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中考复习ppt课件-精编

上传人:索**** 文档编号:145490853 上传时间:2020-09-21 格式:PPT 页数:27 大小:494.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峡》中考复习ppt课件-精编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三峡》中考复习ppt课件-精编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三峡》中考复习ppt课件-精编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三峡》中考复习ppt课件-精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峡》中考复习ppt课件-精编(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四、三峡,知识梳理,第一部分 写山势雄浑高耸,给人以壮丽绚美之感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qu)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x)月。,1.词语解释 (1)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 (2)略无阙处 略无: 阙: (3)重岩叠嶂 嶂: (4)隐天蔽日 隐: (5)自非亭午夜分 自非: 亭午: 夜分: (6)不见曦月 曦:,如果不是,像屏嶂一样的山峰,断缺,一点没有,完全没有,在,正午,遮蔽,半夜,早晨的阳光,这里指太阳,2.句子翻译 (1)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在三峡七百里的(沿途)中,峡谷的两岸都是山连着山,没有

2、一点断缺的地方。,(2)重岩叠嶂,隐天蔽日。,重叠的山岩和屏障似的山峰,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第二部分 写水,描绘出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至于夏水襄(xing)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写水势,写出水之盛、水之大)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yn)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sh)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写春冬之景)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zh)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写“晴初霜旦”的三峡的独特景色),1.词语解释 (1)至于夏水襄陵 襄: 陵:

3、(2)沿溯阻绝 沿: 溯: (3)或王命急宣 或: 宣: (4)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虽: 奔: 疾:,宣布,传达,逆流而上,顺流而下,大的土山,冲上,漫上,有时,如有,即使,奔驰的快马,快,(5)则素湍绿潭 素: 湍: 潭: (6)回清倒影 回: (7)绝巘多生怪柏 巘: (8)飞漱其间 漱: (9)清荣峻茂 清: 荣: 峻: 茂:,冲荡,回旋,深水,急流的水,白色,山峰,水清,树荣,草茂,山峻,(10)良多趣味 良: (11)每至晴初霜旦 晴初: 霜旦: (12)林寒涧肃 肃: (13)属引凄异 属: 引: (14)哀转久绝 绝:,延长,寂静,降霜的早晨,天刚放晴的日子,确实,实在,连缀,

4、连续,断绝,消失,2.句子翻译 (1)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到了夏季,江水漫上丘陵,顺流而下、逆流而上的路都被阻绝。,(2)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在春冬季节,则有白的急流清波回旋,绿色的水潭 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3)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常常有高处的猿猴放声叫,声音持续不断,异常凄凉。,(4)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空荡的山谷传来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文意理解】 (1)作者在写三峡的水时,为什么没有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而是先写夏季?,因为作者是为江水作注,重点是写水,而水以夏季为盛,故以“夏水”为首来写。,(2)第三段写三峡春冬景色时,动静结合,相得益彰。

5、请找出描写静景、动景的相关句子。,静景: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动景:悬泉瀑布,飞漱其间。,(3)文末描写“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突显了三峡的什么特点?,一是突显了三峡秋季凄清肃杀的环境特点;二是突显了三峡山高、峡长、岭连的地形特点。,(4)文章结尾引用“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有什么作用?,渲染秋天萧瑟的氛围,表现三峡的凄婉美。,【全文中心】本文描写了大自然无比雄奇的自然景色,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怀。,【写作特色】抓住景物特征来写是本文最大的特色。先写山后写水,山水中四季变化的景色穿插其间,将动景和静景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显示出三峡整体富于动感的景色。,全文理

6、解,【文意理解】 1.作者是怎样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文章先写山,后写水。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2.“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是诗人李白在被流放途中遇赦写下的早发白帝城。请说说其中后两句诗与文中“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之间有什么相同与不同之处?,3.如果你要去欣赏三峡的美景,会选哪个季节前往?请结合课文的内容说说理由。,1)描写对象和写法相同:同写三峡,同咏猿鸣,都采用了寓情于景的写法。(2)表达的情感不同:诗句流露出作者重获自由的喜悦欢快之情;三峡渔歌则表达了三峡人民对人生艰辛的悲凉感慨。,

