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统编新教材】语文课标与语文教材(教材论坛) 课件 (共27张)

上传人:gege****666 文档编号:145488505 上传时间:2020-09-20 格式:PPT 页数:26 大小:1.2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统编新教材】语文课标与语文教材(教材论坛) 课件 (共27张)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高中统编新教材】语文课标与语文教材(教材论坛) 课件 (共27张)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高中统编新教材】语文课标与语文教材(教材论坛) 课件 (共27张)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高中统编新教材】语文课标与语文教材(教材论坛) 课件 (共27张)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高中统编新教材】语文课标与语文教材(教材论坛) 课件 (共27张)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统编新教材】语文课标与语文教材(教材论坛) 课件 (共27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统编新教材】语文课标与语文教材(教材论坛) 课件 (共27张)(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语文的新课标与新课程新课标的理念及任务群内涵解读,2017年新课标,从理念上初步完善了语文课的转型。这个转型受新时代人才培养模式改变的强力推动,也是一线教师10年激烈论战和成功实践的一个总结。 这个转型被一系列理念和规则支撑着和维护着,写进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文本,标志着新时代语文课程的转型。 在新课标精神的指引下,编写了新教材;新教材要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才能转化为新课程。,新课标与语文课的转型,我国语文教学基本模式及几次转型,见2017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解读,这次的转型基于三个重要的突破,课标解决的问题,最重要的三点突破,把立德树人的总目标,落实到语文核心素养。并将语文核心素养分解

2、为四个方面。 语文核心素养,是基于语文课程的特质确立的。 以学习任务群的课程组织方式,进一步把学习者推上课程实施和评价的主体地位。,把培养内在素养(必备能力,基本品德,正确的价值取向)作为目标: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人文修养,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在语文课标实验版中,已经提出了语文素养的问题。这次课标修订,凝练出语文课程的学科核心素养,修订版课标将语文核心素养提炼为:,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语言建构 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载体 文化项,工具 外化,媒质 审美本体,语文教学转型的意义和难度,“语文素养养成”型教学模式的转变,标志着我国的基础教育走向内在人

3、格锻造的新阶段,课程成为国家意志的体现。 核心素养是课程应当在学生身上起到的作用。教育是群体行为,教育的成果体现在人的精神成长上,是内在的、也是滞后的,有一定的隐性。 要转化为学业质量标准,难度很大,需要积累大量的数据,把握内在素养与外部表现的逻辑联系。 研究核心素养的内涵、落实的途径、评价的有效方式,是语文教育研究的新课题。,在语文素养形成和提升的过程中,学生自己的经验和过程是非常重要的。学生的自主学习成为语文教学改革的必备条件。 为了保证课程设计必须以学生为主体,课标提出了任务群的课程组织方式。在真实情境下,以任务为驱动,让学生主动投入语文学习活动,达到养成和提升素养的目的,这种语文课程组

4、织方式,称作学习任务群的课程组织模式。 如何掌握这种课程组织方式,设计好课程,实施好课程,使新教材准确、成功地转化为学与教的活动,产生我们希望达到的效果,使新课程不至于落空,是语文教学能否走进新时代的关键。,素养养成与提升的教学途径学习任务群,顶层设计中的实用性、论辩性、文学性 真实情境与语文学习活动 碎片知识和整本书阅读 如何体现“语言文字运用”贯穿始终 基于素养的命题考试,任务群教学组织中的几个问题,中国古代文章学分类 思维类型分类,实用性、论辩性、文学性,修订版的语文学习活动。在原有的“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之外,增加了“梳理与探究”。这是一个重要的增加。 梳理就是多次、多次的学习经验

5、所得,归纳、分析,上升为理性,达到应有的高度。 探究就是发现新问题并给予解决,在这个过程中提升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 。 真实情境,贴近学生生活、学习和日后工作需要,引起学生注意,提起学生兴趣。,真实情境与语文学习活动,任务驱动语文活动,整本书阅读如选择三国演义作为主要材料,可以让学生搜集现代还流行的关于“三国”的成语、熟语和歇后语: 成语如 “三顾茅庐”“锦囊妙计”“三足鼎立”“望梅止渴” “七步才高”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乐不思蜀”“大器晚成”等 谚语如“赔了夫人又折兵”“说曹操,曹操到”“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身在曹营心在汉”“扶不起的阿斗”“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大意失荆州”等 歇

6、后语如:“刘备摔阿斗笼络人心”“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等 搜集与积累,一方面可以看到三国演义在民间的影响,激起学生读整本书的兴趣,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分析出三国演义传承的忠诚、意气、智慧等品格。而在此同时,可以让学生收集汉语中的成语、典故和谚语、歇后语在语境中的应用,归纳总结这些汉语独特的词语类型特点和用法。,任务驱动思维提升,明确背景:三国志三国演义(历史与文学) 将前32回理出脉络图。一维,二维,层次。因果与时间本来是一致的,为什么“乱”了? 不是作者要刻意雕琢,是因为人物纠葛,相互制约;因果互置,胜负相依 回目是一条线,实际用两个层次就能理直(逻辑思维) 人物

