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一单元宇宙中的地球第5讲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第1课时学案中图版

上传人:迷**** 文档编号:145463913 上传时间:2020-09-21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1.5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一单元宇宙中的地球第5讲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第1课时学案中图版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一单元宇宙中的地球第5讲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第1课时学案中图版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一单元宇宙中的地球第5讲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第1课时学案中图版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一单元宇宙中的地球第5讲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第1课时学案中图版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一单元宇宙中的地球第5讲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第1课时学案中图版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一单元宇宙中的地球第5讲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第1课时学案中图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一单元宇宙中的地球第5讲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第1课时学案中图版(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5讲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知考纲明考情理线索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1.高考围绕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变化规律两大核心知识命题,题型以选择题的形式为主2.以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居民楼采光、间距,太阳能热水器安装等)为背景,或创设简洁的经纬网图提供信息,主要考查地球运动规律在生活中的应用;难度有降低趋势一、地球公转特征和黄赤交角1.地球公转特征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回答问题。(1)方向:自西向东。(2)轨道特点:近似正圆的椭圆,近日点为1月初(图中B点),远日点为7月初(图中A点)。(3)周期:时间长度为365日6时9分10秒,叫恒星年。(4)速度:近日点最快;远日点最慢。【深度思考1】夏至日与远日点重合,

2、冬至日与近日点重合,这种说法对吗?提示不对,从时间上看近日点为1月初,冬至日为12月22日前后;远日点为7月初,夏至日为6月22日前后。从在公转轨道的位置上看,近日点比冬至日靠东,远日点比夏至日靠东。2.黄赤交角及其影响读黄赤交角形成示意图,回答问题。(1)黄赤交角的概念:A地球公转轨道平面(即黄道平面)同B赤道平面的交角。目前是2326。(2)影响:引起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具体如下图所示:(3)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周期:365日5时48分46秒,叫做回归年,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一年。【深度思考2】黄赤交角增加或减少1,对五带范围有何影响?提示黄赤交角增加(减少)1,热带范围增

3、加(减少)2,寒带范围增加(减少)2,温带范围缩小(增加)4。二、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读图,回答问题。图甲图乙(1)概念:正午太阳高度就是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也就是太阳直射当地所在经线时的太阳高度(如上图甲所示,H表示当地的正午太阳高度),此时当地地方时为12时。(2)纬度变化规律:正午太阳高度从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如图乙中c折线所示。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如图乙中a折线所示。春秋分: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如图乙中b折线所示。(3)季节变化。北半球节气达最大值的地区达最小值的地

4、区夏至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南半球各纬度冬至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北半球各纬度春、秋分赤道南、北两极点【深度思考3】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一说哪些信息能够指示“正午”太阳高度?提示能够提示“正午”太阳高度的信息很多,如当地的太阳高度达到一天中最大、当地地方时为12时的太阳高度、太阳位于一天中最南或最北(极夜地区除外)位置的高度、物影最短时的太阳高度等。2.昼夜长短的变化读下列图,回答问题。(1)季节变化规律(以北半球为例)。春、秋分日全球各地均昼夜等长,且距春分(秋分)日越近的日期,昼夜差值越小。如上图丙。太阳直射点在哪一半球,则该半球处于夏半年,昼长夜短。如上图甲和乙。太阳直射点向北

5、回归线(南回归线)移动,则北半球(南半球)昼渐长,夜渐短。(2)纬度分布规律。对称规律:南北半球纬度数相同的地区昼夜长短“对称”分布,即北半球各地的昼长与南半球相同纬度的夜长相等,例如2326N的昼长等于2326S的夜长。递增规律: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另一半球昼短夜长,且纬度越高,夜越长。变幅规律:赤道处全年昼夜平分;纬度越高,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越大。极昼、极夜规律:极昼(极夜)的起始纬度90太阳直射点的纬度。纬度愈高,极昼(极夜)出现的天数愈多。3.季节更替(1)四季更替读地球的公转和四季的形成示意图,回答问题。成因:一年中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

