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理学4[1].童年期的心理发展课件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5491358 上传时间:2020-09-20 格式:PPT 页数:77 大小:9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发展心理学4[1].童年期的心理发展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77页
发展心理学4[1].童年期的心理发展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77页
发展心理学4[1].童年期的心理发展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77页
发展心理学4[1].童年期的心理发展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77页
发展心理学4[1].童年期的心理发展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7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发展心理学4[1].童年期的心理发展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展心理学4[1].童年期的心理发展课件(7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同 学 们 好 !,发展心理学,第四章 童年期的心理发展 第一节童年期的一般特征 第二节 童年期的学习 第三节 童年期认知的发展 第四节童年期的社会性发展 第五节童年期的心理卫生,第一节 童年期儿童的一般特征 童年期是指儿童从6、7岁到11、12岁的时期, 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重大转折时期,从这个时候起, 儿童开始进入学校从事正规的有系统的学习,学习逐渐 成为儿童的主导活动。,童年期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 1.心理发展迅速,尤其是智力和思维能力。 2.心理发展协调。协调性是其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 3.心理发展开放。心理活动显得纯真、直率,能将 内心活动表露出来,“闭锁性”不明显, 具有较强的“开

2、放性”。 4.心理发展可塑。,发展心理学,儿童在学校里所进行的学习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掌握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的活动,而且是一种社会义务,是狭义的学习。,发展心理学,第二节 童年期的主要活动学习,一、学习的一般特点 ()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 ()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动性和强制性。,(一)学习动机的发展 (二)学习态度的发展 (三)学习兴趣的发展 (四)学习能力的发展,发展心理学,二、学习活动的发展,(一)学习动机的发展 学习动机是学习需要的一种重要表现形态。包括学习意图、学习欲望(求知欲)、学习兴趣等需要成分。 童年期儿童的主要学习动机大体上可以归为两类: 一类是

3、远景的动机与社会意义相联系 一类是直接的动机与学习活动本身相联系 共同趋势:由近景性动机向远景性动机、由实用性动机向 社会性动机过渡,其中正确的近景性的低水平 学习动机占主动地位。,(二)学习态度的发展 小学时期是学习态度初步形成的时期。在学习态度的形成和发展上,儿童对教师、对班集体、对作业和对评分等的态度是几个比较重要的方面。 1.对教师的态度 2.对班集体的态度 3.对作业的态度 4.对评分的态度,发展心理学,1.对教师的态度 低年级儿童对教师的态度特点是对自己的教师有一种特殊的尊敬和依恋的心情。 中年级以上的儿童对教师的态度开始发生变化不再无条件地信任教师,崇拜教师,而是带有选择性地评价

4、教师对自己的爱。 高年级学生对教师的爱的体验更加复杂。,2.对班集体的态度,初入学的儿童相互间的关系还不是集体关系。同学间的关系常常受一些偶然因素决定的。 从中年级开始,儿童才真正看到比较有组织的自觉的班集体生活,意识到要以优良的成绩和行为取得班集体的肯定的评价,意识到学习是班集体的共同的事业,不再事事依赖教师。 班集体对个人学习态度有直接影响。,发展心理学,3.对作业的态度,对作业的正确态度的形成要经过一定的发展过程,并且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老师的工作质量。 儿童对作业的态度的发展: (1) 不能经常以负责的态度对待作业; (2) 能按一定时间来准备功课,完成作业,能随时停止别的 活动,而立刻

5、开始完成作业; (3) 能按一定顺序来完成作业; (4) 能按教师的指示集中精力地、细心地完成作业。,发展心理学,4.对评分的态度,低年级儿童,在教育的影响下,逐渐了解分数的客观 意义,但常常是不准确的。 教师应注意: (1)结合作业的质量使儿童对分数有真正的理解和体验; (2)使儿童理解只有努力才会得到好的分数,并进一步知道 如何努力学习; (3)使儿童理解分数不是教师随便给的,学生不是为分数 学习。 (4)使学生正确对待考试,帮助学生克服考试焦虑。,发展心理学,(三)学习兴趣的发展,发展心理学,第一,最初对学习过程、对学习的外部活动更感兴趣, 以后逐渐对学习的内容、对需要独立思考的学习 作

