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西亚各国至公元前4世纪课件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5494319 上传时间:2020-09-20 格式:PPT 页数:254 大小:3.6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西亚各国至公元前4世纪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254页
古代西亚各国至公元前4世纪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254页
古代西亚各国至公元前4世纪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254页
古代西亚各国至公元前4世纪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254页
古代西亚各国至公元前4世纪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2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代西亚各国至公元前4世纪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西亚各国至公元前4世纪课件(25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古代西亚(至公元前4世纪),本章教学重点:,掌握两河流域的地理划分;亚述学的诞生;苏美尔城邦;乌鲁卡吉那改革; 汉谟拉比法典;古巴比伦王国的政治、经济、阶级状况;亚述帝国的建立,新巴比伦王国;“巴比伦之囚” ;腓尼基人的成就;以色列、犹太王国的建立;犹太教的创立及其教义;波斯帝国的建立,大流士一世改革。,第一节 两河流域的地理环境和亚述学的诞生,一、 两河流域的地理环境和早期居民,古代西亚,又称西南亚,包括伊朗高原,两河流域、小亚细亚、叙利亚、巴勒斯坦和阿拉伯半岛。 古代西亚是最早的古代文明发祥地之一。在这片广大地区,先后出现过许多大大小小的奴隶制国家。古代两河流域南部是西亚最早进入奴隶制社会

2、的地区。,两河是指亚洲西南部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the Tigris,意为老虎tiger河)。这两条河都发源于今天土耳其亚美尼亚高原的托鲁斯山脉,从西北流向东南,最后合流、注入波斯湾。,两河流域的中下游地区,地势平坦,古代希腊人称它为“美索不达米亚”(Mesopotamia),意为“河间之地”。两河流域中下游地区的北部以摩苏尔为中心,古代称亚述;南部约从巴格达至波斯湾,叫巴比伦尼亚(或称示拿)。巴比伦尼亚北部叫阿卡德;南部叫苏美尔。,两河流域,北部亚述(摩苏尔为中心),南部巴比伦尼亚(示拿) 北部阿卡德 巴比伦尼亚 南部苏美尔,早在旧石器时代,两河流域北部就有人居住。到公元前500040

3、00年代,南部地区的主要居民是苏美尔人。苏美尔人最初大概是从两河流域的东方,也就是现今伊朗高原一带进入两河流域的,他们和巴比伦及阿卡德人不属于同一民族,两者的语言不同,面貌特征也有显著区别。,巴比伦人和阿卡德人属于塞姆族(闪族),于公元前3000年代初从现在的阿拉伯沙漠地带(在两河流域西边)和叙利亚草原进入两河流域。,二、历史发展线索,公元前3000年前后,在两河流域南部相继出现了几十个城市国家(城邦)。公元前2371年建立的阿卡德王国,统一了巴比伦尼亚地区,成为两河流域南部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个统一的奴隶制集权国家。到古巴比伦王国汉谟拉比时代(BC1792BC1750),两河流域南部奴隶制中央集

4、权专制制度已趋于完备,奴隶制社会已达到了兴盛时期。,古巴比伦王国衰落后,小亚的赫梯,地中海东岸的腓尼基各商业城邦以及巴勒斯坦的以色列和犹太王国相继兴盛。至公元前8世纪,亚述帝国第一次将西亚的很大一部分地区置于自己的版图之内。继亚述帝国之后,新巴比伦王国(BC626BC538)兴起,两河流域的奴隶制经济达到较高的水平。,后来,波斯帝国(BC550BC330)兴起,征服了整个西亚、埃及以及其他地区,形成模跨亚、非、欧的大帝国。于是,西亚与北非和东南欧的关系也日益紧密,西亚地区的历史影响也日益扩及北非和东南欧地区。西亚地理、历史地位的重要性也在世界历史发展长河中日显突出。,三、关于两河流域的考古发掘

5、和亚述学的诞生,两河流域的考古发掘,始于19世纪40年代。,从1820年起,英国东印度公司驻巴格达的职员瑞琪,就注意到伊拉克北部摩苏尔城附近有大量的古代两河流域的文物古迹;后来,法国驻摩苏尔城领事波塔直接破土发掘,于1842年发现了一座古亚述王宫(科尔萨巴德宫);英国外交官赖亚德接着也于1845年发掘了另外几座亚述王宫(尼姆鲁、库容古克),获得大量文物。,之后,发掘由北而南展开。在两河流域南部陆续发现了古苏美尔城市遗址。在19世纪中叶,发现了亚述帝国首都尼尼微(Nineveh)遗址(位于底格里斯河东岸,今伊拉克摩苏尔城附近)。在尼尼微城遗址中发现了亚述巴尼拔国王(BC668BC627或BC62