7、、场景、舞台 32回以前,魏、蜀为重点,吴为陪点 哪些人着笔最多?哪些人左右全局?哪些人交集最多?哪些人退出舞台?,任务驱动阅读与鉴赏能力提升,(1)从乱到整,以简驭繁。提供了下一步阅读的办法(通读,选读,专读) (2)对章回小说的回目有了体会,“听书先听目”“回目即纲目” (3)逻辑思维层次分析法,多元分析法 (4)有没有文学知识?手法铺垫,渲染与夸张 (5)有没有语言学知识?动词的内涵(感情色彩)动词中心说 沉静与耐心,语言掌控力,对大部头作品畏难的消失,真实的历史与笔下的历史。 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在一个目标下整合,没有冗余的、脱离文本的、附加的成分,整本书阅读的精神,论语

8、碎片化还是整体化? 如何认识孔子? 选择什么角度?,如何将语言文字运用贯穿始终?,汉字教育是基础教育中的基础,要贯串全过程。 第1学段识字教学必须渗透3个理念:(1)汉字是表意文字;(2)汉字有字理,字形与字义可以解释;(3)字与字有关系,以字可以讲字。 第2-3学段通过形义关系理解词义,逐步做到深度阅读。进一步彰显以上3个理念。 第4学段从字形出发,整合多义词,积累词汇。 高中阶段除了巩固初中的学习目标,更进一步树立古今沟通和文化认同的观念。 对母语的深刻认识和自如应用产生语言文字自信,这种自信是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的基础。,学业质量标准既要体现国家和社会对学生素养发展的要求,又要符合我国基础

9、教育发展的可能,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 过去的课程标准只是课程的内容标准,这次的质量标准转为学生学习的标准,也就是经过高中阶段的学习学生应该达到的学业基本水平和程度。,学业质量标准评价制度改革,评价改革的主要内容,以语文核心素养为评价的总体目标,学业质量五级标准的描述,在语文学习活动中全面考察动态评价,结合学习任务群的综合学习方式,明确评价的 多种功能,检查、诊断、反馈、激励、甄别、选拔等,关注内在品质,评价主体多元化,鼓励学生、家长、教师、教学管理人员等构成学习与评估共同体,整合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等不同方式,采用纸笔测试、现场观察、对话交流、小组分享、自我反思等多种方法,

10、评价方式多样化,选择性必修3-4级,必修1-2级,选修5级,思考与提高,杜甫水槛遣心:“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 注:“澄江平少岸,锦江水满,很多处见不到江岸了。” 此处以“满”训“平”,言水位高 王维观猎:“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注:“千里暮云平,暮云沉沉,一望无际。” 此处以“沉沉”训“平”,言暮云低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问题:1.第一首的“平”解释为“高”,第二首的“平”解释为“低沉”,两个“平”是用一个词的同一个义项吗?2.如果是,他们共同的义项是什么?怎么注就更清楚了?3.第三首的“平”也是同一义项吗?请给这里也做一个注释。,“为”的笔顺 “

11、化”的笔顺,王勃送杜少府这任蜀川: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杜甫赠卫八处士: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 李白送友人: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沈佺期杂诗三: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 孟郊游子吟: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比较同样的词语在不同语境下的差别,通过语言还原物象阐释意象,宿建德江(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清张燮注:“旅客逢秋更愁,故曰客愁新。木叶凋零,旷野愈见其旷;秋波澈底,清江愈觉其清。天不低树,而旷野之天,船中望之,似乎低于树矣。月不近人,而清江之月,船中望之,确乎低于人矣。夫故乡之天,犹是天也;故乡之月,犹是月也,而故乡何其远哉!此怀故乡而作也

12、。” 谷梁传 僖二十年“春,新作南门。作,为也。有加其度也。”范注:“新,更加使大。” 谷梁传庄二十九年:“春,新延厩。”传:“此言新,有加其度也。”,互為語境资源的关系,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有“悟已往知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归园田居中“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归去来兮辞里的“非”,正是归园田居中的“误” 归去来兮词和归园田居这两个“归”的深意,这不是一般“归家”、“归乡”的“归”,而是“回归本性”的“归”,作者认为他回到了原来本性所希冀的起点。 理解了这个“归”字,便能准确体会归园田居中的“羁鸟恋旧林”,归去来兮辞中的“鸟倦飞而知还”。作者对归巢鸟儿的观察,是和自

13、己回归本性的彻悟心里相联系的。 这两首诗,又可以作为理解饮酒的背景材料,作者对鸟儿行迹的特殊心理,可以让我们懂得饮酒中的“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不是单纯的写景,而是寓有深意的。最后两句话“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作者虽说“忘言”而知“真意”。 读他的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和饮酒后,便越加懂得他为什么会作“桃花源”的梦,也就懂得“桃花源”不是荒诞的妄想,而是一种思想的现实、追求的现实。,增强“语境”和“语用”的意识,从词在句子和篇章中的状态出发,提高对言语意义理解的敏锐性,积累语义的同时,也积累了语用经验。 语言与言语,语言和言语词义内涵,通过语言感受文学意象,“物象一旦进入诗人的构思,就带上了诗人主观的色彩。这时它要受到两方面的加工:一方面,经过诗人审美经验的淘洗与筛选,以符合诗人的美学理想和美学趣味;另一方面,又经过诗人思想感情的化合与点染,渗入诗人的人格和情趣。经过这两方面加工的物象进入诗中就是意象。诗人的审美经验和人格情趣,即是意象中的那个意的内容。因此可以说,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谊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谊。”(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学习任务群,文本为纲,行为训练为纲 听说读写平行分解,知识为纲 语言知识+文学知识,曾经有过的教 学组织方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