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枢密韩太尉书》教学课件-

上传人:左****笑 文档编号:145480229 上传时间:2020-09-20 格式:PPT 页数:96 大小:7.4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枢密韩太尉书》教学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96页
《上枢密韩太尉书》教学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96页
《上枢密韩太尉书》教学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96页
《上枢密韩太尉书》教学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96页
《上枢密韩太尉书》教学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9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上枢密韩太尉书》教学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枢密韩太尉书》教学课件-(9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上枢密韩太尉书,苏 辙,四川眉山三苏祠,一门父子三词客 千古文章四大家 (韩柳欧苏),终南山,华山,嵩山,黄河,1、了解作者、作品及写作背景。 2、认识干谒文并疏通文意。 3、学习作者高远的志向,理解养气与为文的关系。 4、学习本文新奇的立意和巧妙的构思,领略本文注意在此,而立言在彼的精妙。,学习目标,苏辙(10391112),字子由,自号栾城,有“小苏”之称,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辙博闻强记,勤奋好学,少年时即显露出出众的才华。嘉佑元年,苏辙与父、兄同至汴京,颇得当时文坛盟主欧阳修的赏识,次年与苏轼同榜考取进士,名动京师。苏辙踏上仕途后,在对待王安石新政等事当中,表现

2、了卓越的政治才能,但后来因其兄“乌台诗案”的牵累而屡遭贬谪,晚年在贬官处许州(今河南许昌)筑室定居,自号颍滨遗老。“不复与人相见。终日默坐,如是者几十年。”,作者简介,苏辙知识渊博,勤奋好学,著述丰硕。其文受父兄影响颇深,他的散文内容丰富,“汪洋澹泊,深醇温粹”。议论文议古论今,议论纵横指归于时事,不为空言。他的记叙文写得纡徐曲折,绕有情致。苏轼称其记叙文有一唱三叹之声。更突出的是他发展了韩愈“气盛言宜”的观点,提出了独到的“文气说”,强调生活体验对创作的重要性。其散文以其独特的风貌卓然自成一家。世称“苏文定公”。有栾城集传世。,韩太尉,即韩琦,字稚圭,相州安阳(今河南省安阳市)人。北宋著名的

3、军事家、政治家。宋仁宗嘉佑元年(1056年)封检校太傅,充枢密使。神宗时作宰相,封魏国公。勋望极高,与范仲淹齐名,并称“韩范”。枢密,枢密使,官名。太尉,秦朝设的官,掌武事,汉沿袭之。宋朝的枢密执兵政,和汉朝的太尉相似,所以称韩琦为太尉。,韩太尉简介,这是苏辙写给韩琦的一封求见信。苏辙考中进士之后,未得见身居要职、诗文并擅的韩琦,就写了这封才气横溢的自荐信求见,希望得到韩琦的接见和提携。当时韩琦身为宰相,敢言敢为,时称贤相,威望极高,权重一时,为朝廷柱石。写这封请谒书时,苏辙年方十九,涉世未深、名节未显,怎样才能说动名满天下的韩琦呢?,聪敏的苏辙没有屈心抑志、奉承阿谀,而是独从作文之道入手,“

4、更不作喁喁细语,一落笔便纯是一片奇气”(金圣叹),一路跌宕蓄势,高蹈奇崛,巧妙地把干谒求进之事纳入文学活动的范围,显得高雅拔俗,这不能不让韩琦对这位初出茅庐的后生刮目相看。,背景介绍,干谒文,本文是一篇干谒 (gn y)文 干谒:有所企图而求见显达的人 以下是典型的干谒诗 干谒诗是古代文人为推销自己而写的一种诗歌,类似于现代的自荐信。一些文人为了求得进身的机会,往往十分含蓄地写一些干谒诗,曲折地表露自己的心迹。,干谒诗:,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唐代诗人孟浩然,苦学多年,进京赶考,名落孙山

5、。他给丞相张九龄写了一首五言律诗临洞庭湖赠张丞相,期求得到援引推荐。 诗的前四句描写洞庭湖的景色。八月湖水,碧波荡漾,水天相接,混为一体;湖面之上,雾气升腾,波浪翻滚,撼击岳阳。 后四句转入抒情,言明心迹。想渡湖而无舟楫,圣明时代却不能有所建树,心感愧耻;看着别人垂钓,多想一展自己的身手。 诗歌委婉地表达了希望为圣朝干一番事业的急切心情。,朱庆馀的闺意献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 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 画眉深浅入时无? 此诗又题近试上张水部。借新婚之后的脉脉情事,把自己比喻成即将拜见公婆的新媳妇,把张水部比喻成舅姑(公婆),探听虚实。比喻通俗贴切,别出心裁。,张籍,张水部即张籍,他

