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11.醉翁亭记

上传人:gege****666 文档编号:145469692 上传时间:2020-09-2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2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11.醉翁亭记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11.醉翁亭记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11.醉翁亭记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11.醉翁亭记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11.醉翁亭记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11.醉翁亭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11.醉翁亭记(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1. 醉翁亭记 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了解文中“而”的作用,“然”的意义。2、 学习本文由景生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3、体悟作者“与民同乐”的社会理想和政治理想。 【学习重难点 】1、理解段落层次,把握文章中心。 2、体会欧阳修的山水游记,将写景、叙事、抒情熔为一炉的特点。 【知识链接】1、再说“记”。“记”是古文中一种以记叙和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体裁,多用来描写作者 的旅行见闻。它的取材范围极广,可以描绘名山大川的秀丽瑰奇,可以记录风土 人情的诡异阜盛,可以反映一人一家的日常生活面貌,也可以记下一国的重大事 件,并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类似的文章有:岳阳楼记小石潭记始得西山宴游记满

2、井游记桃花源记等;类似的古文文体还有:“铭”(陋室铭) 和“说”(马说爱莲说)。 2、欧阳修。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江 西吉安)人。他自称庐陵人,是因为吉州原属庐陵郡。 他在政治和文学方面都主张革新,既是范仲淹庆历新政的支持者,也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导者,是北宋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诗人,与唐代韩愈、柳宗元,宋代苏洵、 苏轼、 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创作实绩亦灿烂可观,诗、词、散文均为一时之冠。 3、写作背景。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滕子京是因为什么事而“谪守巴陵郡”的呢?是因为他参与了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这

3、次改革,受贬谪的不止滕子京一个人,范仲淹本人在庆历五年也被贬至邓州。范仲淹改革的另一位支持者,北宋的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也在同一年被贬谪到滁州,也就是今天的安徽省滁州市。范仲淹在被贬谪邓州的第二年,也就是庆历六年,写下了岳阳楼记,寄托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政治理想;同一年,欧阳修也在滁州写下了千古名篇醉翁亭记。欧阳修写此文时不过 39 岁,文中所说“年又最高”“苍颜白发”,都是夸张的写法。滁州偏僻,穷困,而作者以自己的政绩和才能使滁州人民乐于山野之间,因 此作者常常寄情于山野之间。在这里,作者把政治失意,仕途坎坷的内心抑郁和 苦闷寄情于山水之间,消融于与民同乐之中,而又自得其

4、乐,以自己的行动实践着儒家仁爱的社会理想,把对山水对民众的爱倾注到这篇酒后的记游文字中,描 绘出了一幅幅变化多姿、秀丽妩媚的优美图画,如诗如画,是一篇文质兼美、脍 炙人口的文章。 来源:学科网【预学环节】1、借助书下注释和工具书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必要时可以在书上注音。 环滁( )琅琊( )( )林壑( )辄醉( )林霏( )穴暝( )伛偻( )( )酒洌( )山肴( )野蔌( )觥筹( )( )阴翳( )2、试读,处理好停顿、语速、语调,体味文章既有诗的韵味,又带有散文美感的特点。3、此文“而”做连词共23处,贯通全篇,形成一种独特的语言风格。依据以下例子,加以体会。溪深而鱼肥 表示并列关系,

5、可不译 日出而林霏开 表示承接关系,可不译 杂然而前陈者 表示修饰关系,可不译 少饮辄醉,而年又最高者 表示递进关系,而且 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也 表转折关系,却4、回想黔之驴“慭慭然”中“然” 的意思,结合文后第三题,体会其意思。(的样子)5、翻译下列句子。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风霜高洁。 伛偻提携。 颓然乎其间。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 6、借助书下注释和工具书,试译课文。不会的做上记号,在小组内提出来讨论,小组内解决不了的,提出来共同解决。【讨论环节】1、在翻译的基础上,归纳各段段意。第一段:写醉翁亭之所在,四周环境和亭名由来。第二段:写山间朝暮、四时的不同景色,游山

