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一轮复习地表形态的塑造同步训练(最新版-修订)

上传人:黯然****空 文档编号:145515928 上传时间:2020-09-21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11.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一轮复习地表形态的塑造同步训练(最新版-修订)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高考一轮复习地表形态的塑造同步训练(最新版-修订)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考一轮复习地表形态的塑造同步训练(最新版-修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一轮复习地表形态的塑造同步训练(最新版-修订)(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 4 高考一轮复习地表形态的塑造同步训练 一、选择题 图 1 为我国地质时期北祁连大洋构造演化模式不同阶段示意图( 火山弧是板块俯冲过程中形 成的一串呈弧状分布的火山) 。据此完成12 题。 图 1 1. 图中我国北祁连大洋板块构造演化由早到晚的阶段顺序是( ) A.甲阶段乙阶段丙阶段丁阶段 B.乙阶段丙阶段丁阶段甲阶段 C.丁阶段丙阶段乙阶段甲阶段 D.丙阶段丁阶段甲阶段乙阶段 2. 从地貌形态上看,火山弧属于( ) A.海岸山脉 B.海洋岛屿 C.海底山脉 D.内陆山脉 解析 1.B 2.B 第 1 题 , 结合四阶段大洋构造示意图可知, 早期北祁连大洋存在于中祁连 地块与阿拉善地块

2、之间, 由于地壳运动, 北祁连大洋板块首先俯冲到阿拉善板块之下, 形成火 山弧 ; 之后北祁连大洋板块俯冲到中祁连地块之下, 形成火山弧 ; 随着两火山弧位置的靠近, 北祁连大洋演变为陆地。据此判断四阶段的先后顺序。第 2 题, 结合上题分析可知, 火山弧是 由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 火山喷发而形成的, 从地貌形态上看属于火山岛屿。 图 2 为某地区地质构造示意图。读图, 回答 34 题。 图 2 3. 图中( ) A.断层形成时间早于地层的 B.形成的内力作用相同 C.受到挤压后隆起形成山地 D.岩层断裂之后相对下降 4. 图示地区中( ) A.a 处地质构造具有良好储水条件 B.b

3、处的花岗岩可用作优质石材 C.c 处有河流流经, 适宜建坝蓄水 D.d 区域的石灰岩形成喀斯特地貌 解析 3.D 4.D 第 3 题, 根据图示信息 , 断层形成时间晚于地层的; 形成的内力作 用分别是变质作用和岩浆活动; 是岩浆喷发后冷凝形成的山地; 岩层断裂之后相对下降。 第 4 题,a 处为背斜 , 具有良好储油条件;b 处为喷出岩 , 有孔洞 , 不是优质石材 ;c 处有河流流 经, 但处于断层位置, 不适宜建坝蓄水;d区域的石灰岩广布, 且该区域有钟乳石等, 判断该区 域形成喀斯特地貌。 考古界人士常说: “汉墓十室九空。”“沉海昏, 立吴城”的说法在鄱阳湖边流传了1600 多 年。

4、近年来 , 鄱阳湖出现了史上少有的低水位, 让海昏侯墓呈现在人们面前。图 3 为鄱阳湖周 边地区地质剖面图。据此完成56 题。 图 3 5. 关于图示区域地质活动的描述, 正确的是( ) A.图示范围内的岩石均是沉积岩 B.庐山的隆起主要是断裂抬升 C.P 地是背斜谷 2 / 4 D.图示地质过程中,鄱阳湖湖心向西移 6. 结合材料判断, 海昏侯墓保存完好主要得益于( ) A.岩性坚硬 , 外力侵蚀弱 B.地质稳定 , 环境变迁小 C.地壳运动 , 沉入湖底久 D.加强保护 , 人为破坏少 解析 5.B 6.C 第 5 题, 根据图例判断 , 图示范围内的岩石有花岗岩, 其属于岩浆岩,A 项错