6、5)的王宫图书馆。,“亚述巴尼拔图书馆藏 约30000块泥版文书,包括条约、法律、书信、命令等文献以及各种宗教铭文、文学作品、科学著作、王宫经济报表等内容极为丰富。它们根据不同的内容分类陈放在书架上,还有一本登记全部藏书的目录。这些泥板上的文字,就是楔形文字,当时无人知晓。,苏美尔人在公元前4000多年就发明了图画文字。起初,他们把文字刻在石头上,后来便“书写”在泥板上。他们先用粘土制成泥板,每块泥板约重一公斤。泥板上用细绳画好一行行的格子。然后再用削成三角形尖头的芦苇杆、木棒或骨棒,在泥板上压出图形,压好后,再晾干或烘干以备保存。由于“书写”时落“笔”处压痕较为深宽,提“笔”处痕迹较细狭,每

7、笔划就像木楔一样,因而称之为楔形文字。,后来,阿卡德人、巴比伦人、亚述人、埃兰人、赫梯人等都采用了楔形文字,并略加改变以适合于各自语言的要求。公元前1500年左右,楔形文字在西亚曾一度被广泛应用。楔形文字符号总数不到600个,常用的只有300个左右,但一符多义,并且每个符号代表4、5个音节。公元以后它逐渐地被字母文字所代替了。楔形文字成了无人认识的死文字。,(公元前6世纪,波斯人把楔形文字改造为字母文字。),楔形文字,比较埃及图画文字:,D:音像资料2波斯泥简.MPG,到19世纪初,德国哥廷根城一所中学的希腊语和拉丁语青年教师格罗特芬德(Georg Friedrich Grotefend,17

8、74年6月9日1853年12月15日,其中18211849年任汉诺威学院院长)在解读楔形文字上取得了重大的成就,成功地译解了波斯古都波斯波利斯出土的楔形文字碑铭。,与此同时,许多学者也致力于楔形文字的解读工作。1835年,英国外交官罗林生(Herry Creswicke Rawlinson, 1810 1895,曾任英国驻巴格达总领事)在今伊朗西北哈马丹以西(即原米底首都爱克巴坦那)的克尔曼沙赫城东边约32公里的贝希斯敦大崖石上,发现了著名的“贝希斯敦铭文”。,贝希斯敦铭文.MPG,铭文刻在距地面91米多高的悬崖峭壁上,刻有3种文字,即:古波斯文,古埃兰文和巴比伦尼亚楔形文。罗林生冒着生命的危

9、险,用了10年多的时间,将3种铭文全部拓成拓本。1847年(又说1849年),他译解了其中的古波斯文,接着又将古波斯文和巴比伦尼亚楔形文相对照,于1852年释读了巴比伦尼亚楔形文。,该铭文是波斯国王大流士一世于公元前520年命人所刻,记述了他镇压宫廷政变和各地起义的经过,以及他登位的情况。,1857年,罗林生等四人分别正确译出同一篇楔形文字铭文,标志着巴比伦尼亚楔形文完全解读成功。由于首先被读通的楔形文多半是亚述楔形文,因此称为“亚述学”。1857年是亚述学的诞生年。亚述学就是以研究、解读古代西亚楔形文字为起点,研究古代两河流域及其附近地区使用楔形文字各民族的语言、文字、历史和文化的学科。,解

10、读楔形文字.MPG,四、古代西亚历史分期,西亚古代史大体上可以分为三大阶段:,1、苏美尔阿卡德时期西亚原始公社制之解体(约BC4300BC3500),奴隶制城邦之兴衰(约BC3500BC2000)。,2、巴比伦亚述帝国至波斯帝国时期西亚奴隶制帝国时代(约BC2000BC330) ,包括古巴比伦帝国、赫梯帝国、亚述帝国、新巴比伦帝国和波斯帝国,中间夹杂着许多奴隶制城邦,如古埃兰、古亚述、古赫梯、腓尼基和巴勒斯坦各城邦。,3、塞琉古(条支)帝国、帕提亚(安息)帝国时期希腊罗马人之侵入和西亚帝国之再起(约BC330AD3世纪)。由萨珊波斯起转入中世纪史。(引自世界上古史纲上册,第127页,人民出版社

11、1979年版。),第二节 苏美尔阿卡德各城邦的建立及其统一,一、苏美尔城邦的产生 公元前5000年代后期,两河流域的原始文化发生在北部地区。到公元前50004000年,南部的苏美尔地区生产力的发展逐渐超过了北部,在这里产生了最早的苏美尔文明。,公元前5000年代后期,苏美尔人进入了铜石并用时代,从这时起到公元前3000年代初期,是苏美尔氏族制度解体、奴隶制国家形成时期。依据考古学,早期苏美尔文明大体上可分为三个文化期:,A埃利都欧贝特文化期 乌鲁克文化期(公元前3500-3100) 捷姆迭特那色文化期(BC3100-BC2700),埃利都欧贝特文化期(约BC4300BC3500):开始使用铜器

