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辽阳市2021届高三语文9月联考试题【含答案】

上传人:i**** 文档编号:145512606 上传时间:2020-09-2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7.0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辽宁省辽阳市2021届高三语文9月联考试题【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辽宁省辽阳市2021届高三语文9月联考试题【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辽宁省辽阳市2021届高三语文9月联考试题【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辽宁省辽阳市2021届高三语文9月联考试题【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辽宁省辽阳市2021届高三语文9月联考试题【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辽宁省辽阳市2021届高三语文9月联考试题【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辽宁省辽阳市2021届高三语文9月联考试题【含答案】(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辽宁省辽阳市2021届高三语文9月联考试题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当前,智能写作在多个领域已得到大量应用,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然而,凡事皆有利弊。对个人而言,它可能会导致信息过量,严重干扰个人生活,以及出现无穷尽的;屏幕弹窗和手机短信甚至骚扰电话,其内容乃至声音,很多都是由机器自动生成的。在中观上,智能写作的大规模应用,给文秘、新闻、外语等领城的行业生态和人才培养带来挑战。尤其是伴随技术应用而

2、来的浮夸宣传,恐吓教育者和学习者,误导产业规划和教育决策。在电商行业中,滥用写作机器人“刷商品评论”“搞黑公关”的现象已露端倪。更严重的问题是,智能写作中的社交机器人泛滥,恶化网络生态,会扰乱社会秩序。有西方传播学者调查发现,目前互联网中15%以上的信息是由机器生成并传播的。语言不规范、语言暴力、语言偏见、传播虚假信息等现象都不是智能写作所独有的。但正如从步枪到机枪,火力密度的量变引发了战争形态和军事组织的质变。智能写作带来的生产门槛降低、传播成本消失,有放大人类语言生活中的许多恶疾的可能,并有可能引发社会生态的变化。更令人担心的是,目前并没有任何强制性的公约和法律,去限制它们的扩散和使用。面

3、对这样的境况,如何理性科学估量智能写作的社会作用,预测其未来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给智能技术发展这匹快马套上科技伦理的笼头是必要之举,且刻不容缓。(摘编自饶高琦给智能写作的快马套上科技伦理笼头)材料二:在第二届国际人类基因组编辑峰会召开前一天,有消息传出,一对名为“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编辑婴儿已于2018年11月诞生。据称,因基因经过修改,这对双胞胎出生后即能天然抵抗艾滋病。然而,这个原本看起来颇有些轰动效应的“首例”,却很快遭到质疑与反对,大量质疑指向其后的伦理问题。尽管基因编辑可能对疾病的治疗产生划时代的影响。但显然,这样的医学行为不是割双眼皮那么简单,更不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它关系到

4、人类基因的谱系,关系到每一个人,也蕴含着伦理风险。而这也正是基因实验看上去离大众很远,却被舆论高度关注的原因。对于科技上的创新,我们应该支持,毕竟这是人类文明走向明天的方式。不过,也正因为科技中所蕴含的巨大能量,让它可能成为一把杀伤力巨大的“双刃剑”。所以,在面对科技的突破时,不能不保持足够的敬畏。科学的意义,永远在于展现其天使的一面而非魔鬼的一面,在于为人所用,而非让人类自毁。这不是反科学,恰恰是科学的自爱。否则,打开的可能就不是阿里巴巴的山洞,而是潘多拉的盒子。基因编辑,根本目的应该是服务于人的健康,服务于人的整体福利。我们有理由相信,人类对疑难疾病将不再束手无策。但是,正如我们在分析克隆

5、问题时曾经说的,“解决了可行性再考虑合理性的先斩后奏,是不负责任的”。蒸汽机改变了人类生产生活的面貌,但发明者最初只是为了排除矿井的地下水。而这样的“意外收获”,并不总如人愿。在“科学的前沿,伦理的边缘”,技术使用不当所带来的后果无法预估,开不得丝毫玩笑。此次进行基因修改的科学家,其实还提出过关于基因技术的几个原则:对真正需要的群体保持“悲悯之心”、仅仅用于严重疾病的“有所为更有所不为”、尊重孩子自主性为前提的“探索你自由”、命运不能由基因来决定的“生活需要奋斗”“促进普惠的健康权”等。在很大程度上,这些原则处理的就是这项技术的伦理风险。只是,在具体的实践中,原则如何转化成每个人都遵守的规则?

