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111《发达的古代农业》PPT课件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5485812 上传时间:2020-09-21 格式:PPT 页数:37 大小:3.3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必修111《发达的古代农业》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历史必修111《发达的古代农业》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历史必修111《发达的古代农业》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历史必修111《发达的古代农业》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历史必修111《发达的古代农业》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历史必修111《发达的古代农业》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必修111《发达的古代农业》PPT课件(3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耕,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氏”。 白虎通义卷二,阅读上述材料,结合自己了解的历史知识,想一想:在中国早期神话传说中,“神农”为什么有特殊的地位?,农业的始祖,神农氏发明农业的传说,神农氏塑像,神农尝百草,你知道“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五谷丰登”中的“五谷”指的是什么吗?“六畜兴旺”中的“六畜”指什么?,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农业在我国古代有着怎样重要的地位?,农业是古代中国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中

2、国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取得的。,国内史学界一般将我国农业发展的历史划分为原 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三大阶段。 原始农业:指人类社会早期最原始、最简陋的农耕生产。(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时期) 传统农业:以铁犁牛耕、精耕细作为其典型形态。(封建社会) 现代农业:指近代资本主义工业化后出现的农业现代化,发轫于西欧,后向世界扩散。我国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才开始形成,至今还在进程之中。,史学观点介绍,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1.中国古代农业是怎样完成从刀耕火种到石器锄耕再到铁犁牛耕的演变的? 2.推动整个发展过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起源:,距今一万年左右

3、。,1、原始农业生产:,耕作方法:刀耕火种 (经常迁徙),2、商周: 青铜少,主要是“耜耕”或“石器锄耕” (掌握施肥、灌溉、除草、治虫等技术)。,农作物种类丰富,人们从频繁迁移开始走向定居。,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原始农业出现,海南岛黎族人火耕之后进行播种的情景,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发展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 突出表现:生产工具的改进和施肥、灌溉技术的掌握和提高等。 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是我们评价历史现象的根本标准。,耒耜,石斧,牛耕,铁锄,耕 作 方 式,远古,古代,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1、精耕细作:,指传统农业的一个

4、综合技术体系,包括改善农业环境和提高农作物生产能力的一系列技术措施。基本要求是在遵守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争取高产。 精耕细作是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特点,也是中国古代农业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关键因素。,(1)耕作工具进步,春秋战国:开始使用铁农具与牛耕并逐渐推广。 西汉:耦犁与犁壁;东汉:推广到珠江流域。 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隋唐:江东:曲辕犁,我国耕犁已相当完善,为后世沿用。,2、精耕细作的体现,石锄,骨耜,磨制石斧,战国铁农具,你能说说这些农耕工具的改进之处吗?,发明于唐代的曲辕犁,(2)耕作技术的进步,A、春秋:垄作法。 B、西汉:代田法。

5、 C、魏晋南北朝:北方-耕耙耱技术形成; 南方-水田用耕耙技术.。,汉代代田法,()耕作制度,(1)两汉:一年一熟为主。 (2)宋朝以后: 江南:一年两熟制(稻麦轮作), 有些:一年三熟制。,()水利工程与灌溉工具的应用,水利工程: 战国:都江堰。 汉朝:漕渠、白渠、龙首渠。,灌溉工具:曹魏:翻车; 唐朝:筒车; 宋朝:高转筒车; 明清:风力水车。,唐:筒车,宋:高转筒车,曹魏:翻车,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农业经营方式的演变:,商周: 集体劳作,(千耦其耘)。,春秋以后:,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小农经济逐步形成。,1、出现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生产力: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普及。 生产关系:封

6、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我耕田来你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 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 歌曲夫妻双双把家还 从这段唱词中你能总结出小农经济的最突出特点吗?,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生产单位,生产领域,生产目的,古代小农经济的基本含义?,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基本单位,精耕细作。(分散性) 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2、特点:,区别与联系:,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

7、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存在于封建社会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相对,自给自足,产品不用于交换(存在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普及;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形成)。 农民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生产自主权,能支配一部分劳动产品,具有生产积极性。 小农经济规模小,促使农民努力提高耕作技术,精耕细作。 封建政府:为保证财源,明智的统治者大都采取重农政策。,3、小农经济发展条件,4、小农经济发展的不利条件,小农经济规模小、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抗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十分脆弱。 农业始终维持着简单再生产,顽

8、固地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 封建统治的腐朽、沉重剥削、土地兼并及社会的动荡。,状况:农民常年劳累,生活贫困;赋税和徭役沉重;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常常倾家荡产。 表明:在国泰民安时期,农民的生活尚且如此,可想在兵荒马乱的动荡时期农民的生活会是怎样的悲惨。 在古代中国,农民是国家赋税、徭役和兵役的主要承担者。,5、小农经济下的农民,拥有一定的土地、农具或耕畜等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经营规模小。,农民负担沉重,小农经济十分脆弱。,1、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 2、始终是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在较长时期内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

9、进步; 3、正由于小农经济牢固的存在导致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6、小农经济的地位,古代小农经济的发展,对中国以后的历史有何影响?,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耕作方式:铁犁牛耕 经营单位:以一家一户为单位 经营方式:男耕女织(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经济模式: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 生产特点:精耕细作。 生产品种: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征,独立发展,自成体系,精耕细作,一家一户,自给自足,课堂小结,发达的古代农业,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耕作技术进步,灌溉技术提高,地位,发展

10、的有利、不利条件,含义和特点,垄作法,又叫畎亩法,由畎和亩两部分组成。畎是沟,亩是垄,畎亩法也就是一种垄作法。这种耕作法对于土地的利用包括“上田弃亩,下田弃畎”两种方式。它的特点是:在高田里,将作物种在沟里,而不种在垄上,这就叫做“上田弃亩”。在低田里,将作物种在垄上,而不种在沟内,这就叫做“下田弃畎”。高田种沟不种垄,有利于抗旱保墒;低田种垄不种沟,有利于排水防涝,且有利于通风透光。,农业的发达,在几个方面可以促进部落的社会发展而成为国家。经济的掠夺常是引起战争的主要动机之一。经营农耕的人们,有必要组织武装力量,以占有温暖的地域及肥沃的土地,获取充分的水源以生产粮食。这种争夺自然资源的战争促

11、成产业发达,组织能力提高。同时水源是发展农业的重要条件,为了有效地控制水源,要开凿渠道、蓄水库以弥补降雨量的不足。或为了维护渠道及合理地分配用水,这都不但要有众多的人力去修建,更需要有效的组织及统一的号令去执行。这些因素均激起人们建立中央集权政府的需要和愿望。在中国,国家组织的建立和农业的高度发展,可以说始终是有极为密切的关系。 请思考: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建立与农业的发展有何关系?,、我国进入文明时代以后农业生产工具耒耜 仍是重要的生产工具商周时期青铜工具广 泛使用春秋时期铁农具开始出现,到战国 时期普遍推广铁农具大大提高农业生产效 率,正确的是( ) A. B. C. D.,活学活用,、关于小农经济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出现于春秋时期,以家庭为单位经营 B. 是我国古代主要的生产方式 C. 男耕女织是其基本特征 D. 有利于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 谓之天府。”这则材料是对哪一个水利工程 的最高评价( ) A、春秋时期的芍陂 B、西汉的白渠 C、战国时期的都江堰 D、汉代治理黄河,、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是() 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精耕 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男耕女织”式的 经营方式刀耕火种的耕作方式,A. B. C. D.,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