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鉴赏之景物形象鉴赏课件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5494576 上传时间:2020-09-20 格式:PPT 页数:25 大小:3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诗歌鉴赏之景物形象鉴赏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古代诗歌鉴赏之景物形象鉴赏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古代诗歌鉴赏之景物形象鉴赏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古代诗歌鉴赏之景物形象鉴赏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古代诗歌鉴赏之景物形象鉴赏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代诗歌鉴赏之景物形象鉴赏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诗歌鉴赏之景物形象鉴赏课件(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鉴赏诗歌景物形象,石中高三语文组,1.了解古代诗歌中常见意象蕴含的意义。 2.掌握鉴赏诗歌景物形象的方法。 3.掌握鉴赏诗歌景物形象一般的答题格式。,学习目标:,吴松道中二首(其二) 晓路雨萧萧, 江乡叶正飘。 天寒雁声急, 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 鱼惊荡桨跳。 孤舟宿何许? 霜月系枫桥。 注:吴松:即吴淞,江名。,课前热身,(1)开头两句描写了怎么样的景色 ? 营造了怎样的氛围?3分 参考答案:描写了清晨起航时,江南水乡风雨萧萧,落叶飘飞的深秋景色。(绘景2分)营造了冷清、萧条、凄冷、感伤的氛围。(意境1分) (2)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5分 参考答案:孤舟联结者雁、鸟、

2、鱼、霜月、枫桥等意象,把航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贯穿在一起,是全诗的线索(内容2分);作者融情于景,表达了漂泊、思乡、孤寂之感。 (手法、情感3分),关于景物形象 1、景物类型:景物描写(季节、时令、地域等)、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色彩描写。 2、基本思路:以景物的自然属性(特征)为依据,挖掘其社会属性(作者借以抒发的感情、表达的寓意等)。 3、提问方式:这首诗或某几句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氛围?(为我们描绘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4、答案构成: (1)描摹诗歌图景(2)概括意境特点(3)剖析作者思想。,物象 景象(写景诗或杂诗中景象),欣赏诗的画面美,主要从四方面着手

3、: 一是物象的组合方式; 二是画面色彩; 三是动态; 四是静态。,意境类诗歌通用答题步骤: 找出诗歌中所描写的景物。抓住诗歌中的主要意象。(抓意象) 用自己的语言具体描述景物,并用一两个简练的词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析特征) 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营造氛围的作用。包括是什么和为什么两部分。比如只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具体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表情感),注意答题内容包括景、境、情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 迟日,

4、春日。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答:此诗描绘江山、春风、花草的芳香,燕子、鸳鸯等意象。 (步骤一)。春天阳光普照,江山明丽,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鸳鸯在温暖的沙洲上静睡,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抓意象,析特征,表情感,课堂示例,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孟浩然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 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问题:结合前两联谈谈作者是描写了怎样的环境特点?

5、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参考答案:诗歌的前两联通过山深、猿啼、沧江夜流、风吹树叶、月照孤舟等景象,渲染一种凄清孤寂的环境,突出了作者孤独寂寥忧伤之感,表达了对故友的思念。,课堂演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宿济州西门外旅馆 晁端友 寒林残日欲栖乌,壁里青灯乍有无。 小雨愔愔人假寐,卧听疲马啮残刍。 【注】乌:乌鸦。愔愔:寂静无声。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歌具体内容分析。,课堂演练,【答案】诗中通过描写寒林、残日、乌鸦、青灯、疲马等意象,乌鸦傍晚想回巢栖息,屋里的青灯忽明忽暗, 这些意象共同营造了一幅凄冷的画面,衬托了诗人奔波劳顿、凄风苦雨的漂泊之情。,总结之一,

6、1、仔细审题,怎么问怎么答。,2、要素、步骤要齐全。,3、书写要规范、清楚。,4、平时要记忆、积累。重点掌握古诗词常用意象。,总结之二意象作用 借助意象(组合)营造氛围、环境或意境,以送别诗、山水诗和边塞诗为代表。如 “枫叶荻花秋瑟瑟” ; “青海长云暗雪山”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奠定情感基调。如柳永雨霖铃开头三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为全词奠定了凄凉、伤感的基调。 借景抒情。一切景语皆情语。凡诗歌中有描写的景物,一般都具有这一作用。 衬托人物节气、品质或性格。这种作用在咏物诗中较为普遍,

