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浏阳市高一语文第一次段考

上传人:1506****555 文档编号:145490783 上传时间:2020-09-21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33.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省浏阳市高一语文第一次段考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湖南省浏阳市高一语文第一次段考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湖南省浏阳市高一语文第一次段考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湖南省浏阳市高一语文第一次段考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湖南省浏阳市高一语文第一次段考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湖南省浏阳市高一语文第一次段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省浏阳市高一语文第一次段考(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浏阳一中2012年下学期高一第一次阶段性测试语 文一、(10分,每小题2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组是( )A百舸(g)寂寥(lio)碾米(zhn)惆怅(chng) B方遒(qi)颓圮(p) 瓦菲(fi) 青荇(xng) C夜缒(zhu)督亢(kng) 漫溯(shu) 瞋(chn)目D忸怩(n) 深邃(su) 殷 (yn) 红 虔(qin)诚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寥廓踟蹰 峥嵘岁月凄惋迷茫B、家俱 慷慨 星辉斑斓 披荆斩棘C、荡漾变徵 书生义气 别离笙箫D、濒临 偏袒 家喻户晓 渐行渐远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大多数养猪户尽管没有使用“瘦肉精”,但

2、是消费者的怀疑以及由此产生的厌恶拒绝心理却会反过来影响整个养殖业。B.对于散文的语言,要求形象生动,这是散文语言的一个显著特征。C.经过老主任再三解释,才使她怒气逐渐平息,最后脸上勉强露出一丝笑容。D.商品条码是国际通用的一种信息符号,是实现商品生产与流通信息化的重要手段。4、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1)崇高的品格,博大的胸襟,乐观的情怀,坚韧的性格,通过“百侣”这一意象_了出来。(2)两分钟前,“威尔士亲王”军营移交给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军开始_香港防务。(3)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_的姑娘。 A、体现接管愁怨 B、表现接手忧愁 C、体现接手忧愁D、表现接管愁怨

3、5、下列文学常识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新月派是中国20世纪二十年代成立的新诗流派,倡导并实践诗歌的“三美”理论,代表诗人有徐志摩、闻一多等。B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史记,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西汉刘向编辑的战国策。C. 烛之武退秦师选自我国第一部叙事较详细的编年体著作左传,作者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左传是对历史著作春秋较为详细的叙述。 D.大卫科波菲尔是英国作家狄更斯的代表作,文章多层次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真实面貌,突出地表现了金钱对婚姻、家庭和社会的腐蚀作用。二、现代诗歌阅读(6分,每小题2分)阅读下面两首诗的片段,完成67题(一) (二) 轻轻的我走了, 悲哀的正如我轻轻的来; 种族我轻轻的招手

4、, 我们必须战斗啊!作别西天的云彩。 九月的窗外, 亚细亚的那河畔的金柳, 田野上,是夕阳下的新娘; 自由呵波光里的艳影, 从血的那边在我的心头荡漾。 从兄弟尸骨的那边, 向我们来了,(徐志摩再别康桥) 像暴风雨, 像海燕。 (田间自由,向我们来了)6下面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两首诗都采用了白话,是打破了旧体诗格律束缚的新诗。B节奏上,再别康桥短促如鼓点,自由,向我们来了比较舒缓。C再别康桥中的三个“轻轻的”是诗的抒情基调,体现出一种强烈的惆怅失落之感。D再别康桥“夕阳”中的“金柳”在水中倒影,代表着康桥的景物特征,表达了诗人对康桥的赞美。7对自由,向我们来了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作者呼吁我

5、们民族不能再忍辱负重了,必须投入战斗。作者呼吁我们必须和悲哀的种族战斗。语句短促,是对自由的急切呼唤。诗中体现的是一种紧张激烈的情绪。A B C D8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我 爱 这 土 地艾青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1938年11月17日A诗人未用“珠圆玉润”之类词语而用“嘶哑”来形容鸟儿鸣唱的歌喉,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执著的爱。 B 关于“土地”、“河

6、流”、“风”、“黎明”的一组诗句,抒写了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C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两句诗形象而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 D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两句诗中的“我”,指喻体“鸟”,而不是指诗人自己。三、文言文阅读(共18分,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2分,翻译6分)阅读荆轲刺秦王节选部分,完成下面911题。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

