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一模作文:同情与悲伤

上传人:gege****666 文档编号:145468655 上传时间:2020-09-21 格式:PPTX 页数:35 大小:138.9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浦东一模作文:同情与悲伤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浦东一模作文:同情与悲伤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浦东一模作文:同情与悲伤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浦东一模作文:同情与悲伤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浦东一模作文:同情与悲伤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浦东一模作文:同情与悲伤》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浦东一模作文:同情与悲伤(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9浦东高三一模作文,对悲伤的同情是生活中一种普遍而强烈的感情,然而旁观者眼里的悲伤未必是被同情者心中的悲伤。对此你怎么看? 题目自拟,字数不少于800字。 今天当堂完成并上交。,第一层:指出在生活中人们对悲伤的同情是一种普遍存在而又强烈的感情。在这里,悲伤与同情之间构成前因后果关系。 第二层: 首先思考同情者眼中的悲伤与被同情者心中的悲伤为何不同; 然后思考同情者对他人悲伤的同情有何价值(包括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 再进一步分析怎样的“同情”对被同情者的“悲伤”而言才是合理的有价值的。,审题思考的重心当落在第二层,能紧扣同情与悲伤、同情者与被同情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着重探讨关于“同情”存在

2、的价值以及如何施予的方法之道。,对以下相关问题的思考:,什么是悲伤?人们为何而悲伤? 什么是同情?人们为何对悲伤产生同情? 旁观者眼中的悲伤为何与被同情者心中的悲伤不同?(归因分析) 对悲伤的同情除了具有积极的生活意义,又有怎样的主观局限性? 怎样的同情对悲伤者而言才是合适的有益的? 应该如何掌握“同情”之道?,什么是悲伤?人们为何会悲伤?,从生理学角度看,“悲伤”与“快乐”相对,一般指生命个体在某种外部刺激下所产生的一种消极情绪反应。 比如因为遭遇不幸而悲伤,因为失去亲人、爱情、财物、机会而悲伤,因为遭受失败、挫败而悲伤等等。,当一个人陷入悲伤时,往往渴望得到别人的同情。 同情可以给悲伤者带

3、来心灵的抚慰,不被同情者有时常常显得孤独无助,甚至可怜可悲; 同理,当看到别人悲伤时,也易生同情之心。,与悲伤相比,同情是一种相对主动而且积极的心理反应。 人是感情的动物,所谓“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同情者与被同情者之间,常常因感同身受而同病相怜或者惺惺相惜,进而产生情感共鸣,(正面论述) 不为他人的悲伤所动者,有时被斥为冷漠无情的冷血动物。(反面论述),然而并非所有的悲伤都是一种消极的情绪反应。 有时人的悲伤并非意味着悲哀与可怜,而是悲愤与悲壮; 有时悲伤者并非可怜者、软弱者的代称,其表面的悲伤背后可能具有更为深切的情感体验,有更加强大的心理力量。,其所需要的决不只是一般的带有怜悯和安慰意味

4、的同情,相反只容许你心怀敬意。比如当悲伤源自不幸遭遇(尤其是不公的社会原因的遭遇)而带有浓厚的悲剧色彩(悲而不伤)时,对不幸者的悲伤的同情也就带有批判社会不公,呼唤正义,鞭笞邪恶的深层意味。因而并非所有的悲伤都需要引起别人的同情,同样,并非所有的同情都能熨平他人的悲伤。,为何旁观者眼中的悲伤未必是被同情者心中的悲伤?,归因分析 同情者对他人悲伤的理解往往受自身的主观态度、认识水平、所持的目的动机等主等个人因素的影响,而与被同情者心中的悲伤产生认知和情感上的错位,一直使同情产生负面效应。,如不了解他人悲伤背后的真正原因,不了解他人究竟如何理解自己的悲伤,不看对象不问性质地盲目同情, 或者只是将同

5、情作为获取某种心理自慰或自我优越感的方式,而并非出于发自内心的关爱等。,怎样的同情才是有价值的?,对他人悲伤的同情,往往需要以理解他人为何悲伤及其如何面对悲伤等为前提。 真正有意义的同情要能端正态度和动机,不因滥用同情而使之成为被同情者的心理负担和情感负累。 同情也是把双刃剑,理性的同情要能通过换位思考,反求诸己,将心比心,要以理解和尊重为前提,做到有理有度等。,评分标准 一类卷评分标准:(63分-70分,基准67分) 观点鲜明,能够辩证分析“同情”的价值,能从主客双方深入分析对“悲伤”理解不同的原因 及解决方法,在分析“同情”时,能够有第三层次(敬畏之心),原因分析涉及主客观两个方面,方法周

