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课件(共93张PPT)

上传人:gege****666 文档编号:145469483 上传时间:2020-09-21 格式:PPTX 页数:93 大小:3.4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课件(共93张PPT)_第1页
第1页 / 共93页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课件(共93张PPT)_第2页
第2页 / 共93页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课件(共93张PPT)_第3页
第3页 / 共93页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课件(共93张PPT)_第4页
第4页 / 共93页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课件(共93张PPT)_第5页
第5页 / 共9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课件(共93张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课件(共93张PPT)(9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唐诗五首,野望,-王绩,作者简介,王绩(585644),唐代医生、著名诗人。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今属山西.河津市)人。其兄王通亦是当时名医,绩尝任秘书正字,后借故辞归,专心以医药济人。出身官宦世家,是隋末大儒王通之弟。王绩一生郁郁不得志,在隋唐之际,曾三仕三隐。心念仕途,却又自知难以显达,故归隐山林田园,以琴酒诗歌自娱。自比嵇康、阮籍、刘伶和陶渊明。曾在隋代任秘书省正字,后弃官隐居于故乡东皋村。其醉乡记、五斗先生传、酒赋、独酌、醉后等诗文,均被太史令李淳风誉为“酒家之南董”。王绩野望作品取境开阔,风格清新,属对工整,格律谐和,是唐初最早的五言律诗之一。,东皋 薄暮望, 徙倚 欲 何依。,野

2、 望,【唐】 王绩,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织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要归依何方。,他归隐后常游北山、东皋,自号“东皋子”。 “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表现了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诗人隐居的地方,傍晚,归依,徘徊,来回的走,诗歌解析,树树皆秋色, 山山唯落晖。,5,层层树林都染上了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晖,落日,描写了一派秋意颇浓的山野景色。,诗歌解析,牧人驱 犊 返,猎 马 带 禽 归。,诗歌解析,6,小牛,这里指牛群,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跃了起来。与“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一起构成

3、一幅山间晚秋图, 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牧人驱赶着牛群返回,猎人骑马带着诸多猎物回家。,鸟兽,这里指猎物,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诗歌解析,7,述说自己还不能象陶渊明那样从田园中找到慰藉。面对现实中的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薇,是一种植物。相传周武王灭商后 ,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古时“采薇”代指隐居生活。薇是一种植物。,大家相互望着却不相识,我长啸高歌怀念隐居不仕的人,全诗译文 傍晚时分站在诗人隐居的地方纵目远眺,徘徊不定不知归依何方。 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4、牧人驱赶着牛群返回,猎人骑着马带着猎物回去。 我看到这些人又并不认识,咏一曲长歌来怀念古代采薇而食的隐士。,起句写傍晚在东皋伫望,次句写望后产生的寂寞惘然心情。三四句写晚景,用“树树”、“山山”、“皆”、“唯”极写“秋色”、“落晖”的浓重。五六句通过人事活动,进一步写晚景。最后两句说面对牧者猎者虽相见而不相识。自己甘愿过“采薇而食”的隐居生活,表现出作者不问世事的闲适思想。这首诗写景抒情朴素自然,摆脱了初唐轻靡华艳的诗风,在当时的诗坛上别具一格。,赏析,全诗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下面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

5、带禽归。”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然而,王绩还不能像陶渊明那样从田园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后说:“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这首诗的体裁是五言律诗。自从南朝齐永明年间,沈约等人将声律的知识运用到诗歌创作当中,律诗这种新的体裁就已酝酿着了。到初唐的沈佺期、宋之问手里律诗遂定型化,成为一种重要的诗歌体裁。而早于沈、宋六十余年的王绩,已经能写

6、出野望这样成熟的律诗,说明他是一个勇于尝试新形式的人。这首诗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经过情景情这一反复,诗的意思更深化了一层。这正符合律诗的一种基本章法。(袁行霈),野望写的是山野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几分彷徨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作。全诗写的是秋色中的山野,于萧瑟恬静的景色描写中透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主旨,诗歌描绘了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12,1.野望中写出自然景色的句子是: 2. 野望中抒发作者孤独抑郁之情的诗句是: 3. 王绩在野望一诗中写放牧和打猎的人各自随愿而归的诗句是:,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牧人驱