7、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9、与例句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又前而为歌A、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B、既东封郑,又肆其西封C、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D、越国以鄙远10、选项中的“而”与例句中加点“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荆轲和而歌A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B秦王还柱而走C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D、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11、与“太子及其宾客知其事者”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B、夫晋,何厌之有?C、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D、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15题毛遂比至楚,与十九人

8、论议,十九人皆服。平原君与楚合从,言其利害,日出而言之,日中不决。十九人谓毛遂曰:“先生上。”毛遂按剑历阶而上,谓平原君曰:“从之利害,两言而决耳。今日出而言从,日中不决,何也?”楚王谓平原君曰:“客何为者也?”平原君曰:“是胜之舍人也。”楚王叱曰:“胡不下!吾乃与而君言,汝何为者也!”毛遂按剑而前曰:“王之所以叱遂者,以楚国之众也。今十步之内,王不得恃楚国之众也,王之命县于遂手。吾君在前,叱者何也?且遂闻汤以七十里之地王天下,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岂其士卒众多哉,诚能据其势而奋其威。今楚地方五千里,持戟百万,此霸王之资也。以楚之强,天下弗能当。白起,小竖子耳,率数万之众,兴师以与楚战,一战

9、而举鄢郢,再战而烧夷陵,三战而辱王之先人。此百世之怨而赵之所羞,而王弗知恶焉。合从者为楚,非为赵也。吾君在前,叱者何也?”楚王曰:“唯唯,诚若先生之言,谨奉社稷而以从。”毛遂曰:“从定乎?”楚王曰:“定矣。”毛遂谓楚王之左右曰:“取鸡狗马之血来。”毛遂奉铜盘而跪进之楚王曰:“王当歃血而定从,次者吾君,次者遂。”遂定从于殿上。毛遂左手持盘血而右手招十九人曰:“公相与歃此血于堂下。公等录录,所谓因人成事者也。”1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毛遂比至楚 比:等到B.毛遂按剑历阶而上 历阶:不停地连续登阶C.诚能据其势而奋其威 奋:振作、发扬D.而王弗知恶焉 恶:憎恨13.下列句

10、子中的词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公相与歃此血于堂下B.毛遂按剑而前曰C.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D.三战而辱王之先人1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毛遂是一个不但胆识超群、辩才出众,而且能主动请缨,善于抓住施展才华机会的人。B.毛遂终于赢得了同行的信服,是因为在关键时刻当其他人一筹莫展时,只有毛遂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凭才华逼迫楚王接受合纵。C.毛遂之所以迫使楚王接受合纵的盟约,主要是以赵国的实力为后盾,有类似于“城下之盟”的意味。D.毛遂与楚王较理时,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告之以利害,在外交场合真是做到了有理、有据、有节。15.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 (1)王之所以叱

11、遂者,以楚国之众也。 (3分 ) 译文:_(2)今楚地方五千里,持戟百万,此霸王之资也。(3分 )译文:_ 四、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5分) 早寒有怀孟浩然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16 从诗中哪些词语可知作者写此诗是在什么季节?(2分) 17“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中“遥隔”有何内涵?透露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3分)五、诗文默写(5分,每空1分)18、沁园春长沙下片中起过渡作用的句子是: , 。19、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 。20、既东封郑, ,若不阕秦,将焉取之。 六、 现代文阅读(16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225题。西风胡杨胡杨生于西域。在西域,那曾经三十六国的繁华,那曾经狂嘶的烈马、腾燃的狼烟、飞旋的胡舞、激奋的羯鼓、肃穆的佛子、缓行的商队,以及那连绵万里直达长安的座座烽台都已被那浩茫茫的大漠洗礼得苍凉斑驳。仅仅千年,只剩下残破的驿道,荒凉的古城,七八匹孤零零的骆驼,三五杯血红的酒,两三曲英雄逐霸的故事,一支飘忽在天边如泣如诉的羌笛。当然,还剩下胡杨,还剩下胡杨簇簇金黄的叶,倚在白沙与蓝天间,一幅醉人心魄的画,令人震撼无声。胡杨,秋天最美的树,是一亿三千万年前遗留下的最古老树种,只生在沙漠。全世界百分之九十的胡杨在中国新疆的塔里木。我去了塔里木。在这里,一边是世界第二大的32万平方公里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一边是世界第一大的3800平方公里的塔里木胡杨林。 胡杨,是最坚忍的树。能在零上40摄氏度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