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问题提高课堂效益

上传人:gege****666 文档编号:145517147 上传时间:2020-09-2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巧设问题提高课堂效益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巧设问题提高课堂效益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巧设问题提高课堂效益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巧设问题提高课堂效益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巧设问题提高课堂效益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巧设问题提高课堂效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巧设问题提高课堂效益(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巧设问题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成都市36中 鲍 莹摘要:语文课堂上老师的提问往往是引导一堂课起承转合的关键线索,高质量的课堂问题就像一条美丽的项链,能串起所有的教学内容,让课堂教学显得自然灵动,并且精彩不断。然而,目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问题设计中存在许多问题。本文从目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的问题出发,提出了课堂问题设计的原则以及问题设计的策略。1、 问题的提出语文课堂上老师的提问往往是引导一堂课起承转合的关键线索,高质量的课堂问题就像一条美丽的项链,能串起所有的教学内容,让课堂教学显得自然灵动,并且精彩不断。然而,目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问题设计中存在许多问题。笔者通过听课,发现目前课堂教学中的

2、提问存在以下问题。(1) 教师缺少问题设计意识,导致提问缺少目的性,显得随意。目前,课堂上存在着几种情况,即老师提问较多,较少,较浅,较深。提问较少的老师一般是一讲到底,这样的课堂往往会让学生昏昏欲睡,学生的思维得不到锻炼,必然会出现休眠状态。为了避免这种现象,不少老师喜欢在课堂上与学生多多“互动”,整节课堂充满着老师的提问和学生的回答,这样一问一答,课堂显得十分热闹。然而,仔细分析会发现,许多提问实际是很浅薄的,甚至无效。还有的老师上课喜欢提较难的问题,以体现中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但在提问之前又没有作适当的铺垫,或者适当的引导,学生往往无法回答这类问题,以至于冷场。其实,无论如何提问,都必须要

3、有目的性,因此课堂提问是需要设计的。这里所说的目的性,就是一堂课的教学目标。王荣生教授说:“一堂语文课,如果没有合宜的教学内容,那么无论教学方法上玩什么花招、竖什么大旗,都不可能师成功的语文课。”就是说,衡量一节课是否合格的最基本的标准,就是是否具有适当的教学目标。基于这个教学目标的达成,高超的教师会备学生,在学生生成的状态中顺势引导,提出适当的问题。老师善于从整体上设计课堂中的问题,问题的聚焦点在于教学目标的达成,这样的课堂提问就是有效的。反之,缺少目的性的提问,缺少对课堂整体把握的提问都是无效的,或者是低效的。(2) 提问过于简单,无法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从新课程理念出发,课堂教学要重视学

4、生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对于中学生来说,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比如对生字词的掌握,对文学常识的了解等,所以,如果老师在课堂上只是提问学生对识记性知识的知晓就不符合高中生的认知水平了。比如,在教学高中语文必修四第1单元的汉姆莱特时候,老师如果仅仅是要求学生回答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就显得过于简单了。高中生处于理性思维活跃时期,教师应结合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提出一些含有分析、综合、概括、抽象、推理等思维能力的问题。比如提问哈姆莱特如何行动才能避免悲剧的发生。让学生通过分析、综合、概括、推理等能力,认识到哈姆莱特的悲剧不仅是个人性格的悲剧,更是时代的悲剧。要获得这样的认

5、识,依靠的绝不仅仅是学生对知识的记诵,而是需要学生去分析剧中各种人物的语言,概括戏剧中的复杂情节,在综合的基础上推理,才能得出结论。基于学生思维训练的问题设计,能积极调动学生的思考,形成课堂上的头脑风暴,让学生在课堂上除了学到应有的知识,还能锻炼相应的思维能力,这是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能力的要求,也是符合青年成长发展的要求。(3) 提问不符合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从新课程理念出发,课堂教学应“增进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帮助学生“认识自我,规划人生”,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许多课堂教师设计的问题,虽然符合教学目标,但无法体现教育者对学生心理状态的

