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主观题】:非选择题 “影响、作用、意义”类方法

上传人:gege****666 文档编号:145516996 上传时间:2020-09-21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8.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主观题】:非选择题 “影响、作用、意义”类方法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高考历史主观题】:非选择题 “影响、作用、意义”类方法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高考历史主观题】:非选择题 “影响、作用、意义”类方法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高考历史主观题】:非选择题 “影响、作用、意义”类方法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高考历史主观题】:非选择题 “影响、作用、意义”类方法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主观题】:非选择题 “影响、作用、意义”类方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主观题】:非选择题 “影响、作用、意义”类方法(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历史主观题】:非选择题 “影响、作用、意义”类方法方法说明:影响、作用、意义类习题是非选择题中最为简单的,但是学生们在做起来却比较困难,究其原因就是方法问题。今天笔者提供一种思路和方法,简单有效。 一:找主体参与对象所问必有对象,对象必含主体,找出相应主体或者延申主体。二:从审题开始1:影响、作用、意义都是一样的的处理方法。2:一个主体不一定只带来一个影响,所以这个需要注意。3:找到主体后,有些内容要参看材料,不能胡乱的猜想,也不能胡乱的思考主体4:参考题中所给的时间,联系主干知识。5:答案要求:准确性:不能乱使用语言,做到精准语言,完整性:对每句话的信息一定要提炼完,不能把只说一半。书面性

2、:不能使用大白话,要做具备历史学科的语言素养。简洁性:每句话不要超过15个字,否则太啰嗦,给阅卷老师造成麻烦。三:案例实操 影响类案例:1(2018新课标全国卷高考4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19491966年,国家制定了科技政策,积累了发展科技的经验。此后很长时间,正常的科技工作遭到破坏,造成了轻视科学与文化知识的社会风气。1977年9月,中共中央发布关于成立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的决定,国家科委成为统管全国科技工作的机构。在关于召开全国科学大会的通知中,中央“号召全国青少年奋发努力,学政治、学文化,树立爱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风气”。同年,恢复高考和研究生考试招生制度

3、,制定了新的留学政策。1978年11月,中央正式发出关于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的几点意见,要求把党的知识分子政策落到实处。1981年12月,国务院科技领导小组成立,从宏观、战略方面统领全国科技工作,统筹安排全国科技规划,组织管理全国科技队伍,协调各部门工作。此后,各地、各部门的科研机构和科技管理机构也纷纷恢复和创设。摘编自郭德宏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771981年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不做解析)及影响。(9分)【解析】1:审 题:题中问的是科技体制改革造成的影响。2:找主体:a:既然是国家改革所以首先就有国家,对国家而言科技的发展可以促进方方面面的发

4、展,那么就可以提高综合国力,同时改革的时间是改革开放,所以也能推进改革开放事业的发展。b:既然是科技体制改革所以就应该有科技本身,既然是科技体制改革那么就能推动整个科技事业的发展。c:既然是科技改革那么科技工作者就应该包含其中,加上材料开始说的 “此后很长时间,正常的科技工作遭到破坏,造成了轻视科学与文化知识的社会风气” 那么改革后就能提高科技工作者的地位和形成社会上的科技之风。3:答案组织:a:推动了改革开放事业的进行和综合国力的提升。b:促进了国家科学技术的发展。c:实现了科技领域的拨乱反正。d:提高了科技工作者的地位,有利于形成科技之风。4:参考答案:实现科技领域拨乱反正,扭转轻视科技文

5、化的不良风气;推动科研领域取得重大成就,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5:答案说明:参考答案没有提d这一点笔者认为应该是缺少了。或者参考答案的编写者认为拨乱反正就应该是地位的提高吧。但是笔者觉得应高让学生写清楚,哪怕多一个也别少一个。作用类案例(2014新课标全国卷文综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清朝建都北京后,原居住于白山黑水间的各民族人口大量内迁,东北地区出现“沃野千里,有土无人”的状况。清廷把东北地区视为“龙兴之地”,在此设盛京。吉林、黑龙江将军,实施军事化管辖,设置关口,长期禁止关内人口迁居。往来须持有官方颁发的路票。“移民之居住有禁,田地之垦辟有禁,森林矿产之采伐有禁,

