鄙视。在这期间,任安写信给他,希望他利用中书令的地位“推贤进上”。出于以往的沉痛教训和对黑暗现实的深刻认识,司马迁觉得实在难以按任安的话去做,所以一直没有复信。后来,因戾太子事获

5、罪被判腰斩,司马迁担心任安一旦被处死,就会永远失去给他回信的机会,使他抱憾终生,同时自己也无法向老朋友一抒胸中的积愤,于是写下了这篇报任安书这封著名的回信。,在这封信中,司马迁以无比愤激的心情,述说了因李陵事件而蒙受的奇耻大辱,倾诉了郁积在内心的痛苦和愤懑,披露了封建最高统治者的专断不公。说明了自己“隐忍苟话”的原因,表达了他“就极刑而无愠色”、坚持完成史记一书的决心。,司马迁写作史记的历程,可以用“悲壮”二字来概括。我们要认识司马迁。了解他的曲折丰富的思想感情,了解他的忍辱负重的生命历程,并进而读懂史记,读懂中国的历史,报任安书是不可不读的。因为这是司马迁用自己的笔蘸着自己的血泪写下的,通过

6、它,我们可以走进司马迁的内心世界。,为了完成史记的著述,司马迁所忍受的屈辱和耻笑,绝非常人所能想像。但他有一条非常坚定的信念,死要死得有价值,要“重于泰山”,所以,不完成史记的写作,绝不能轻易去死,即使一时被人误解也在所不惜。就是这样的信念支持他在“肠一日而九回”的痛苦挣扎中顽强地活了下来,忍辱负重,坚忍不拔,终于实现了他的夙愿,完成了他的大业。 今天我们读着这部不朽的巨著,遥想司马迁当年写作时的艰辛与坚毅,怎能不对他的崇高精神无比敬佩。,文章的结构特点 明确:总分总结构。 借回答任安“推贤进士”数语,围绕一个“辱”字,诉说了自己的不幸遭遇和精神上难以形容的苦痛,表现了自己发愤著书、雪耻传名的

7、顽强意志。 第2段:受辱之痛 第3段:受辱之思 第4-5: 受辱之力 第6段:受辱之难,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明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口头翻译试试吧!,你会翻译吗?,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仲尼厄而作春秋 不韦迁蜀 发愤之所为作也 不得通其道 故述往事,思来者。 以舒其愤,只有 非同寻常 被称赞 遭受困厄 (被

8、)贬谪 愤懑 实行 理想 使来者思,使动用法 舒散,解释下列加点词,作者列举了一些德才兼备的历史人物的遭遇,这要阐述什么?在句式的特点如何?,司马迁热情地歌颂了这些古代圣贤,他们虽然身处逆境,备受迫害,但并不因此而消沉,而是努力给后人留下有价值的东西。 作者以此作为对自己的勉励,表现了司马迁坚强的意志、顽强奋斗的精神。,这段话引用典故,采用铺排的手法,八组句子,两两各自对偶,这样的语言不仅使文章内容充实,又显得情辞滚滚,闪耀着瑰伟奇丽的光彩。 这种富于变化的语言,有力地加强了文章感情的抒发和文气的表达,令人激荡不已。,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上

9、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口头翻译试试吧!,你会翻译吗?,仆窃不逊 网罗天下放失旧闻 稽其成败兴坏之理 通古今之变 草创未就 通邑大都 会遭此祸 虽万被戮,岂有毁哉,不谦虚 散乱的文献 考订;纲纪、规律 通晓 完成 四通八达 恰逢,正好 即使,解释下列加点词,思考:作者著的是什么书,其目的是什么? 史记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比

10、较阅读: 屈原与司马迁都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一个毅然赴死,一个忍辱而生。他们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的人生选择?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谈谈个人的认识。 屈原“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具有高洁的人生品格和远大的政治理想,不愿随波逐流。在他的政治理想破灭后,在他的祖国沦丧后,他“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也不愿“蒙世俗之尘埃”,毅然赴死,把人格、理想看得比生命更重要,主动迎接死亡,以死来体现生命的意志和尊严。 司马迁出于公正,为李陵辩护,得罪皇上,当死降临到司马迁的头上时,他选择一种令肉体与精神,令自己与亲友都极度痛苦的“生”接受宫刑。,司马迁隐忍苟活,是“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

11、采不表于后”,他为自己规定的人生使命是要完成千古史记,成就人生的大事业,实现人生的价值,史记“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司马迁和屈原树立了两种人格榜样:一个择生,一个择死,一个以生践志,一个以死明志,对后世知识分子产生了巨大影响。,结合课文内容,写一段对司马迁的感悟文字,字数不少于100字。,你可知道,仁人志士应当是正义的化身,追求着如松如竹般的气节,也会留下传扬千古的美名。而饱读诗书的你,不会不知道这样朴素的道理;可你偏要顶着可能留下“不肖之人”的骂名的头衔,甘愿接受瞬间一剐而失去“人的尊严”。这样的苟延残喘,隐忍受辱活着,不知你的勇气从哪里来的?也许只为信笔写史,就不顾俗人之言了;也许你那清澈的眸子早已看到了千年后的太阳光芒;也许你那深邃的思想中也早已明白“活着就好”的道理。在这样艰深的岁月中,你已凝固了一座伟岸的丰碑,也不知多少人在为你唱着一首首不老的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