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银川四中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课《故乡》教案 苏教版

上传人:1506****555 文档编号:145502929 上传时间:2020-09-21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77.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宁夏银川四中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课《故乡》教案 苏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宁夏银川四中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课《故乡》教案 苏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宁夏银川四中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课《故乡》教案 苏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宁夏银川四中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课《故乡》教案 苏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宁夏银川四中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课《故乡》教案 苏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宁夏银川四中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课《故乡》教案 苏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宁夏银川四中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课《故乡》教案 苏教版(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题:第五课故乡教学目标:1能说出小说的特点,并简介作者及故事背景,口述故事情节。2、学会分析人物形象,举例分析说明对比在文中的作用。3、分析人物命运变化的原因,探讨出小说的主题,陶冶学生情感。教学重难点:1、研习作者运用对比手法和对人物细节描写部分的内容,理解其作用。2、能说出“我”感情变化的脉络,朗读体会最后三段“我”的内心独白,加深对深层含义的语句的理解。资料:1. 作家、作品介绍:鲁迅,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笔名,浙江绍兴人。著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回忆散文朝花夕拾等。本文选自呐喊(小说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

2、 2. 写作背景: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的专制政权是被推翻了,但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的命脉,而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由于这双重的压迫,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小说写于1921年1月,后有作者编入他的小说集呐喊,它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大多取材于真正的现实生活。1919年12月初,鲁迅从北京回故乡绍兴接母亲,亲眼看到故乡的破旧不堪和农民生活的贫困,百感交集,思绪万千,一年后就以这次经历为素材,创作了小说故乡。3、常见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有? 肖像、心理、行动、语言、神态描写,以及正面

3、、侧面描写。 4、小说情节起着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的作用,它一般包括: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的还有序幕、尾声。 5、环境:A社会环境:主要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B自然环境;用以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感情等。学习过程: 一、自学部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给拼音写汉字瓦楞( )胯( )下 秕( )谷 髀( ) 瑟( )索 蜷( )缩 寒噤( ) 折( )本 潺潺( )五行( ) 阴晦 ( ) 萧索 ( ) 愕然 ( ) wng( )然 b( )夷 ch( )笑 zsu( ) ( ) 2、初读课文,思考: 小说以什么为线索来组织故事情节的?依据这一线索可以把文章分为哪三个部分?全文以“我

4、”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前五个自然段,这一部分主要写“我”回故乡。“我”在故乡所见到的萧条景象以及“我”的悲凉的心情,并且交待了回故乡的目的。第二部分从第六自然段开始到“已经一扫而空了。”写“我”在故乡。这是小说的主体部分,主要刻画了闰土和杨二嫂两个人物,深刻反映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给中国农村带来的苦难,给中国农民带来的心灵上的创伤。第三部分从“我们的船向前走”到全文结尾。这一部分写“我”离开故乡的心情和感受。 3、第一自然段是一句话。这句话表现了我什么样的心情?结构上有何作用?第二自然段一共两句话,是一个完整的语段。请用几个短语概括出这段景物描写的主要内容,并指出它的

5、作用。第三自然段只有一个句子。这个句子的结构形式有什么特点?应该怎样理解它的含义?联系上下文,这个句子起什么作用? 既写出“我”回故乡的急切心情,又为下文内容的展开埋下了伏笔。 衬托“我”的悲凉的心情,为全文奠定了沉郁的感情基调。学生分析、明确:这个句子采用了否定形式的疑问语气这种结构。“这不是”是否定,句末加问号再否定,是否定之否定。由于故乡的荒凉出乎“我”的意料,因而产生怀疑,但又的确是自己的故乡,对怀疑加以否定,这不仅反映了“我”复杂的思绪,沉重的心情,也为下文故乡的对比作了铺垫和暗示。在文章结构上,它承上启下,转换自然。 精彩句子赏析。(1)“远近横着几个萧萦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这

