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黄河颂》教案冀教版

上传人:1506****555 文档编号:145507513 上传时间:2020-09-21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81.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黄河颂》教案冀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黄河颂》教案冀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黄河颂》教案冀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黄河颂》教案冀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黄河颂》教案冀教版(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黄河颂一、指导思想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教育信息化的推进,“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成了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它与传统的学科教学有一定的交叉性、继承性、综合性,并具有相对独立特点。它的研究与实施为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发挥创设了良好的基础。本课例尝试将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整合,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二、教学目标认知目标1.了解作者和作品。2.了解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方法。3.利用字典,掌握“涛、澜、浊、宛、魄、涤、泻、荡、屏”等9个字。技能目标1.初步学会用普通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品读歌词中的语言。情感目标感受歌词所表现的伟大民族精神和强烈爱国

2、感情三、重点难点通过反复诵读,感受黄河雄壮的气魄和中华民族伟大坚强的精神。四、学法指导通过“读品诵谈”的四步进行学习。五、课前准备:教师深入认识关于黄河、黄河大合唱的知识,做好相关课件和网站。学生收集黄河颂的相关知识(光未然、冼星海、黄河大合唱、抗日烽火),了解黄河颂的写作背景并寻找有关黄河大合唱的影视听资料,聆听黄河大合唱中的豪迈歌声。六、教学过程:(一) 引入(教师引导):同学们,当一个民族处于危急存亡的时刻,我们实在需要没有母亲河召唤!当抗日烽火燃遍中华大地时,诗人光未然随军行进在黄河岸边。雄奇壮丽的山河,英勇抗敌的战士,使他感受到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于是,他向着黄河母亲

3、,唱出了豪迈的颂歌!(师)借助画面、音乐的力量,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轻声跟诵黄河颂(生)展示自己课前的所得黄河颂的相关知识(光未然、冼星海、黄河大合唱、抗日烽火),了解黄河颂的写作背景。(二)个体自主学习,自由诵读,初步品味歌词中的语言。1 自由诵读黄河颂,加深对课文的理解。2酝酿感情,自由节选文中几句或一节,给全班同学诵读。3自我评价,品味课文中的语言。(教师设疑:你在刚才的朗读中注意到了哪些问题?哪些地方或哪些词句不够满意,为什么?)4学生相互质疑,也可师生相互质疑,并提出建议性的意见。5全班评议首轮诵读最佳者,予以鼓励。注 教师对于学生:朗诵要求无需过高,对课文的理解要求也不需过深,相

4、信学生的感悟能力,把握住情感的基调、理解的基本方向即可。教师在此可以做出调整性的解答:一,语调激昂、感情豪迈。二,重音所处的词:奔向、劈成、摇篮、屏障、臂膀(无需求全)(三)小组合作学习,合作朗诵1,鼓励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设计多种形式合作朗诵例如:人员数量的搭配二人组、三人组、四人组、男女混合组歌词篇幅的选择全文、一小节、甚至一两句。诗句的具体分工学生对所选的语段进行分工朗诵,创造多样式的朗诵方法。2,全班评出最有情感感染力的最佳组合,予以鼓励。注 环节的设置意在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领略歌词美感,将学生的情感逐渐引向高潮(四)深入探究,探寻诗歌的朗诵要点教师质疑:这样才能更好地朗诵好一首诗?(

5、以本课为例说明)(学生思考、讨论)师生共议得出。如:1,把握诗词的节奏、重音。2, 时代背景的把握3, 对诗词语言的品味4, 调节自己的感情。更多学生个体再次自由朗诵,将刚才的所得加以体会。让首轮朗诵欠佳者再诵课文,展示自己的进步。(五)再诵课文,探究修辞配以音乐,将学生的感情调至高峰,教师读朗诵词,全班一起朗诵。继而找出运用比喻、拟人和反复的语句。(六)联系课文,拓展延伸我们学过的诗歌中,有些诗直白抒情,风格豪迈,有些诗则委婉含蓄。你认为这首诗属于哪一种?为什么?你还能从学过的诗歌中再举出一两例吗?(七)学生评价教师设计学生自我评估表,让学生进行效果自测。(八)作业民族的诗人在亚洲巨人的面前

6、,兴起了怀古的心情。他向着黄河巨人,哭诉我们民族的灾难!于是,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对口曲、黄水谣、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曲曲壮歌一气呵成。请同学们运用今天学习歌词的方法任选黄河大合唱中的一篇进行赏读,写出阅读体验。七、教学反思本课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首先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使之能以一种自然的方式对待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其次,信息技术的运用为师生提供了一个开放性的实践平台,教师借助论坛这一畅所欲言的平台,使学生个别化学习和协作学习得到了和谐统一。第三、这样的整合模式所营造的教学氛围既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同样教师通过整合任务,既发挥了自己的主导作用,也以各种形式、多种手段帮助学生学习,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教学过程最优化,使学生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