6、把握。这样的课堂显得过于冷静,缺少生命的热度。比如在很多初中老师的课堂上,关雎一课总是被当做古代诗歌来处理,提问一般也是基于教学内容的要求来设计,但是这样按部就班很难打动学生的心弦,教学过后学生除了记住几个知识点外,别无他获,课堂显得过于平静。川师李华平教授在上关雎一课时,非常注意抓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使得课堂提问问到了实处,学生就好像是被吸铁石吸引了一般。比如,上课之初,由于是公开课,所以学生难免紧张,李教授提出“咱们上课先聊会,谁来跟我聊聊?”运用闲聊的提问方式进入课堂学习,能使学生放下心理的紧张情绪。然后又提出关雎究竟“正不正常?该不该学?学什么?”这一系列的问题,所提问题都是基于少男少女

7、十分关心的恋爱问题而展开,所以很自然地就吸引了学习者的注意,学生自然对下面的教学内容感兴趣了。语文界的前辈特级教师于漪曾经说过“教课,不仅是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更是情感的感染。教学要有吸引力,就好像磁石吸铁一样,能够把孩子的吸引力吸引住,要有感染力,辐射力。”可见,学生是否关注课堂,对课堂感兴趣,绝不仅仅是收获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发展了思维,满足了心理情感的需要。2、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原则(1) 针对性原则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原则,即课堂教学中提出的问题要围绕教学目标来展开。王荣生教授认为一堂理想的语文课的第一个标准就是,语文课程目标的有效达成,即教学内容与语文课程目标一致。比如李华平教授

8、在讲授关雎中提出这样一些问题:师:他求之不得之后是怎样做的?生:寤寐思服。师:什么是寤寐思服?师:由此可得出君子之爱的第二个特点是什么?这堂课老师的教学目标是学习关键词演绎法,即抓取文本中一些关键词,还原其情境,让它变成一个故事,从这故事当中分析人物的特征、形象及文章的主旨。对照这个教学目标,老师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是针对抓取文本关键词,第二个问题是针对还原情境的,第三个问题是针对分析人物形象特征的。三个问题都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并且层层深入,将学生的思维逐渐引向深水区。(2) 适度性原则适度性原则,就是教学内容要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符合中学生的认知水平,既不过浅,也不过深。不少老师在处理关雎时讲得

9、比较简单,认为过度地挖掘文中爱情这个主题是不适宜的,于是选择“点到为止”,有的甚至直接选择放弃,按照教参上的讲解提出就草草结束。其实,这个年龄段的中学生正需要学校教师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爱情观。李华平教授在关雎中的这三问值得大家学习。师:“淑女”的内涵是什么?师:从淑女的三个动作可以看出什么?师:从“赋比兴”之“比”来看,淑女的采摘过程意味着什么?这三个问题是符合大纲对文本阅读的要求的,即细读文本,并结合文本分析人物形象,比如第二个问题,学生很快能从“流”“采”“芼”字中,发现淑女的做事风格:认真、细致、一丝不苟,从这些劳动场景来看,学生还能发现淑女勤劳的品格。又比如从第三个问题,淑女的采摘过程

10、其实就象征着淑女择偶的过程,从广泛地交往,到逐个了解,再到细心挑选。这些讲解无不是紧扣文本的细细解读,而从这些解读中,教师自然而然地又教给了学生如何去对待爱情的方法。(3) 因材施教原则因材施教原则是孔子一个很重要的教育原则。对待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的提问当然也要采取因材施教的原则,设问中的因材施教原则是指在一堂课中向不同层次的同学提不同层次的问题,向不同阶段的同学提不同的问题。1、 在相同的教学阶段向不同层次的同学提不同层次的问题。肖培东老师在教学锦瑟一课时是这样提问的。齐读后,师:请同学们告诉我,什么是锦瑟?(教师指定一位同学回答)师:请同学们说一下这首诗在你第一次读过后给你的感受?肖老师