5、 误; 庐山的隆起主要是断裂抬升, 庐山是断块山,B 项正确 ; 图示 P 地的地形开阔 , 不是谷地 ,C 项错误 ; 根据图示指向标可知, 图示地质过程中, 鄱阳湖湖心向东南移,D 项错误。第6 题, 根 据材料可知 , 海昏侯墓保存完好主要得益于地壳运动, 沉入湖底久 , 而不是因为岩性坚硬, 且 其没有受到人为破坏, 故 C项正确 ,A、D项错误 ; 图示区域地质不稳定, 环境变迁较大,B 项错 误。 福建平潭岛东北部的沙地底村北部分布着一座巨大沙丘, 沙丘虽与村庄近在咫尺, 但沙丘却 从不移动 ,形成 “沙不袭村 , 村不毁沙 , 人沙和平共处” 的地理奇观。 沙丘上长有稀疏的植被,

6、 覆盖一些黑色碎石。岛上常年盛行东北风, 风力有六七级。据此完成78 题。 图 4 7. 该沙丘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风力侵蚀作用 B. 风力堆积作用 C.流水搬运作用 D. 流水侵蚀作用 8. “沙不袭村”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形和河流改变沙砾运动方向 B.位于当地山地的背风地带 C.根系发达的植被固沙作用明显 D.沙丘上碎石固沙作用明显 解析 7.B 8.A 第 7 题,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沙丘可能为风力堆积或流水堆积而成。结合图 示区域地理特征, 由于该区域气候湿润, 河流含沙量小 , 由流水堆积形成沙丘的可能性较小。 由于该地地处岛屿且由海岸吹来的风风力较大, 故该地沙

7、丘应为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第 8 题, 由图文材料可知, 沙丘邻山 , 两侧为河流 , 当地全年盛行东北风, 故沙丘应处于迎风坡; 由 于沙丘上植被较稀疏, 所以沙丘上的植被不可能起到全面固沙作用; 沙丘上覆盖的为碎石, 固 沙作用不很明显。 从沙丘两侧流经的河流可通过搬运作用改变沙砾运动方向;受东北风影响, 沙砾受君山阻挡后受环流作用影响会返回到沙丘上空沉降, 而村庄位于沙丘的两侧, 故形成 “沙不袭村”现象。 进积和退积是断陷盆地处三角洲发育过程中的两种常见沉积方式, 形成的三角洲多呈扇形, 前缘沉积物粒径大小变化尤为明显。进积表示陆源物质供应速率快、三角洲前缘不断向前延 伸, 形成的沉积物

8、下细上粗, 退积则相反。扇三角洲多发育在活动的构造区, 是由邻近高地直 接推进到稳定水体(湖或海 ) 中的冲积扇。 图 5 为某地扇三角洲及甲处沉积层沉积物粒径变化 示意图。读图 , 完成 911 题。 图 5 9. 据扇三角洲前缘甲处沉积物粒径变化特点推断 ( ) 沉积过程先进积,后退积 沉积过程先退积,后进积 河流搬运能力先增强, 后减弱 河流搬运能力先减弱, 后增强 A. B. C. D. 10. 图中河流 ( ) 3 / 4 分汊多易改道流量不稳定多为地下暗河 A. B. C. D. 11. 图中扇三角洲 ( ) A.稳定水体水面上升, 则面积不断扩大 B.稳定水体水面下降, 则面积不

9、断缩小 C.形成条件是河流流出山口即进入稳定水体 D.由扇顶到扇缘表层沉积物颗粒由小变大 解析 9.D 10.A 11.C 第 9 题, 扇三角洲前缘甲处沉积物粒径早期自下而上由小到大, 表 明三角洲前缘不断向前延伸; 后期自下而上由大到小, 表明三角洲前缘不断向后退缩。说明沉 积过程先进积 , 后退积 , 河流搬运能力先增强, 后减弱。第 10 题, 图中显示河流分汊多,由于地 势低平 , 河流易改道 ; 颗粒沉积物不稳定, 说明河流流量不稳定; 图中以地表径流为主, 看不出 有地下暗河。第11 题, 稳定水体水面上升则扇三角洲面积不断缩小; 稳定水体水面下降则扇 三角洲面积不断扩大; 其形