6、人参东珠之掘捕有禁”。从乾隆年间开始,山东、河北等地“闯关东”者日盛,“每查办一次,辄增出新来流民”。他们“不但不肯回籍,抑且呼朋引类,日积日多”。清廷对东北地区时开时禁。摘编自葛剑雄主编中国移民史等材料二1689年的中俄尼布楚条约,划定了清朝与俄国的东段边界,但直至19世纪初,黑龙江以北数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民不足1万人。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清政府被迫与俄国签订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清政府随即开放了哈尔滨以北的呼兰河平原和吉林西北平原。新来移民与当地满、蒙古等族通婚、建庙、演戏、立会、设学堂、建市镇。仅十余年,呼兰地区已是“三城相望,粮产富饶,商贾因之糜(群)集,流民居户不下十有余万”。19

7、04年,清政府全面开放东北各边荒地;1907年,设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1908年,仅奉天一省人口已达1100万人。1911年,清政府制定了东三省移民安边章程。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移民东北的历史作用。(13分)【解析】1:审 题:首先必须参考两个材料,其次问的是移民到东北的作用,重心在东北。2:找主体:a:既然是东北移民首先就会对东北产生作用,从题中可知东北以前人烟稀少,那么移民过去之后就可以开发东北,其次移民来自不同的地方,到了东北之后难道不结婚生子吗?这样就能促进民族融合、文化交流。b:从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到国家由禁止到法律允许,那么就对国家

8、带来了影响,首先东北开发就可以为国家提供一定的税收,同时国家出台了法律就能加强对东北的管理。c:移民东北那么移民地也是主体之一,之所以有移民主要是原地人口增多,压力增大,移出去后就能减少当地的人口压力。d:从材料二我们可以看到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就开放了东北,那么和外国势力有关,所以外国势力也是主体。因对外国来说就抵制了列强的入侵。3:答案整理:a:开发了东北b:促进了东北地区的文化交流与民族融合c:加强了政府对东北的管理d:促进了国家的财政税收e:缓减了移民地区的人口压力f: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列强的入侵4:参考答案:缓解关内人口压力;增加政府收入;加强对东北地区的管理;促进民族融合、文化交流和先进

9、技术的传播;有助于抵御列强侵略;促进东北开发。5:答案说明:通过这种找主体的方法,作出的答案和参考答案是一致,甚至和参考答案的用词也是雷同的,所以通过主体可以解决作用类问题。意义类案例(2019新课标全国卷文综45)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清康熙时解除海禁,在广东、福建、浙江、江苏设立四处海关,管理对外贸易。海关设置后即制定税则,不分进出口,往来贸易统一征税,包括正税和杂税,税率总计10%左右。乾隆时期对浙海关税率提高两倍,试图“寓禁于征”,但效果不显著,之后实行粤海关一口通商。摘编自韦庆远、叶显恩主编清代全史等材料二1843年,五口通商章程及海关税则规定,进出口货物按值百

10、抽五交纳关税。根据这个税则,一些主要进口货物的税率较原来粤海关实征的税率大幅降低,出口税率一般也比过去降低。此后,列强利用协定关税权,一再压低中国进口税率,使其长期低于出口税率。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等材料三1950年,政务院确立改造海关的基本方针,海关税则“必需保护国家生产,必需保护国内生产品与外国商品竞争”。在海关税率方面,根据国家经济情况和国内需要予以调整,“使其较能适合于发展国内生产保护国内工业的要求”。同年,中国对外贸易出现了70余年来未有的出超。摘编自武力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等(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50年中国海关税率调整的特征(不做解析)和

11、意义。(10分)【解析】1:审 题:首先从时间看是1950年也就是新中国成立,这是一个很特殊的时间点,一般遇到这种情况分析意义、影响等设问时大都有摆脱了帝国主义的控制,实现了xxx的独立。其次题中问的是税率调整,那么就应该要懂得税率在国家发展中扮演的角色。2:找主体:a:税率是国家的事情,所以国家就是最主要的主体,那么从国家来说,结束了关税受制于人的历史。b:关税是进出口贸易所必需的,所以进出口方面也是主体,根据材料“使其较能适合于发展国内生产保护国内工业的要求”所以就应该有保证了国内经济的发展。c:同时材料还直接给了一个信息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出超,那么直接把这个写进去就行。d:税率是进出口经济必须的,那么就一定有外国参与,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强和其它国家的联系。3:答案整理: a:取得了关税自主权b:一定程度保护了国内经济的发展c:首次实现了贸易的出超d:加强了与贸易国的联系。4:参考答案:维护国家关税主权;有利于结束外贸入超的局面;保护了本国民族经济,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5:答案说明:至于要不要d笔者认为可以商榷,但是从主体法的分析上来讲,要比不要好,因为还是那句话多了总比少了强。解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