6、业更感兴趣。 第二,儿童的学习兴趣最初是不分化的,在教育的影响 下,逐渐产生对不同学科内容的初步的分化性兴 趣。,第三,对有关具体的事实和经验的知识较有兴趣,对有关抽 象因果关系的知识的兴趣在初步发展着。 第四,游戏因素在低年级儿童的学习兴趣上起一定的作用, 而在中年级以后,这种作用逐渐降低。 第五,在阅读兴趣方面,一般是从课内阅读发展到课外阅 读,从童话故事发展到文艺作品和通俗科学读物。,(四)学习能力的发展,决定儿童能否在学校中成功地进行学习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儿童学习的积极性方面,包括学习动机、学习态度 和学习兴趣在内; 另一个是儿童学习能力方面,即顺利进行学习所必需的 技能技

7、巧。,发展心理学,小学儿童的学习能力是在教师的影响下逐渐 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教师应注意:,发展心理学,1.使学习变成儿童的独立活动 向儿童提出明确的学习任务 教会儿童掌握完成任务的学习方法 2.使儿童学会进行智力活动,第三节 童年期的认知发展 一、记忆的发展 二、注意的发展 三、思维和想象的发展 四、言语的发展,一、记忆的发展 (一)记忆容量(广度)的增加 (二)记忆发展的主要特点 (三)记忆策略的发展特点 (四)儿童元记忆的特点,(一)记忆容量的增加 成人短时记忆的容量为7+2个信息单位。 研究表明儿童的记忆容量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小学儿童的数学记忆广度已经与成人水平相当。,(二)记忆发展的主

8、要特点 1.有意识记超过无意识记成为记忆的主要方式 2.意义记忆在记忆活动中逐渐占主导地位 记忆发展的质变 3.词的抽象记忆的发展速度逐渐超过形象记忆,(三)儿童记忆策略的发展特点 儿童采用的记忆策略主要有两种:背述和组织 1. 复述(背诵): 复述是能促进儿童记忆的一种简单有效的策略,是注意不断指向输入信息、不断重复记忆材料的过程,也是为了达到识记目的而主动作出的意识活动。 弗拉维尔(1967)研究表明,复述策略随年龄增长而提高: 5岁儿童10%有复述行为; 7岁儿童60%有复述行为; 10岁儿童85%有复述行为。,2. 组织 组织 是把要识记的材料中所包含的项目,按其间的 意义联系归类成系

9、统以帮助记忆的过程。 一般分为两种情况: 归纳 系列化,(1)归类:把要识记的材料按某种标准或关系进行归并, 以帮助记忆的过程。 按简单联想归类、以功用关系归类、按概念进行分类 (2)系列化:把相互关联的信息按体系关系进行整理并条 理化,以帮助记忆的方式。 三年级归纳能力开始提高。,(四)童年期元记忆的特点 元记忆是关于记忆过程的知识或认知活动,即对什么 因素影响人的记忆过程与记忆效果、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人的 记忆的以及个因素之间又是怎样相互作用等问题的认识。 (人们对自己的记忆过程的理解和认识) 1、小学生关于记忆的元认知知识 2、记忆监控,1、小学生关于记忆的元认知知识 弗拉维尔把记忆的元

10、认知知识分为三个方面: ()有关自我方面的知识:是指对记忆主体的认识与了解, (见下图) 如记忆不同于知觉、思维, 不同年龄以及同年龄的人在记忆能力 方面是有差别的。 ()关于记忆任务的知识:指个体对记忆材料的难度和不同 记忆反应难度差异的认识。 ()关于记忆策略的知识:小学儿童逐渐掌握一些改进记忆的方法。,2、记忆监控 记忆监控是指主体在记忆活动过程中,将自己的记忆活动作为意识对象,不断自觉地对其进行积极地监视、控制和调节。 研究表明:一年级学生还缺乏对自己的记忆活动进行有效监控的能力; 三年级学生的记忆监控能力有明显提高,甚至有些方面已经 接近大学生的水平。,(五)儿童记忆的培养和促进 1