6、之乐无穷。第三段:写百姓游玩、众宾宴饮、太守醉倒的场面。第四段:写宴散人归,点明写作主旨。2、再读课文,根据提示边读边圈画出写“山水之乐”缘起的句子,体悟醉翁亭所处的环境之美。 (1)山水相映之美:(第一段)来源:学*科*网 山 蔚然深秀林 林壑尤美 环境秀美泉 水声潺潺 峰回路转 环境清幽亭 翼然临泉 外观飘然 (2)朝暮变幻之美:(第二段)来源:Zxxk.Com 早:日出而林霏开 晚:云归而岩穴暝 (3)四季变幻之美:春夏秋冬相关语句。(第二段) (4)动静对比之美: 蔚然深秀的狼牙山 静态 水声潺潺的酿泉 动态 树林阴翳 静态 鸣声上下 动态 3、品读文章,结合文后第二题,感受作者描写景

7、物的角度变换。 4、品读第三、四段,讨论交流: 除了醉翁亭的“山水之乐”让作者“得之心”感到“乐亦无穷”外,作者还感受到怎样的“乐”?(1)滁州人民游山之乐(衬托太守能管理好滁州,政治清明) (2)太守与宾客宴游之乐(就地取材以供饮食、宴会中的热闹之情况) (3)宴罢尽兴而归,各得其乐(禽鸟之乐:鸣声上下; 人之乐:从太守游而乐;太守之乐:乐其乐) 真谛在于:与民同乐5、结合你对课文的理解,一起来总结:(1)课文生动地描写了醉翁亭周围的秀丽景色和变化多端的自然风光,勾勒了一幅太守在山林中游玩宴饮、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 排遣忧愁的复杂感情。全篇熔写景、叙事、抒情于一炉

8、,表面上句句记山水,实 际上句句记亭,句句记太守。作者把自己的欣慰和悲苦之情,含蓄、巧妙地蕴藏在对自然风景的描绘和游乐气氛的渲染上。(2)全文以“ 乐 ”字贯穿始终,各部分都紧扣主旨,层层深化,逐步推进。 (3)文章结尾,作者用“醉能同其乐”画龙点睛,点明“醉”与“乐”的统一关系,从而完成了文章主旨的表达。文中说“醉翁之意不在酒”,那你认为“醉翁之意”在乎山水之间,更在乎一州之百姓。作者的乐,真谛在于与民同乐。(4)本文写法上的最大特点是由景生情,情景交融,写景与抒情有机结合。【展示环节】根据讨论环节进行。【拓展】1、如果给每一段加上小标题,每个小标题中都有一个“亭”(醉翁亭)字 :点出亭亭外

9、景亭中宴离亭归 如果小标题中含有“乐”字,该怎样归纳呢? 山水之乐赏景之乐宴酣之乐(与民同乐)醉归之乐(或自知其乐) 来源:学科网2、回忆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比较欧柳各自的胸怀意趣。【检测】一、基础知识。 1、请同学们从你积累的古诗文中,写出一句与“亭”有关的诗句。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2、文学常识填空。醉翁亭记作者欧阳修,是 北宋 朝文学家、 史学 家。他自号 醉翁 ,又号六一居士 。这篇文章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 。醉翁亭记贯穿全文的主线是乐字,在写作上

10、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写景 和抒情自然结合。3、请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来源:学科网ZXXK环滁( )琅琊( )( )饮少辄醉( )酒洌( )岩穴瞑( )弈者胜( ) 阴翳( )觥筹交错( )提携( )4、翻译下列句子。 (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 译:有一座亭子四角翘起,象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水边上。(2)宴酣之乐,非丝非竹。 译:宴会畅饮的乐趣,不在于音乐。(3)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译: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4)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译:醉了能同大家欢乐,醒来能用文章记述这种乐事的人,是太守啊。(5)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二、阅读理解。 环滁皆山也。其

11、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 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前者呼 , 后者应, 伛偻提携 , 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

12、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其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足原文。 2、按要求在文中用“ ”勾画。 (1)文中描写“山间四时”的句子。“野芳发而幽香水落而石出者”(2)揭示全文主旨的句子。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注:“中心”依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事物的主要部分” ;“主旨”依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