6、到有新意,结构清晰,语言流畅优美。,二类卷评分标准:(52分-62分,基准57分) 能够把握材料内容,观点明确,在价值、原因、方法阐述中重点涉及其中12个方法,且以原因、方法为主,其中一个方面有独到之处,语言通顺,结构清楚。 1.“同情”价值:1)感性层次:怜悯、可怜;2)理性层次:理解、尊重、警惕、敬畏;3)负面影响:不看对象,不明原因,不分性质,盲目滥用等等 2.对“悲伤”理解不同的原因分析:主观态度、认知水平、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主客体身份、地位差异;情绪体验的个体差异;对悲伤内涵理解的程度差异; 3.方法:确立态度;端正动机;讲究策略;付诸行动。,三类卷评分标准:(39分-51分,基准

7、45分) 1基本把握材料内容,观点尚明确,对价值、原因、方法能涉及其中两个方面,但每个方面分析的层次比较单一,语言基本通顺,偶有语病,结构基本完整。,四类卷评分标准:(21分-38分,基准29分) 偏离材料内容,观点不明,分析与价值、原因、方法不相关联,层次单薄,结构不完整,不能独立成篇。 五类卷评分标准:(20分以下,有下列情况之一者) (1)脱离题意;(2)文理不通;(3)全文不足400字。,粉装玉饰的悲伤华师大二附中 施雯奕,当旁观者眼里对被同情者的悲伤实则并非被同情者心中真正的悲伤,原本高贵的情感变得多么可笑!在诸如此类事件频发之时,我们是否应静下想一想,我们如今的悲伤,是否经过了太多

8、粉装玉饰?,对他人情感的体悟错误古已有之,我们多将其批评为“不会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的确,个人立场和思考角度不同不可避免地使我们理所应当将自己情感强加在别人之上。就例如前几年的大学生自杀案,我们过多悲伤于学生本身的抗压能力的缺失,而被同情者大学生或是其家属却沉浸在沉重学业负担和对失去子女的悲痛之中。这一特定思维模式的束缚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我们与当事者处于不同身份立场的情感偏差。,而当今在个社交媒体爆发的时代,浮躁的生活方式也加剧了我们同理心的缺失。与传统非互联网生活不同,我们很少再拿起报纸细细阅读回味最终将千百条思绪化为一声叹息。自媒体的使用前所未有地拉近我们与世界的距离,也前所未有地疏远了我

9、们心灵的距离。头条推送后网友不加深思的留言是我们参与了“同情”的过程却始终站在旁观者角度看待。评论中缺少我们对当事者发自内心的理解同情。当过多信息浮躁了我们的生活,冷眼旁观成为习惯,又何谓真正的同情悲伤?,更甚者便是在网络上随处可见的自我同理心夸大以体现社会情怀。加拿大孟晚舟拘留案中有多少人义愤填膺,却又有多少人理解当事人当时的恐惧无奈?我们说着要富国强国,又有多少说话者真正实践过?多少人出国旅游时真正重视过中国形象?刻意夸大的对悲伤的同情在此刻成为用于修缮旁观者自身价值的工具,而这种以他人之事为已用的自私背后隐藏的是社会的漠然。因为漠然,我们忽视了被同情者内心的挣扎而只关注与表达自己为了同情

10、的同情。许是因为太多信息使我们身心俱疲或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让我们漠视,但这一漠然心态是我们更大的悲哀。,做一个真正懂得悲伤的人,此时一个曾十分容易的能力再次成为追求。在互联网时代,也许我们已难寻得世外桃园修身养性,那我们也能在信息的字里行间寻觅更深的意义,设身处地用平常心对待当事者,而非做评论中所谓真理的执掌者,找回曾失去的同理美德。 抛弃粉装玉饰的悲伤,让纯粹的内心再次为同情流下一滴眼泪,让这一高贵的情怀重绽光彩,我想,这才是生活本来的意义。,请同学们点评以上范文,阅卷组老师评语,初读这篇粉装玉饰的悲伤,会被作者流畅的语言所打动,文章一气呵成,文脉贯通,再读就会被其深邃的思维、周到