11、. 丰富儿童的知识和经验 2. 提高言语和思维发展水平 3. 利用记忆发展特点,促进记忆发展进程 4. 编织记忆之网,四、思维及想象的发展 思维的基本特点 思维形式的发展 想象的发展, 思维的基本特点及思维形式的发展 (一) 思维的基本特点 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 思维为主要形式 但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1. 经历一个思维发展的质变过程 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导,进入以形象逻辑思维为主导 2. 不能摆脱形象性的逻辑思维 3. 10岁左右是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转折期,、 新的思维结构的形成 皮亚杰

12、认为小学儿童属于具体运算阶段,其思维特点是: (1) 掌握守恒 即概念的掌握和概括能力的发展不再受事物的 空间特点等外在因素的影响,而能抓住事物的本 质进行抽象概括。 68岁儿童达到数概念守恒 79岁儿童达到液体和物质守恒 8、910岁达到面积和重量守恒 11、12岁达到容积守恒,(2) 思维具有可逆性 思维活动既可以向一个方向运行,也可以返 回,向另一个方向运行。 思维的可逆性活动有两种: 反演可逆性形状改变可以复原 互反可逆性,则反算;或B,则反算BA,、 逻辑推理规则的掌握 (1) 类别体系化 体系化是一种重要的分类能力,也称类群集。安类别体系分类,实际上是将子类包含到一个更大、更普遍的

13、类中去的过程,这是类包含问题。 如图:,(2) 序列化 序列化也称关系群集。它主要反映儿童对事物之间关系的认知。 在对称关系中,序列化的演绎表现为: 在A、B、C中,已知A=B、B=C,儿童能推论出A=C的结论; 在不对称关系中,儿童可以根据AB、B C演绎出A C的结论。 序列化的能力还表现在儿童能将两组相对应的项找出来。(见图),想象的发展 1.想象的有意性迅速增长 2.想象逐渐符合客观现实 3.想象中的创造性成分日益增多,小学儿童的想象最初具有复制和简单再现的性质,以后独特性和新颖性才逐渐发展起来。 小学生的想象,不论是再造想象还是创造想象,最初都有很大的具体性和直观性,以后概括性、逻辑

14、性才逐步发展起来。,发展心理学,第四节 童年期的社会性发展 一、自我意识的发展 二、道德意识和判断的发展 三、亲子关系的发展 四、同伴交往的发展 五、友谊的发展 六、欺负与被欺负,一、自我意识的发展 (一)自我概念 (二)自我意识发展的总趋势 (三)自我评价能力的发展,(一)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是个人心目中对自己的形象,包括对自己存在 的认识,以及对个人身体、能力、性格、兴 趣、思想等方面的认识。 儿童的自我描述反映其自我概念的变化,是从比较具体的外部特征的认识逐步转向比较抽象的内部心理特征的认识。 但整个小学阶段,儿童对自己的认识都带有很大的具体性和绝对性。,(二)自我意识发展的总趋势 小学生

15、的自我意识的发展趋势是随年龄增长从低水平向高水平 发展,但不是直线的、匀速的,既有上升时期,又有平稳时期。 小学13年级处于上升时期。 12年级的上升幅度最大,是上升时期的主要发展时期。 23年级的差异也达到显著水平,在上升时期属次要地位。 小学35年级处于平稳阶段,其年级间无显著差异。 56年级由处于第二个上升时。,发展心理学,(三)自我评价能力的发展 1. 自我评价的独立性日益增长。 从顺从别人的评价发展到有一定独立见解的评价, 自我评价的独立性随年级升高而增强。 2. 自我评价的批判性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3. 自我评价的内容逐渐扩大和深化。 蒙达.哈特尔: 身体的自我、活动的自我、 社会的自我、心理的自我 4.自我评价的稳定性逐渐加强,二、道德意识与判断的发展 小学时期的儿童在教育的影响下,通过实践活动, 其道德意识得以产生,并且能够运用这些道德意识来 自觉地调节和支配自己的行为。 (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