6、一句中,为什么用“横着”?用了“荒村,为什么还要用“萧索”?把“活气”改为“生气”行不行?“横着”是不整齐、不规则地放着的意思,有一种“被遗弃”的动感;“萧索”是形容词,突出了悲凉的气氛,“荒”字描绘出村落的凋蔽和沉寂,这里都是写“我”看到家乡的感觉。一动一静,动静结合,写得具体而形象。这样的荒村,自然没有活泼的生活气息,有的只是死气沉沉。“生气”指旺盛的生命力,用在这里不确切。 三、合作、展示交流。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故乡”这一题目怎样理解?“故乡”这一题目,不仅交待了事件发生和发展的具体地点,而且为人物活动提供了特定的场所和环境。题目还有更深一层的含义。俗话说:“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

7、”,“亲不亲,故乡人”。对于一般人来说,故乡总是美好的,亲切的,值得怀念的。但是在“我”眼中“故乡”却是如此衰败、萧条,让我感到悲凉、生疏,特别是人与人之间,都隔着“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令“我”寒噤。2、文中的“我”是作者鲁迅吗?不是,文章是小说小说是一种文学作品,经过了艺术性的加工、创造,所以主人公“我”不能等同于作者。3、请你根据课外你内容在故乡的画面上画上何时的人物。并说说谁是主要人物?谁是衬托人物?谁是线索人物? 三个人物:闰土、杨二嫂、我。主要人物是闰土,衬托人物是杨二嫂,“我”是线索人物。探究质疑分析人物形象(闰土)1、请你找出描写闰土的段落, 通过外貌、语言、动作、对我的态度、性

8、格特点等方面说明闰土的变化。(可以通过表格、小品、课本剧、任务对白等各种形式来分析人物。)变化少年闰土中年闰土外貌 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淳朴天真、可亲可爱; 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受尽生活折磨,命运悲惨(经济生活的艰难和精神负担的沉重)。 动作语态雪地捕鸟,月夜刺碴,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聪明勇敢、活泼开朗; 4个省略号(5处对话)说明闰土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

9、奇的事,说也说不完。 说话前的神态是欢喜-凄凉-恭敬;他说了七句话,前六句用断断续续的话表达自己的心情和谦恭,最后一句还是用断断续续的话诉说自己的苦状;说话后的神态是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迟疑麻木、痛苦难言。 对“我”的态度只是不怕我,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情真意切,亲密无间; 恭敬地叫老爷,要水生给老爷磕头,认为少年时的哥弟称呼是不懂事,不成规矩。被封建礼教牢牢束缚。 对生活的态度捕鸟、看瓜、刺碴、拾贝、观潮天真活泼、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希望。拣了一副香炉和烛台。 将希望寄托于神灵。 性格特点活泼、聪明、能干、淳朴、热情、知识丰富,是个小英雄形象憔悴、迟钝、

10、麻木,有封建传统的等级观念,是当时社会不觉悟、生活贫苦的农民形象2、听到闰土由“迅哥儿”改称“老爷”时,我的心情是怎样的?“厚障壁”在这里指什么?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说明了什么?“迅哥儿”改称“老爷”-吃惊、失望的心情;“厚障壁”就是所谓“身份”、“地位”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精神隔阂(借喻)。说明闰土不仅为饥寒所苦,而且深受封建等级观念思想的束缚。 3、为什么闰土变成“木偶人”了呢?造成闰土性格发生巨大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在鲜明的对比中,揭示了闰土们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制度下,遭受经济上的剥削,政治上的压迫,精神上的摧残,也揭示了闰土们悲惨命运的深刻的社会原因是多子、饥荒、税、兵、匪、官、绅