6、又如何防止以种种原则的名义,突破伦理的底线?这也是基因编辑婴儿降生提出的问题之一。当然,从今日大众对于这次基因实验的广泛关注可以看到,人们并非与高端科学“绝缘”。即使只是出于一种直觉,人们对于自身繁衍与发展的路径,具有出于本能的保护意识。对这一次实验本身及结果,科学界会如何进一步回应仍需观察。 因为,这是 与人类性命攸关的事业。(摘编自科技发展不能把伦理留在身后)材料三:科技伦理研究任务主要在三个层面:一是价值选择和理论基础,即我们想要怎样的生活、想将怎样的未来传给后代,这将决定我们想要怎样的科技,决定以怎样的价值选择和理论基础来建构科技伦理理论和规范体系;二是科技伦理理论、原则和规范体系的建

7、构,这要求研究者对自然环境、人类生存状况、前沿科技进展及趋势、人类可持续发展价值取向有较好的把握;三是如何将抽象的伦理原则和规范体系落实到管理实践和技术细节中。伦理规范只有深植于个人价值观底层,才能转化为无需提醒的自觉行为,伦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已经与科研和技术能力同样重要。这就要求当前在岗及未来将上岗的科技人员都能充分理解科技伦理的价值、历史和逻辑,理解其职责和规范,而这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实现。在此意义上,针对科技风险积极展开科技伦理研究和教育,是时代的召唤和使命。国际科技和工程组织章程、工程师职业标准、工程教育培养标准等已将科技伦理相关要求列入。这些要求应该贯彻到教育教学中,应将科技伦理列入核

8、心课程并辅之以必要的实践培养方式。唯此,才能培养出有能力使科技向善、向好发展的人才,也才能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夯实良好根基。(摘编自范春萍(科技伦理研究与教育的时代使命)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智能写作的大量应用会导致信息过量,严重干扰个人生活,并且会误导产业规划和教育决策,还会恶化网络生态,扰乱社会秩序。B.看似远离大众的基因实验,却被舆论高度关注,是因为这样的医学行为可能对人类重大疑难疾病的治疗产生划时代的影响。C.材料一从现在流行的智能写作角度,材料二从基因编辑的角度,都指出了科技创新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在伦理上带来了新的挑战。D.材料三指出在把握

9、科技伦理研究的主要任务的同时,要通过教育加大宣传普及并贯彻落实,这一点在许多国际科技和工程上已取得成功经验。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目前并没有任何强制性的公约和法律,来限制智能写作的扩散和使用。智能写作带来的生产门槛降低、没有传播成本,可能会引发社会生态的变化。B.我们不应该反对科技的突破创新,但同时我们更应该保持足够的敬畏,使科学为人所用,彻底消除科学的副作用。C.科技虽先进,但使用不当会带来无法预估的后果,先解决了可行性再考虑其合理性的做法是对人类子孙后代不负责任的行为。D.修改基因的科学家已经注意到了科技伦理方面可能出现的问题,所以提出了关于基因技术的

10、处理原则,但是实际效用不得而知。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A.“中国长远的科技与创新进步需要体制、文化的自我突破,需要自由精神与市场体制的保驾护航,需要跨越艰难的改革的历史三峡。”B.“科学等同于进步,自近代科学兴起以来,人们见证了科学改造世界的力量,也充分享受到了近代科学成果带来的社会福祉。C.“一项科研成果或一 种技术手段可用于改造社会、造福人类,也可能沦为作恶工具,损害他人和社会的利益,危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D.“对于主流科学界来说,新兴技术同样可能经历早期的蛮夷时代,通过不断的试错最终走向规范和文明,伦理并不能约束最有创新力的科学家。”4.材料二在论

11、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 分)5.为了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怎样解决科技伦理问题?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二)现代文阅读II (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长安的风韦昕一年四季,我时时都沐浴在长安的风里。最早留下深刻印象,数十年后似乎还能从皮肤上感觉到的是叫作寒风,也叫朔风的冬季的风。那风刮起来,呜呜地响,吹过树梢和电线杆时,又有一种长啸的哨音。人们拱腰缩背,关闭门窗,用棉衣棉帽把自己包裹起来。我刚上小学,从温暖的家里到空寂的街上,走进宽大的教室,那风针刺一样扎在脸上、手上。手背几天就红肿起来,妈妈做副手套让我戴上,到夜里一暖,那手背又丝丝发痒。那时