10、成条件是河流流出山口即进入水体; 流水沉积作用, 大的先沉积 , 小的后沉积 , 故由扇顶到扇缘表层沉积物颗粒由大变小。 二、非选择题 12. 阅读材料 , 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陆地的河流流速通常比较快, 带着从上游冲刷下来的泥沙流到宽阔的海洋后, 流速慢 了下来 , 泥沙就沉积在河口附近, 积年累月 , 越积越多 , 逐步形成高出水面的陆地, 这就叫河口 冲积岛。 材料二图6 为长江三角洲历史演变图。 图 6 材料三青藏高原一直是一个神秘的地方, 如今科学家惊奇地发现这个世界最年轻的高原竟然 以每年 730 毫米的速度整体向北和向东移动。这种推移变化量很小, 属于毫米级的。 材料四图7 表

11、示青藏高原移动的主要原因。 图 7 (1) 说明河口冲积岛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有哪些。 (2) 近年来 , 长江三角洲海岸线向近海移动的速度减慢, 试说明其原因。 (3) 根据图示 , 从地壳运动方面分析青藏高原移动的主要原因。 答案 (1) 流水堆积 ( 沉积 ) 作用 , 海水的顶托作用。 (2) 中上游植树造林, 水土流失减少; 三峡大坝等水利工程截留部分泥沙。 (3) 印度洋板块和欧亚板块的碰撞还在继续, 印度洋板块向北运动引起的挤压导致青藏高原 移动。 解析 第(1) 题, 河口冲积岛主要是泥沙堆积形成的, 其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有流水堆积( 沉 积) 作用和海水的顶托作用。第(2) 题

12、, 近年来 , 长江三角洲海岸线向近海移动的速度减慢, 主 要是因为中上游植树造林, 水土流失减少 ; 三峡大坝等水利工程截留部分泥沙。第(3) 题, 从地 壳运动方面分析, 印度洋板块和欧亚板块的碰撞还在继续, 印度洋板块向北运动引起的挤压 导致青藏高原移动。 13. 图 8 为我国沿90E附近的地形剖面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 8 (1) 比较甲、乙两地形区主要外力作用的差异, 并说明判断理由。 (2) 图中河峡谷拐弯地带形成世界最深的峡谷, 简述该峡谷的形成过程。 (3) 乙地形区东南部边缘和中部都有典型的谷地发育, 东南部边缘多峡谷, 而中部谷地较为宽 广。简述造成两者差异的原因。

13、(4) 图中山脉是我国西部两大盆地的分界线, 山脉北侧的盆地多半固定沙丘, 而南侧的盆地 4 / 4 多流动沙丘。试根据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差异形成的自然原因。 答案 (1) 甲地形区 : 风力侵蚀和堆积作用。判断理由: 甲地形区为塔里木盆地, 降水稀少 , 风 力强劲 , 多风力侵蚀和堆积作用。乙地形区:流水侵蚀和冰川侵蚀作用。判断理由: 乙地形区 为青藏高原 , 海拔高 , 冰川发育多 , 冰川侵蚀作用强, 且青藏高原为众多大江大河的源头和上 游地区 , 流水侵蚀作用强。 (2) 板块碰撞 , 地壳隆起 , 河流下切侵蚀。 (3) 青藏高原中部谷地多为冰川侵蚀而成, 呈“ U”字形 ; 东南部

14、边缘谷地多为河流侵蚀而成, 呈“ V”字形。 (4) 天山北侧的准噶尔盆地西部有一些山口,来自北冰洋和大西洋的气流可以深入, 因而降水 多于南侧地区的, 故沙漠地区水分条件优于南部的, 所以多半固定沙丘; 而天山南侧的塔里木 盆地是封闭的 , 降水很少 , 所以沙漠中多为流动沙丘。 解析 第(1) 题, 结合经纬度 , 在判断两地形区具体位置的前提下,确定其外力作用类型并说 明理由。 第(2) 题, 河峡谷为雅鲁藏布大峡谷, 其受地壳隆起 , 流水侵蚀下切形成。第(3) 题, 乙地形区为青藏高原, 由于高原上不同区域外力作用类型不同, 所以其河谷呈现不同特点。第 (4) 题, 山脉为天山,其南北两侧气候条件的差异, 造成南北两侧盆地中沙漠的沙丘类型不 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