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2课《 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教案

上传人:gege****666 文档编号:145475342 上传时间:2020-09-2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2课《 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2课《 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2课《 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2课《 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2课《 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2课《 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教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八年语文“五环阅读”自主学习课堂模式教学案 使用时间: 课题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型阅读课课时3设计人周广平学习目标1积累常用的文言字词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3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认识。重点 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难点正确认识“得道多助”的时代意义。学 习 过 程个性补改【赏读入境】一、导入新课、二千多年前的那个不知是春天还是秋天的晚上,一豆青灯之下,一位鬓发斑白的老人,就着数片烘干的竹简写下了191个篆体汉字文章篇幅虽然精短,但其中光辉的思想却闪耀经

2、年,传诵至今请同学轻闭双眼,用心灵去感受这段文字的独特魅力2、 助学资料一:走进孟子R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有“亚圣”之称与弟子合著的孟子一书,被尊为儒学经典,为“四书”之一R孟子文章向来以雄辩著称。读孟子文,令人感到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出于对当时执政者贪婪残暴行径的愤慨,对挣扎在苦难中人民的同情,对别家学说的敌视,对贯彻自己主张的强烈愿望,以及那种“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的救世责任感?使孟子的文章激切、刚厉、理直气壮。他又善于运用各种驱诱论敌就范的手法,加上文辞铺张扬厉,时露尖刻,喜用一大串的排偶句式,所以笔锋咄咄逼

3、人。【悟读品味研读展示】初读课文。一、了解预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的情况。正音:“夫”,f,发语词,放在句首,以引起议论。“粟”:谷子。与“栗”区别。节奏,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二、对照书下注释,疏通文句。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比不上利于作战的人心团结。 2.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4、古代城邑有内外城之分,“城”为内城,“郭”为外城;“三里”“七里”均非实指,说明城邑之小。) 之:的。 城:内城。 郭:外城。 环:围。 (1)而:连词,前后是承接关系。(2)之:代“三里之城,七里之郭”。(2)而:但是,却。3.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四面包围攻打它,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的条件,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呀。“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一句中的“是”,作代词用,即“这(就是)”的意思,与“也”合用,构成判断,意思是“这就是的道理”。夫(fu):助词,用在句首,表示要发议论。 必:一定。 者:指“得

5、天时”这种情况。矣:语气助词,表肯定。 然而:虽然这样,但是 。是:这。 也:表判断。4.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城墙并非不高,护城河并非不深,武器装备也并非不精良,粮食供给也非不充足,但是人们却弃城而逃,是因为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不如人心团结。 “人和”:指人心所向,上下团结等。 非:不是。也:表判断。 池:护城河。兵:兵器。 革:皮革制成的较、胄、盾之类。 坚:坚固。 利:锋利,锐利。粟:粮食。 委:放弃。 而:连词,前后是承接关系。 去:离开。之:代这座城池。5.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所以说

6、,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只靠划定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故曰”:因此,所以,在文章中起承接作用。 “故”一笔概括了上文三段,“曰”总领发起下文议论故。 “域民”:“域”,界限,可解释为“限制”,名词作动词用。“固国”“固”,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使国巩固”。“威天下”:“威”,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作“威慑”讲。 以:凭借,依靠。 封疆:疆界;封,疆界。 之:的。6.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得到道义的人很多人帮助他,失去道义的人很少人帮助他。道:治国之道(指施行仁政)。者:的,的人。 失道:无道,违背道义;失,放弃。寡:少。7.寡

7、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之,到。 至:极点。 “畔”:“叛”的通假字,背叛。8.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所不战,战必胜矣。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连亲戚都背叛的君王,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君子”,即文章中所说“得道者”以:用,拿。之:助词。1所:表动词所涉及的对象,这里指归附的力量。2所:这里指众叛亲离者。“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此句意为“因此,仁德之君不战则已,战就一定取胜”;君子,对统治者和有才德之人的通称; 必:一定; 矣:表肯定。三、文言知识。1.通假字

8、: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2.古今异义词1)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城,古义:内城;今义城市。郭 古义:外城;今义:姓氏)2)委而去之(委:古义,放弃。今义:常用于把事情交给别人去办,委任或推委等。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到去)3)是天时不如地利也(是古义:这 今义:判断动词)4)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古义,界限。这里的意思是限制。今义:常用义为“疆域”或某种范围,境城、音域等。)5)亲戚畔之(亲戚古义: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今义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6)池非不深也(池 古义:护城河。今义:指水塘,池塘。)3一词多义 代词 他 亲戚畔之。 表