12、工具,兴建了最原始的城市和最早的塔庙;进入军事民主制阶段。(有学者认为,该文化创造者是欧贝特人,不是苏美尔人),乌鲁克文化期(BC3500BC3100),出现大批铜器和轮制陶器(早在公元前7年,今伊拉克北部伊尔库斯坦山地边缘就出现了原始的农业和畜牧业);出现了1500多个象形文字符号,出现巨大的石造塔庙建筑物,苏美尔人已进入了阶级社会。开始人工灌溉农田,但还没有挖凿沟渠。埃利都是两河流域南部最早的一个城市,也是最早出现的一个城邦。,乌鲁克(Uruk),是按苏美尔语的名称,塞姆语作“以力”(Erech);位于幼发拉底河下游。乌鲁克考古发掘从1928年开始,得文化层次18层。乌鲁克城早在欧贝德文化

13、时期就开始建立了。据估计,此城当乌鲁克文化时期,大小约200英亩,其中官方建筑物、园地墓地和民居,各占三分之一。,捷姆迭特那色文化期(BC3100BC2700):,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均有所发展,商业交换已经发生,奴隶数量增加。女奴称“吉姆”(“一个从山地来的女人”),男奴称为“乌鲁”(“劫掠的”)。 (捷姆迭特那色在巴比伦、基什等城附近。),乌鲁克文化和捷姆迭特那色文化时期是苏美尔城市国家城邦形成时期。,从苏美尔城邦的产生到公元前2371年统一的阿卡德王国兴起,在巴比伦尼亚地区先后出现了几十个城邦,其中主要的有埃利都、乌尔、拉格什(以吉尔苏为首都)、基什等。,二、苏美尔城邦的政治和经济状况,

14、苏美尔城邦都是由几个农村公社围绕一个中心城市所组成,地不过百里,人不过数万。城的中心建筑物是神庙。城邦首脑称帕达西或恩西(恩西ensi,原意是“率领人们从事建筑的祭司”,后来有了“首领”、“统治者”的意思),少数强大城邦的首领称卢伽尔(Lugal,原意是“大人”,后来引申为国王。有时,几个城邦的霸主也称为卢伽尔)。城邦首领,或由氏族贵族家族世袭,或由选举产生。城邦首脑平时为最高行政长官和最高祭司,战时则是军事统帅。,各城邦的政体不完全一样,但都带有不少军事民主制的残余,表现在保留有长老会和民众会这两个民主机构。修建寺庙、宫殿和水利灌溉工程,都由城邦管理机构负责。城邦兴起和发展初始,并没有形成君

15、主专制政体。,在苏美尔各城邦的经济中,神庙经济占主要地位。以拉格什城邦为例,天然灌溉的土地约2000平方公里,其中各神庙所占的土地共约有500-1000平方公里。神庙土地不能买卖。随着城邦统治者权力的加强,他们逐渐夺取了对神庙地产的控制权,稍后又使神庙地产成为他们的地产。这就是后世王室土地的主要来源。,除了神庙土地外,其余土地均为农村公社土地。这些村社土地分配给各个家族,可以买卖。村社农民必须向国家纳税和服徭役。一些失去土地或破产的村社农民或成为古鲁什,或为债奴。,随着贫富分化和土地私有制的发展,一些失地和无地的农民投身神庙,成为神庙的依附者“古鲁什”。古鲁什(gurus)原义是“人”,即“男

16、人”(拉丁文vir),成年男子。他们同奴隶(arad, geme)有别,但也不同于自由农民(engar)。乌尔第三王朝时(BC2113BC2006),古鲁什同奴隶相近。,城邦居民构成主要有:贵族(奴隶主)、自由农民(engar)、平民、古鲁什和奴隶,以及祭司阶层。,这个时期,苏美尔各城邦奴隶(包括神庙奴隶和私人奴隶)的数量也有显著增加。有些城邦,如拉格什,奴隶占全部人口的三分之一左右。神庙奴隶除耕种庙田、放牧神庙的畜群外,还在神庙的手工作坊中从事各项生产劳动。,三、乌鲁卡吉那改革,苏美尔城邦存在期间,都存在着平民与贵族、城邦世俗统治者与宗教祭司的矛盾。乌鲁卡吉那改革就是在拉格什城邦平民与贵族矛盾、国王与祭司矛盾激化的情况下发生的。,拉格什统治者自称卢伽尔安达(约BC2384-BC2378),在显贵支持下,他在拉格什各地设立了法官、税吏和监督,向人民巧取豪夺。同时,他还侵占神庙土地,强迫拉格什郊外神庙纳税。在这种情况下,平民和祭司推翻了卢伽尔安达的统治,拥立乌鲁卡吉那为王。乌鲁卡吉那执政7年(Ur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