7、犊返 ,猎马带禽归 。,13,抢答,4.王绩在野望中引用典故,表现诗人身处乱世,前途无望,孤独抑郁心情的句子是: 5.野望中,描写秋意正浓的山野景色的诗句是:,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14,典故的含义 : 原指旧制、旧例,也是汉代掌管礼乐制度等史实者的官名。典故这个名称,由来已久。最早可追溯到汉朝,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亲屈至尊,降礼下臣,每赐宴见,辄兴席改容,中宫亲拜,事过典故。”典故是诗文中经常引用的、有来历出处又为人们所公认的故事或词语。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文字产生前,它源于社会生活实践,早于文字就在民间口头流传了。,课外知识拓展,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西山白

8、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对仗的意思: 诗词中要求严格的对偶,称为对仗。对仗主要包括词语的互为对仗和句式的互为对仗两个方面。 词语对仗的要求是:词义必须同属一类,如以山川对山川,以草木对草木等;词性必须基本相同,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等;平仄必须相对,即以平对仄或以仄对平;结构必须对称,即以单纯词对单纯词,以合成词对合成词;另外,要避免同字相对。,课外知识拓展,黄 鹤 楼,崔颢,164,黄鹤楼,屹立在武汉市长江大桥武昌桥头的黄鹤矶上。始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它背靠蛇山,俯瞰长江,奇姿雕甍,重檐翼舒,气势轩昂宏伟,耸天峭地。远远望去,峥嵘的楼影隐现于缥缈的烟霭之中,壮丽辉煌,宛

9、如仙宫琼殿,自古就有“天下绝景”之誉,曾与湖南的岳阳楼、江西的滕王阁并称为我国江南三大名楼。历代文人墨客登楼吟诗作赋,畅抒情怀,留传至今的诗词逾千首,文赋过百篇,且有多如珠玑的神话传说散落民间。现今的“黄鹤楼”景区,时逢盛世,规制超前,是由主楼、白云阁、岳飞广场、千禧吉祥钟、古乐宫、诗碑廊、南楼等大小50余处景点组成的融人文与自然景观为一体的风景名胜区,为“全国旅游胜地四十佳”之一。,诗词中的黄鹤楼,唐朝大诗人李白经过武昌,也登上黄鹤楼,放眼楚天,胸襟开阔,诗兴大发,正要提笔写诗时,却见到崔颢的诗,自愧不如,只好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崔颢题诗,使李白搁笔,崔颢从此名气大盛。大

10、约黄鹤楼边的“搁笔亭”就是因此而建的。 李白十几首诗里都涉及到黄鹤楼。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李白的千古绝唱,感情真挚,自然流畅,景色绚丽,神姿昂然,风流天下,传之久远。,据报恩录记载,黄鹤楼原为辛氏开设的酒店,一道士为了感谢她千杯之恩,临行前在壁上画了一只鹤,告之它能下来起舞助兴。从此宾客盈门,生意兴隆。过了10年,道士复来,取笛吹奏,并跨上黄鹤直上云天。辛氏为了纪念这位帮她致富的仙翁,便在其地起楼,取名“黄鹤楼”。 另一说是有一位名叫费祎的人,在黄鹤山中修炼成仙,然后乘黄鹤升天。后来人们为怀念费祎,便在这黄鹤山上建造了一座黄

11、鹤楼。,美丽的传说,黄鹤楼 唐-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22,崔颢(ho)(704754),汴州(今河南开封市)人,唐代诗人。唐玄宗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进士,官至太仆寺丞,天宝中为司勋员外郎。最为人称道的是他那首黄鹤楼,据说李白为之搁笔,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全唐诗收录诗四十二首。他秉性耿直,才思敏捷,其作品激昂豪放,气势宏伟,旧唐书文苑传把他和王昌龄、高适、孟浩然并提,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著有崔颢集。,作者简介,为黄鹤楼蒙