9、并列 并且 泉香而酒例 之 助词 的 三里之城。 而 表修饰 着、地 夫环而攻之。 动词 到 寡助之至 表转折 却、但是 环而攻之而不胜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凭) 三里之城(的) 地利不如人和(有利)以 之 环而攻之而不胜(代词) 利 以天下之所顺(用)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到) 兵革非不坚利也(锐利)4.词类活用: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名词用作动词,限制)2)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巩固)3)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形容词用作动词,威慑)【精读积累】.归纳全文,理清论证思路。1 开篇作者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有哪些?最重要的是什么?天时、地利、人和。人和最重要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10、什么?文章是如何逐层展开论证的? 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文章开籍提出论点,指出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由此逐层展开,用概括性的战例加以证明,分别就天时与地利、地利与人和作比较,指出天时、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不同,然后由战争中的“人和”推出治国安邦的道理,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结论,阐明了“人和”的实质,即“多助”天下顺之”;最后把“多助”与“寡助”进行对比,自然导出“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3.“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运用了什么句式?有什么效果?运用了双重否定的排比句,起肯定、加强语言气势的作用,极言防御一方地理条件的优

11、越。4.“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应依靠人和,增强了文章气势,有说服力。排比。再次强调地利的不足恃,这几句从反面推论,指出“域民”“固国”“威天下”应依靠人和,增强了文章气势,有说服力。5. 将“得道者”与“失道者”作比较有什么作用?运用对比的手法,将“得道者”与“失道者”的后果进行对比,点明文章的主旨。6“人和”与下文的“道”是什么关系?“道”即指仁政。“得道”就是施行仁政。施行仁政则“多助”,多助则“天下顺之”,这就是“人和,即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7.中心论点既然已得到了论证的情况下,为什么还要写“故曰,战必胜矣”?这样写

12、是在前面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阐发,将论点的范围由战争推及到治国,从而全面体现了孟子的政治主张,使文章更具有普遍意义。其次,“得道”实际上也可理解为“得人心”,即“人和”。得人心者,人心归顺,所向披靡;失人心者,人心相悖,不攻自溃。因而,最后一句绝非多余的闲笔。8.这篇短论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明确: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 .逐层论证,层层深入。文章第1层,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接着运用战例,分别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了“人和”的重要;第4层进一步阐发,说明,欲得“人和”,必先要“得道”。全文紧紧围绕得“人和”这一中心,环环相扣,逐层推理,显示出极其严密的论证艺术和极

13、强的逻辑性。(2)议论中运用排比、对比等手法,使文章气势恢宏,笔酣墨畅,结构缜密。9.应该怎样看待孟子得“人和”的主张?明确:孟子提出的“人和”,是他的“仁义”“非攻”思想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强调指出做任何事情必须要顺乎民心,这一观点,不仅在当时那个历史时期具有进步性,反映了孟子在那个历史发展特定阶段中的独见卓识和对人民力量的重视,对于我们今天办好事情也有借鉴。但也应当看到,孟子提出的“人和”,其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社会的统治,这就不可避免地使他的这一观点带有时代的局限性。7齐读课文。【美读运用】一、成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二、与“人和”有关的名言警句1、兄弟同心,其利断金。 2、家和万事兴。 3、兄弟同心金不换,妯娌同心家不散。 4、众人拾柴火焰高。 5、团结就是力量。 6、人心齐,泰山移。 7、一双筷子轻折断,一把筷子抱成团。三、史实和现代事例1、商汤伐夏桀,夏桀失道寡助,商汤得道多助。 2、周武王姬发伐商纣,商纣王失道寡助。 3、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失道寡助,陈胜和吴广得道多助。 4、隋末隋炀帝杨广无道,各地农民起义,瓦岗军得道多助 5、瓦岗军首领失道寡助,英雄豪杰纷纷投靠得道多助的李渊(唐)。 6、元顺帝无道,朱元璋率领的红巾军得道多助。 7、解放战争中,解放军得道多助,国民党失道寡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