12、,抗日战争已经开始。 朔风起,送寒衣,在救亡歌曲声中,老师动员同学们捐款给前方战士。我年幼无知,却也明白在很远很远的地方,有许多许多士兵在打日本鬼子,风这么冷,他们一定需要棉大衣、棉手套吧!我从胡乱装着碎东西的口袋里掏出一个大铜板来春天来了,积雪融了,房檐下挂着的冰溜子也化成水滴落下来。风还是凉沁沁的,棉衣没有脱,可是冬天已经慢慢退往北方去了。一天夜里,我骑着自行车在街上走,突然迎面的风不再针刺般扎人,它温柔得多了,暖暖的,软软的,轻轻抚着我的面颊。那一年我十多步,觉着内心里从来有过的一阵喜悦,真想迎着远方的古老城楼大喊几声。第二天一早,那庭院内一树桃花,灼灼开放,耀目的粉红色里透出点点绿色的

13、嫩芽。怪不得把春风又称做和风、熏风哩!可是,春天的风偶尔也是凶暴的。前几年,一次我晨起隔着玻璃窗看见整个天空和四周的建筑物全是黄橙色的。绿树、草坪披上一层黄土,唰唰一阵急雨洒过.地面的黄尘里便出现密密麻麻铜钱大的水痕。街上的汽车电车开着大灯缓缓行驶,而航空的班机却停飞了。我负责陪同的一个美国作家访问团只好改乘火车去南方继续他们的旅程。事后获悉,那是横掠新疆,蒙古戈壁沙漠的劲风,把滚滚黄尘搬至高空,纵横数干里,遮盖了整个北中国。当然,这是较少发生的,现今北中国的绿化植树已经起了阻挡风沙的作用,处处可见的倒是儿童们扯着长线,把风筝送上春风习习的蓝天里。天愈来愈暖,最后变热,剥脱了人们身上一切厚重衣

14、服,只留下薄薄一层。炽烈的热风在城市沥青路面和水泥板屋顶上漫游。而田野里的农人们却希望一场雨后,好好曝晒几日,让麦成熟得更好,籽粒更饱满。那热风似乎懂得人们的心意,纵情地吹动起层层麦浪。“蚕老一时,麦黄一晌”,小麦一片接着一片,说熟了就熟了。在还用镰刀的岁月里,这正是收割的好时节。热风停止了漫游,在镰刀触及麦秆的嚓嚓声里,田野裸露出广袤的胸膛。就是收割机突突鸣叫着驶向田野的今天,同样需要热风吹黄小麦的茎、叶和籽粒。不过,到了三伏天,那干旱的烤人的热风却不再是人们的好伴侣,而杨树、槐树林里清风徐来,倒令人心旷神怡,如饮醇醪,那是用精米酿制而成的一种薄酒。天高云淡,暑热消退,高空传来雁的鸣叫。 它

15、们排成人字队形,越过长安城头向南方翱翔而去。秋蝉从地下小洞里爬出,齐集树梢,吱吱欢唱;不久,蟋蟀也开始在夜深的草丛里轻吟。接着,那带着浓密雨意的西风便悄然降临,人说“长安自古西风雨”,从印度洋、孟加拉湾涵涌而至的水汽,越过青藏高原,来到长安,化成雨滴,随着风势急急向大地飘洒,许多土墙、土屋、土崖经雨水浸泡,轰然倾塌,而大地却贪婪地吸吮着,以便迎接冬小麦的播种和萌芽。风雨停歇,在中午的暖风里,玉米、谷子变得金黄,高粱红了籽粒,不怕早晚寒意的菊花或黄,或红,或白,灿烂怒放。在登高远望的季节,伴随着皎洁的圆月,秋风如同行吟的诗人,抒发着绵绵的离愁别绪和浓浓的乡情。风愈来愈冰凉、凛冽,秋意远去。距离长

16、安南边三十公里的秦岭山脉,失去了郁郁葱葱的深绿,变得黑黝黝的。树叶已经枯黄,猛然一夜寒风,那还残留着的叶子纷纷飘零而下,只剩下稀疏的枝条直指空寂的天穹。我不由自主地慨叹:“昨夜西风凋碧树”可是,那苍老、干枯、灰暗的树干和枝条里,生命仍顽强地坚守着。冬天来了,又一个春天的风就不会太远地处大陆深处,属季风气候区的长安,也就是现在的西安,四季就这样分明地循环不已。短期来访,将不会领略到不同季节的风味,然而另一种风却可能令你惊讶,那就是:古城墙内外,中的高等级公路, 纷纷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和星级饭店,伸展长长手臂的立交桥,向远方延伸的高等级公路,白日车流滚滚,隆隆不绝,夜间灯火璀璨,色彩晶莹,西安人衣着华美,脸色更开朗这就是现代化的风,建设的风,更加强劲而厚重(有删改)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