6、以擅长文学而又乐于提拔后进与韩愈齐名,合称韩张。 张籍看过,大为赏识,回诗一首酬朱庆余: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是人间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诗歌仍以比喻作答,把朱庆余比作“越女”,把他的诗比作“菱歌”,用“一曲菱歌敌万金”表明对其才华的赏识。,我国是一个不喜张扬、崇尚含蓄的国度。中国人很看重面子,自己有才能,但不能显露,得“藏在深山待人识”,得“千呼万唤始出来”。侯赢在信陵君几次盛邀之下勉强应邀,诸葛亮在刘备三请之后方才出山。历史上鲜有自我推荐的毛遂,少有人写诗文求谒。 见证苏辙的才气与勇气!,写这封请谒书时,苏辙年方十九,涉世未深、名节未显,怎样才能说动名满天下的韩琦呢

7、?聪敏的苏辙没有屈心抑志、奉承阿谀,而是独从作文之道人手,“更不作喁喁细语,一落笔便纯是一片奇气”(金圣叹),一路跌宕蓄势,高蹈奇崛,巧妙地把干谒求进之事纳入文学活动的范围,显得高雅拔俗,这不能不让韩琦对这位初出茅庐的后生刮目相看。文中,苏辙提出的“文气说”,强调后天实践对文学创作的重要性,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关于“文气”的文学理论,九百多年来,这篇佳作一直传诵不衰,深受人们喜爱。,苏辙怎样才能达到干谒的目的呢?,难点理解:,文气: 养气: 气:,就作品而言,指充盈于作品中的充沛的精神力量。,就作者而言,指文章作者培养自己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修养,指作家的主观气质,表现于文章,即指文章的气势。,溢

8、( ) 嵩山( ) 汨没( ) 华山( ) 宫阙( ) 仓廪( ) 苑囿( ) 翰林( ) 恃( ) 惮( ) 华之高( ) 斗升之禄 ( ),y,sng,g,hu,qu,ln,yun yu,hn,sh,dn,hu,du,一、快速阅读(1100字。限时2分钟)读准字音,一、为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组词:,溢,嵩,华,阙,廪,翰,恃,惮,汩,囿,枢,没,慨,恣,y,sng,hu,qu,ln,hn,s,dn,g,yu,sh,m,ki,z,(溢出),(嵩山),(华山),(宫阙),(仓廪),(翰林),(恃才傲物),(惧惮),(汩汩),(苑囿),(枢纽),(埋没),(慷慨),(恣意妄为),二、听朗读,三、疏

9、通文意,要求: (时间:5分钟) 1、翻译课文。 2、译文中出现的困难圈出。 3、译文结束,梳理结构。,太尉执事辙生好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 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 可以养而 致。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今观其文 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 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 豪俊交 游,故其 文疏荡,颇有奇气。,侍从,文章是由气形成的 , 然而文章不能靠学来达到好 ,气质却可以靠,加强修养得到它,培养 正大刚直的气质,宽大厚重宏伟博大 充满,相当,饱览,豪杰来往,洒脱而不拘束 很 奇特的气概,第一段补充注释,生平生,生性。 好(hao4)喜欢。 之指代“

10、为文”,做文章的道理。 养修养。 致获得。 宏博广大。 豪俊豪杰。 奇气奇特之气 充充满,充盈。 中内心。 溢表现。 貌外表。 动流动。 见同“现”,显现。 不自知自己不知道。,此二子者,岂当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 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2 辙生十有九年矣。其居家所与游者,不過其邻里乡 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 ,无高山大野,可登览 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 足以激 发其志气。,难道 曾经 精神气质充满在他们的胸中,洋溢在他们的外表,反映在他们的言辞里,表现在他们的文章中,交往,乡里,扩大自己的视野,陈旧的东西,我,用来,第一段翻

11、译,太尉执事:我生性喜好写作,对此思考很深。我以为文章是由气形成的,但是(如果不先养气),文章不是学了就能写好的,(而)气 却可以通过加强修养而得到。孟子说:“我善于培养我的正大刚直的气。”今天我们看他的文章,(觉得)宽厚宏博,充塞于天地之间,和他的气的大小相称。太史公走遍天下,博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之间的豪士俊杰交游,所以他的文章疏畅跌宕,颇有奇伟的气概。这两个人,难道是曾经拿着笔学习写作这样的文章吗?这是因为他们的气充满在他们的内心而外化到他们的形貌上,流动在言语中,表现在文章里,但自己并不知道。,恐遂汩沒,故決然舍去,求天下奇闻观,以知天地之 广 大。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終南、嵩、华之