11、的这两个问题,虽然都是起始阶段的问题但问题的层次是不一样的,我们看到第一个问题,肖老师是指定学生来回答,而第二个问题是没有指定学生的,就说明了老师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从这些细微处这里体现出了教师的匠心。这说明老师在设置问题时候,千万不要设成同一层次,要让班级每一位同学在课堂上至少都能回答得了一个问题,否则,就会形成“热闹是他们的,而我什么也没有”的局面。2、 在不同的教学阶段向同学提不同的问题。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推进提出不同的问题。比如在教学锦瑟之初,肖培东老师这样提问。师:请同学们说一下这首诗在你第一次读过后给你的感受?生:有点悲伤。师:悲伤在里面,好,请坐。那么再请同学们

12、告诉我,这首诗哪里有悲伤的感觉?生:我觉得最后两句,美好的回忆到现在只剩下迷惘和失意,表达出作者的伤感。师:好,惘然,还有其他的词吗?肖培东老师在教学锦瑟的这三问,从读诗的第一感觉,到细读文本,在文本中找关键词,再到再次细读文本,经历了教学的由浅入深的三个层次。而问题的提出也就将教学的内容不断引向深入。3、 课堂教学问题设计策略通过观摩名家上课的现场及实录,我从中可以提炼出课堂教学问题设计的一些策略。(1) 创设矛盾设置问题著名语文教师李镇西博士在教学荷塘夜色时,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喜欢的地方,有同学选择了采莲赋,于是李博士这样提问。师:这一段(指采莲赋)的确描写了一种很自由快乐的生活。但是,同学

13、们知道吗?这一段在过去的高中课本里却是被删去了的啊!师:我先不说为什么删。我先要问问大家,你们觉得该不该删?当学生觉得不该删的时候,老师却“斩钉截铁”地说:我却认为,原来的教材删得对!师:看来我和一些同学有分歧。那么我们首先来讨论一下,这篇文章究竟表现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于是,原本平静的课堂由于老师和学生之间的“矛盾”变得不再平静,学生的思维火花被“矛盾”点燃。教师利用巧妙地设计提问,创设了矛盾的情境,将对文本的学习推向深入。(2) 在不同寻常处设置问题这里的不同寻常处是指与普通的情况不一致的地方,有时可能是很小的细节,技术高超的老师常常会抓住这些小细节,设置意想不到的问题,将教学推向深入。比

14、如,肖培东老师在教学锦瑟的开头,有一段提问。师:好,读得非常好。请同学们告诉我,什么是锦瑟?生A:锦瑟本义指绘有花纹的瑟,这里是对一种瑟的一种美称。师:好。锦瑟指的是绘有花纹的一种什么?生(全体):瑟,乐器师:乐器。非常好。读过以后请你告诉我这首诗是写锦瑟的吗?(给学生留十秒左右思考时间)生B:这首诗不是完全写锦瑟的,而是由锦瑟引出了一种其他的情感。师:我非常喜欢你回答里的一个句子“不是完全写锦瑟的”,也就是说,还是有写锦瑟的地方,是这个意思吗?生B:是师:哪一句?生B:第一句师:读读看。这是一段看似普通的提问与回答,但肖老师却明确了这样几个问题:1、 锦瑟是一种乐器。2、 本诗的题目是锦瑟,

15、但所写的内容却不仅仅是这个乐器,还有情感。3、 本诗既不仅是写乐器,还写了情感,那么这种乐器和情感之间有什么联系。一般说来,题目和内容应该是一致的,而肖老师却细心地发现这里的题目和内容不完全一致,从这个发现入手,就可以了解诗歌哪些地方写了锦瑟,哪些地方写了情感,另外学生会自然地想到锦瑟和情感的关系,教学自然走向深入。四、小结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从细微出提问,从看似正常的文本中找出矛盾的地方提问,如果能从这些角度去发问,那么语文课堂教学必然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要想在课堂教学中提出一个高质量的问题,需要语文老师广泛研究、精心备课、深入思考,这是对语文老师高素质的必然要求。参考文献:李镇西著听李镇西老师讲课P34,华东大学出版社,2010年;王荣生著听王荣生教授评课P197,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年;360doc个人图书馆:第468期【兴聪专栏】刘兴聪著演绎如此美丽李华平课堂回放;http:/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