7、在表达技巧上,常用象征手法或比喻修辞,如雪、竹、梅、松、鹤、荷、平仲(银杏)、金风玉露(秋风秋露)等等,衬托人物品行高洁、性格坚毅、情感纯洁等。,总结之三常见意境答题术语,雄浑壮丽,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幽清明净,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沉郁孤愁,如“野旷天底树,江清月近人”; 和谐静谧,如“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开阔苍凉,如“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高远辽阔,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深远绵邈,如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意境是由意象生发出的艺术氛围,一种情调、韵味。,知识梳理:常用的有关意境的词语,雄浑开阔,雄奇瑰丽,恢弘高远,浩瀚辽阔

8、,博大新奇,深邃奇崛 朦胧渺远,空灵高远,空蒙迷茫,虚幻飘渺; 优美迷人,清新明丽,清净幽远,宁静恬淡,安谧美好,清净悠闲,淡雅闲适; 冷森幽僻,凄清冷落 萧疏凄寂 苍凉悲壮。,总结之四鉴赏诗歌景象,应从形象的特点入手: 第一步:看景象的性质,看是乐景还是哀景; 第二步:体会作者所抒发的基调是乐情还是哀情,对事物是褒还是贬,抒发了什么感情,为什么。 第三步:体会形象对读者的感染作用,是轻松愉快、心旷神怡还是热血沸腾、慷慨悲歌、勇气倍增等。,1、设题方向: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氛围,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景物 画面 情怀 思想),2、解题模式,描摹图景(切忌翻译原句),把握景物特点(萧瑟、凄凉、孤独、

9、生机盎然、幽静、空灵、恬淡闲适、清新自然、安谧娴静、苍凉雄浑、旷远等),依景辨情,把握思想感情(注意情景一致或相对),总结之五规范的答题模式,这首诗通过意象的刻画,描绘出图画, 情景交融,抒发了作者的感情。,达标反馈,练习1: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的问题。 双调清江引 张司久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 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 芭蕉雨声秋梦里。,达标练习,问题:作者抓住哪些景物点染出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思?,抒发了游子身处异地,思念家乡的愁情。,()找出诗中的意象,(2)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些意象,点出这些意象所营造的氛围,(3)意象的作用,即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这首诗描写西风

10、、雁、红叶、黄花、芭蕉和秋雨等一系列富有季节特征的景物;,西风送来了万里之外的家书,大雁在满山红叶的时节中鸣叫,诗人静听雨听芭蕉的声音渲染出一种浓深的秋意;,练习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问题: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参考答案】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茂密的草、涧水、芳树、花、鸟。(步骤一) 三四句中芳树上的花由于无人欣赏而独自飘落,春山的飞鸟也只能独自啼叫,都显现出了山的宁静。(步骤二) 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

11、 (步骤三),达标练习,次石湖书扇韵 姜夔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 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达标练习,参考答案: 诗歌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清幽恬静的画面,写了小桥、流水、村庄、绿岸、浮萍、荷花、人家、庭院等景物。,春日秦国怀古 周朴 荒郊一望欲消魂,泾水萦纡傍远村。

12、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 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6分),拓展延伸,参考答案: 泾水弯弯曲曲靠在遥远的村子旁边; 因为过多的放牧牛马,春天的草已经看不 到多少了;原野上的田地没有人耕种,只 有秦朝时的古碑还在,还能证明这里曾经 的兴盛;天色已晚,云彩与积雪一道围绕 在苍山上,几缕炊烟伴着残阳,绿树显得 格外昏暗,行客之路尽是黄沙。(绘景) 营造了一种凄凉败落的意境。(意境)运 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手法),表达了自 己的对唐王朝国势日衰的悲叹(怀古伤今 之情)(情感)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