11、。根本原因是:深受封建思想的影响。探究质疑分析人物形象(杨二嫂)1.杨二嫂这个人物,我们应怎样认识?(年青、中年)肖像“凸颧骨”,“薄嘴唇”,“细脚伶仃的圆规”(尖刻、能说会道、令人可鄙) 行动“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顺手牵羊,明索暗偷)杨二嫂是一个具有 (自私、放荡、尖刻、损人利己)性格的人物。2、在文中杨二嫂起什么作用?作用:在小说中,杨二嫂是做为陪衬人物出现的,杨二嫂的尖刻、自私衬托了闰土的憨厚朴实。她的形象塑造有两个意义:一是用她的自私刻薄来衬托闰土的纯朴善良;二是用她的变化来说明城镇小市民的贫困化,从另一侧面反映了农村经济的破败,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弊

12、病。 设计意图(目的):五、拓展讨论:1、“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应该怎么理解这句话? 作者把希望比作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段告诉我们,希望的有无,取决于实践,只有希望,不去努力奋斗,等于没有希望;希望虽然遥远,而且实现起来困难重重,但只要努力去奋斗,去实践,希望就能实现。这段文字,意味深长,表达了我对新生活一定会来临的坚定信心。2、人物的塑造,不但要通过故事情节的安排,还要通过环境描写,那么,文中对故乡的描写共有几处?它的表达作用是什么? 这篇小说实际上写了两个故乡:一是记忆中的故乡,一是现实目睹的故

13、乡。记忆中的故乡,色彩鲜明,是一幅“神奇的图画”,现实的故乡一片荒凉、沉重、窒息,“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点活气”。对记忆中的故乡和现实目睹的故乡的描写,作者采用了对比的写法。这样写,突出了现实故乡的每况愈下的变化,反映了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残酷蹂躏下日趋破产的旧中国农村的社会现实。 小说最后一段,又再现了记忆中的美丽画面,这是“我”的美好希望的象征,也是对新生活的想象、憧憬。 3、根据自己的理解,试着归纳小说的主题思想。 小说着重刻画了一个受尽旧社会摧残剥削的劳苦农民闰土的形象,通过闰土悲惨遭遇的描述,生动地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旧中国农村日益破败的面貌,深刻地揭露了旧社会对农民从肉体

14、到精神的严重残害,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和坚定信念。 父 子萧忠民半夜,201宿舍的聚会散了。应邀来的几位女同学,各人颊上带了半醉的酡红,相挽而去。桌上地下,尽是残羹剩汁,果壳糖纸。同房的几位,歪倒在床上,沉浸在醉饱的酣畅里。独有陈双喜,神思恍惚,坐立不宁。转了几圈,他走出宿舍门,立在楼廊眺望夜色里显得十分空旷的校园,心里纳闷:“怎么回事,爹还不回?”上午,他从僻远的乡下赶回学校,老爹与他同路,挑一担自做的扫把来城里卖。下午,老爹卖完扫把,赶来学校,将所得的60元钱交给双喜。因为晚了,只好歇一晚,明日再赶路回家。同宿舍的同学都到齐了,商议着晚上聚会一次,把班上的几位女同学也

15、请来了。双喜虽然口里赞同,但一想到爹,心里甚是尴尬:爹那身粗布衣裳,一双满是老茧的大手,黑皱的面容,更有那乡下汉子的粗俗谈吐,让女同学见了,怎好意思?没奈何,买来张电影票,把爹支出去了。愉快的聚会中间,他生怕老爹突然走回来,让他难堪。可是,此刻聚会已散,电影也早该演完了,还不见爹回来?莫非他老人家赌气回乡下去了?想到这儿,双喜心里打起鼓来了,连忙下去探寻。偏西的月儿被云层遮住了,校园内道路幽暗,少有行人。转了几处,向校传达室,冷饮店和俱乐部几个还亮着灯的处所打听,都没有结果,只得闷闷走了回来。到宿舍附近,偶然朝东端一望,只见垃圾站附近的一棵树下,有点红光一闪一闪,似有人在抽烟。陈双喜疾步走过去,那黑影站起来,拍拍屁股,咳了两声。 “啊,爹,您怎么坐在这儿?” “这里不好吗?你们的聚会结束了?”老爹只淡淡地应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