12、高, 北顾黃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 至京 师,仰观天子宮阙之壮,与仓廩府庫、苑囿之 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 。见翰林欧阳 公,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因而 埋没 毅然离开 探求 奇异的事物和宏伟的景象 而,广阔 尽情观赏 高峻,看到 奔腾流泻 感慨的想到,瞻仰 壮丽 粮仓 猎苑,富丽 广大 极其美好,宏伟善辩 秀美魁梧,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 此也。 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 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 ,出则方叔、 召虎,而辙也未之见焉。 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 虽多而何为?辙之 来也,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 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

13、于人见欧阳公,,聚集,凭借才能谋略天下第一 全国人依靠他可以无忧无虑,四方夷人害怕你才不敢作乱 入朝就是周公召公 出朝就是方叔召虎,可是,啊,没有立下大志,即使学得多又有什么用,浩大 深远,第二段补充注释,生出生。 有同“又”,表余数。 其指代自己,译为“我 ” 与游结交、往来、交游。 舍舍弃“百氏之书”。 去离开家乡。 慨然感慨激昂。 想见想象。 宏辩雄辩,宏大智慧。 秀伟秀美,魁梧。 游交往。 才略才学谋略。 冠超出,此处意为天下第一。 入在朝庭。 则就像。 出在边境,戍守边疆。 未之见动宾倒装句。未见之。没有见到您。,第二段翻译,苏辙我出生已经十九年了。在家乡与我交游的不过是乡间邻里的人

14、,所见到的不过是几百里之间,没有高山旷野可供攀登观览以开阔自己的视野。诸子百家的书,虽然无所不读,然而都是古人的陈迹,不能激发我的志向和气概。我担心(志气)因而埋没,所以坚决舍弃他们,去寻求天下的奇闻壮观,以了解天地的广大。我路过秦、汉故都,尽情观赏了终南山、华山、嵩山的高峻,北望黄河的奔腾流泻,慷慨激昂地想起了古代的豪士俊杰。到了京都,瞻仰了天子宫殿的雄伟,以及国家粮仓、府库、城池、苑囿的富庶和巨大,这才知道天下的宏伟和壮丽。我见到了翰林学士欧阳公,聆听了他的宏大而雄辩的议论,看见了他秀美而俊伟的容貌。同他的门生贤士大夫交往,这才知道天下的文章都聚集在这里。太尉的雄才大略称冠天下,天下士民仰

15、仗您而平安无忧,四方各族惧怕您而不敢发难。您在朝廷之内如同周公、召公辅佐君王,您在边域就如同方叔、召虎那样御侮安边。然而苏辙我却还未曾见到您啊。,而犹以为未 见太尉也!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 言以自壯,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 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向之来,非有取于升斗 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然 幸得赐归待选,使得 优游数年之间。将归益治其文,且学为政。太尉苟 以为可教而辱 教之,又幸矣。,却还是因为没有见到太尉(感到遗憾),看到,风采,听到你的一句话来激励自己 看尽 雄伟景象,通晓官吏的事务,先前,微薄的俸禄,我,准许回家,等待朝廷的选拔,从容闲暇,更加研究 并且学习治理政务

16、如果,屈尊教导我,幸运,第三段补充注释,且夫句首发语词,表示下文发议论。 不志其大没有立下大志。志,立志。其,那 何为何用,有什么用处。 以为认为而(感到遗憾) 贤人指太尉。 自壮激励自己,使自己得到提高。 尽穷尽,遍览 大观丰富多彩的景象,这里包括古迹名胜和贤人名流。,第三段翻译,况且,一个人从事学习,如果没有立下大志,即使学得很多又有什么用呢?我来到京城,对于山,看见了终南、嵩山、华山的高峻,对于水,看见了黄河的深广,对于人,看见了欧阳公,但是,我因为还没有拜见太尉而感到遗憾。所以希望能够亲睹贤人的风采,听您 一句话以激励我。这样以后,(我)可以遍历天下的宏伟景观而不会有什么遗憾了。,第四段补充注释,通通晓,熟悉。 吏事为政做官之事。 有取求取,谋取。 所乐乐意做的事。 赐归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