12、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苦闷 。,首联:,从眼前的黄鹤楼阐发联想、想像。昔日仙人乘黄鹤过此,如今人去楼空,令人惆怅。借传说落笔,感叹物是人非.。,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仙人已经乘着黄鹤离去,只徒然留下一栋黄鹤楼在此地。,仙人乘鹤一去不复返,只余下白云朵朵漂浮不定。作者多想像仙人一样能骑上黄鹤,腾云驾雾,即刻回故乡。承上联进一步写岁月不再,以白云悠悠反衬人生短促,世事茫茫。,颔联: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黄鹤离去之后再也没有回来过,而白云千年以来依然飘浮在空中,不因黄鹤离去而有所改变。,描绘了站在黄鹤楼上极目远眺看到的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在黄鹤楼上放眼望

13、去,灿烂的阳光照耀着汉水平原,对岸汉阳镇四周的树木显得格外分明。再看江中的鹦鹉洲绿油油的草儿长得极其茂盛。 眼前的风景如此迷人,但作者觉得“人是家乡好,月是故乡明。”自己家乡此时比这更美,为下文的抒情做了铺垫。,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晴天里,汉阳一带川旁的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也长满茂盛的芳草,,太阳快下山了,在黄鹤楼上哪里能望到故乡?只觉得眼前的汉水滚滚,烟波浩渺,使人更生思乡之愁。 本句借景抒情,用烟波浩渺的长江烘托愁思,抒发漂泊思乡之情。,尾联: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傍晚时分在暮色中望向远处,看不清故乡在何,远方江上苍茫的江波真使人发愁。,小结 全诗借景抒情

14、,抒写了诗人漂泊异地的伤感与思念故乡的情怀。 这首诗意境开阔,虚实相映,情景交融,情味悠长。,五、六句写看到的繁荣景象,而七、八两句却写清冷的思乡之情,运用了什么手法?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眼前的风景如此迷人,但作者觉得“人是家乡好,月是故乡明。”自己家乡此时比这更美。运用反衬手法,传达出诗人深重的漂泊感以及对家乡的思念。,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前四句写仙人及仙鹤的传说.抒发世事茫茫的感慨 。后四句抒发日暮思归的情思。,诗由传说入笔,写由黄鹤楼而生发的联想,叙昔人黄鹤,杳然已去,给人以无限渺然的感觉,表现人们登黄鹤楼常有的感受,气势苍

15、莽。后四句转而实写楼上所见所感,并由此引起乡愁。尾联以烟波江上日暮思归之情作结,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的境界。这首诗意境开阔,虚实相映,情景交融,情味悠长。全诗借景抒情,抒写了诗人漂泊异地的伤感与思念故乡的情怀。,崔颢的黄鹤楼究竟写得好在哪里?,诗的前四句从神话传说写起,是诗人登楼向上远望后的联想,是对岁月不再、世事茫茫的感慨。是虚景、写意。,接着的两句诗人在楼上向下眺望 ,见到隔江一派大好景色:晴朗的江面,汉阳地区的绿树分明可数,鹦鹉洲上的青草,生长得十分茂盛。是实景、摹象。,末两句诗人在日暮时分,不禁想起了遥遥不知何处的故乡,顿生出离愁别绪。情景交融景随情动,情由景生。,30,1.意中有

16、象,虚实结合的意境美:,首联写黄鹤楼本身,是近景。,颔联写仙人驾鹤而去的悠悠白云间 ,是远景。,颈联写晴空朗日下的黄鹤楼周边的自然美景,是日景。,尾联写夕阳西下之时渺茫的烟波牵连出的思乡之情,是晚景。,31,2.气象恢宏、色彩缤纷的绘画美:,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山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李白,李白仿照本诗写的:,思乡诗文知多少?,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国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渡荆门送别)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高适,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使至塞上,王维,作者简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