7、4.三峡适合修建水力发电站,也可以从本文找出两个理由。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并写出文中印证理由的原句。,(1)水流急(或速度快,水势迅猛、水流湍急),原句: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2)落差大,原句:悬泉瀑布,飞漱其间。,示例:我会在夏天去。那江水漫上小山,江面更显宽阔的景象,令我心驰,那急流顺七百里峡谷奔腾而下的壮观景色,令我神往。,金题演练,一、(15衡阳)阅读三峡,完成14题。(12分)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2分) 沿溯阻绝( ) 素湍绿潭( ),白色,逆流而上,2.下列句中变色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 ) A.不以疾也 不以物喜 B.其间千二百里 其真无马邪 C

8、.春冬之时 乃记之而去 D.或王命急宣 而或长烟一空,【解析】A项中两个“以”的意义和用法分别是:如此,这么;因为。B项中两个“其”的意义和用法分别是:指示代词,这;疑问语气词,难道。C项两个“之”的意义和用法分别是:结构助词,的;代词,它(发现小石潭这件事)。D项两个“或”的意义和用法均是:有时。故选择D项。 【答案】D,3.翻译下列句子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如果不是正午或半夜,就看不见日月。,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江水清澈,两岸山峰高峻,山上草木茂盛,确实有 许多趣味。,4.请概括三峡景物的总体特征,并另写一句本文之外的描写山或水的诗词。(4分),雄奇壮丽(或壮美、雄壮);示例一:一

9、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示例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示例三: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二、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4题。(12分) 【甲】三峡全文 【乙】孟门,即龙门之上口也。实为河之巨阨,兼孟门津之名矣。此石经始禹凿,河中漱广。夹岸崇深,倾崖返捍,巨石临危,若坠复倚。古之人有言,水非石凿,而能入石,信哉!其中水流交冲,素气云浮,往来遥观者,常若雾露沾人,窥深悸魄。其水尚奔浪万寻,悬流千丈,浑洪贔怒,鼓若山腾,浚波颓垒,迄于下口,方知慎子,下龙门,流浮竹,非驷马之追也。 (节选自水经注河水孟门山),1. 解释下列句中变色词的意思。(2分) (1)哀转久绝 绝: (2)兼孟

10、门津之名矣 津: 2.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水非石凿,而能入石。,即使是骑着快马,驾着风,也没有这么快。,水不是石匠的凿子,却能够进入石头中。,渡口,断绝、消失,【解析】(1)句“虽”是“即使”意思;“奔”原意为快马,此处应译为“奔驰的快马”;“以”应译为“如此,这么”。(2)句注意两个“石”,前一个“石”代指石匠,后一个“石”是石头的意思。,3.请分别找出【甲】【乙】两文中表现水的流速之快的句子。(4分),【解析】题干要求找出写水流快的句子,阅读【甲】【乙】两文,【甲】文第二段主要写了三峡水流速快、流量大的特点,其中“有时不以疾也”写三峡水

11、流速快。而【乙】文则在结尾借用慎子之言表现出龙门水的流速之快,与【甲】文有相似之处,故将慎子之言写出来即可。 【甲】文:有时朝发白帝,暮至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乙】文:下龙门,流浮竹,非驷马之追也。,4. 【甲】【乙】两文均写到了水,两篇文章中写水的写作手法一样吗?(2分),【解析】【甲】文第二段第一句“至于夏水”是正面描写,第二句“或王命急宣”,侧面描写路程长,却用时短,说明“水势大,水流急”。第三段还写了“悬泉瀑布,飞漱其间”的动态之美,衬托出绿潭的静,动静结合。,【乙】文写河道宽阔、水汽像雾一样、波浪直奔下游,都是正面描写,形象而生动地表现出其气势之宏大。而借用慎子

12、之言,属于侧面表现水流之快。故【甲】【乙】两文的写作手法一样。 一样,【甲】【乙】两文均采用正侧面相结合的手法来写水。,【参考译文】【乙】孟门,就是龙门的入口。实际是河中的巨大隘口,又被称作“孟门津”。传说中龙门是大禹所凿出,河道因被水冲击而非常宽阔。水被山所夹的很长一段,两边都是悬崖,高处的巨石好像靠在悬崖上就要掉下来似的。古人曾说:“水不是石匠的凿子,却能够进入石头中。”果然不错!龙门水流交汇冲击,白色的水汽像云一样飘在空中,在远处行走的人远远看上去,人好像是被雾气缠绕,往云雾的深处望去真有一种撼人心魄的感觉。河水激起万重浪,有如瀑布千丈,河水好像愤怒的赑(古时一种动物),波浪像崇山峻岭,激流交叠,直奔下游而去,我这才知道慎子乘竹筏下龙门的时候,四匹马拉的车也绝对追不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