11、的表达所折服。文章第一节设问引出观点:我们如今的悲伤,是否经过了过多的粉装玉饰?由此,作者剖析同情者和悲伤者情感错位的原因:不同的身份立场、浮躁的生活方式、自我同理心的夸大,而这些都是一般同学难以企及的深度。,材料主体里“然而”是审题关键,作者紧紧抓住“旁观者眼里的悲伤未必是被同情者心中的悲伤”并由原因分析切入,最后提出解决方法:用设身处地的平常心对待当事者。要言不烦,但却令人顿悟。而对于“粉装玉饰的悲伤”的危害本质,作者巧妙地穿插在原因分析的文字之中:让冷眼旁观成为习惯,最终导致的社会漠然。用语不多,却一语中的。,提升空间,微感不足的是全文对“同情”的价值未阐述充分,因为如果有了同情正面意义

12、的铺垫,后面的文字才能更加有说服力。缺少了这一点,文章的说服力打了折扣。但是,从考场作文的角度来看,该文仍不失为一篇优秀之作。,理解是同情的基础 川沙中学 王星瞳,对悲伤的同情是生活中一种普遍而强烈的情感,然而旁观者眼里的悲伤未必是被同情者心中的悲伤。 于旁观者而言,由于处境不同,他们往往无法设身处地感受被同情者的遭遇,进而理解他们的悲伤。有时,当心中的情绪已经被同情这种强烈的情感所占据时,便很难再去抽离一些理性去分析、理解被同情者的悲伤。更普遍的则是,旁观者们往往只是宣泄了自己情感,甚至以此获得优越感,而不在乎去真正理解悲伤本身的内容。,于被同情者而言,“心中”所想与对方“眼里”所见,或许是

13、不一致的。然而,当他们处在悲伤的情绪下,很难将事件全貌以及心中郁结表达完整,进而更易造成同情者的误解。 不可否认,同情是一种善意的怜悯,是一种积极的人道主义精神。误会的化解、不幸的弥补、正义的伸张,往往来源于同情。,然而,当同情发生错位,悲伤被误读,这种盲目的同情有时给被同情者带来的,很可能是不被理解的二次创伤。,杨绛同情老王的生活贫苦,在接受老王送给她的鸡蛋后执意以金钱相还。她未曾理解老王对她诚挚的友谊而盲目同情,徒留老王一个人孤独无依地走完生命的尽头。世人将托尔斯泰的言论奉为圣言,革命派青年寻求他的支持时,却仍无法理解托尔斯泰心中的无奈与悲伤,甚至是他的亲人都无法理解他。一味奉承或无端争吵

14、,消磨尽了托翁对人世的最后留恋。因而,作为旁观者,面对被同情者,落泪之时请尝试理解悲伤。否则,盲目同情可能适得其反。,于当今社会而言,高压而快节奏的生活状态下,悲伤的情绪、事件也是无可避免的。尤其是网络的飞速发展,使人们更容易看到各种牵动人心的悲惨事件。急于抒发同情,或许只是一种自我宣泄或满足。其实,当被同情者愿意表达自己的悲伤时,放下感性的情绪,尽力去理解,才是真正给人以心灵慰藉的人文关怀精神。,如小王子所言:“真正重要的东西是眼睛看不见的”。愿我们能不被表面自以为是的现象所惑,努力尝试真正的理解他人所悲,才是真正的慈悲。,请同学们点评以上范文,考生整篇文章层次清晰。从“旁观者”与“被同情者

15、”两个角度多方面地分析了为什么“旁观者眼里的悲伤未必是被同情者心中的悲伤”。同时,作者从“善意的怜悯”、“不幸的弥补”、“正义的伸张”等方面肯定了同情的价值。这一段看似简短却很有必要,体现了一定的思辨分析能力。,然后,作者转而分析盲目同情所带来的伤害。能恰当地运用杨绛与托尔斯泰的事例,充实文章内容,使说理更充分。紧接着,作者在进行策略分析时,能关注到社会现实,并倡导以“理解”为前提,“真正给人以心灵慰藉的人文关怀精神”,使文章进一步走向深入。结尾引用小王子中的话,并用“真正的慈悲”收尾,简洁而不简单。,提升空间,当然,在对“悲伤”理解不同的原因以及策略分析上还是略显单薄。难道我们无法理解对方的悲伤,仅仅是由于“处境不同”或者“只顾自我宣泄和满足”吗?还有没有更深广层面的理由?恐怕在这方面,作者应再想一想,才能提供更有新意、有价值的针对性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