6、。天文四季北温带许多国家的四季:3、4、5月为春季,依次类推,每三个月为一个季节。(2)五带的划分第1课时昼夜长短变化规律考点一昼夜长短的分布和变化规律1.看昼夜弧长定昼夜长短晨昏线把经过的纬线圈分割成昼弧与夜弧,所求地所在的纬线圈上,若昼弧长于夜弧,则昼长夜短;反之则昼短夜长。赤道上全年昼夜等长。(如图示)2.看太阳直射点位置定昼夜长短分布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决定昼夜长短的状况。太阳直射在哪个半球(南、北半球),哪个半球昼长夜短,且越向该半球的高纬度地区白昼时间越长。(如图示)3.看太阳直射点移动方向定昼夜长短变化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决定昼夜长短的变化趋势,纬度的高低决定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太

7、阳向哪个半球(南、北)移动,哪个半球昼将变长,夜将变短;且纬度越高,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越大。(如图示)4.看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和移动方向定极昼、极夜范围和变化(1)太阳直射点纬度与出现极昼、极夜的最低纬度互余。(2)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北极点周围极昼范围变大;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南极点周围极昼范围变大。(见上图)5.看太阳直射点位置定日出、日落方位直射点位置日出方位日落方位昼夜长短北半球东北西北北半球昼长夜短南半球昼短夜长赤道正东正西昼夜等长南半球东南西南北半球昼短夜长南半球昼长夜短注当极圈内有地区出现极昼时,若是北极圈,则出现极昼的地区正北日出、正北日落(0时日出、24时日落);若是南极圈,则出现

8、极昼的地区正南日出、正南日落(0时日出、24时日落)。(2018武汉外国语月考)某同学对居住地每天的日出时间进行了一段时间的持续观测与记录,绘成下图。读图完成(1)(2)题。(1)ab期间,该地的昼夜长短及其变化趋势是()A.昼长夜短,且昼渐长夜渐短B.昼长夜短,且昼渐短夜渐长C.昼短夜长,且昼渐长夜渐短D.昼短夜长,且昼渐短夜渐长(2)该地一年中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约为()A.1小时40分钟 B.2小时20分钟C.3小时20分钟 D.4小时40分钟解析第(1)题,ab期间,该地昼短夜长,日出时间越来越早,昼长逐渐变长,至b点时昼夜平分。第(2)题,该地一年中日出最早和日出最晚时间约相差2小时2

9、0分钟,因此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约为4小时40分钟。答案(1)C(2)D类题通法1.昼夜长短的判读技巧(1)根据日出日落地方时判断若日出时间早于6时,日落时间晚于18时,则该地昼长夜短。若日出时间晚于6时,日落时间早于18时,则该地昼短夜长。(2)根据日出日落方位判断若日出东北,日落西北,则北半球昼长夜短,南半球昼短夜长。若日出东南,日落西南,则北半球昼短夜长,南半球昼长夜短。若日出正东,日落正西,则全球昼夜等长。(3)根据晨昏线走向判断(如下图阴影表示夜)2.利用昼夜长短判断纬度的高低某一天昼夜长短的不同反映出各地的纬度高低。(1)昼长大于12小时的,昼越长纬度越高;昼长小于12小时的,昼越短

10、纬度越高。(2)如果一地大于12小时,一地小于12小时,比较两地与12小时的时间差,相差时间越大,纬度越高。如果某地昼长与12小时的时间差为12小时(12小时),则该地位于极圈以内,出现了极昼(夜)。极昼(夜)区内的地点不能采用此方法比较。考法一昼夜长短变化规律判断与应用1.(2017课标全国,5)汽车轮胎性能测试需在不同路面上进行。芬兰伊瓦洛(位置见下图)吸引了多家轮胎企业在此建设轮胎测试场,最佳测试期为每年11月至次年4月。据此完成下题。在最佳测试期内,该地轮胎测试场()A.每天太阳从东南方升起B.有些日子只能夜间进行测试C.经常遭受东方寒潮侵袭D.白昼时长最大差值小于12时解析本题综合考

11、查地球运动、寒潮等相关知识。最佳测试期为11月至次年4月,冬至日前若干天该测试场出现极夜现象,其他时段内该测试场太阳基本上每天从东南方升起,但春分日当天太阳从正东方升起,春分日之后到4月太阳从东北方升起;该测试场纬度在68N以北,且最佳测试期包含冬至,则肯定出现了极夜现象,因此有些日子只能夜间进行测试;该测试场主要受北方寒冷气流影响;该测试场冬至日昼长为0时(极夜),春分日昼长为12时,春分日之后至4月期间,其昼长大于12时,因此白昼时长最大差值大于12时。故选B。答案B2.(2016上海地理,5)北京(40N)某中学高中生开展地理课外活动,在连续三个月内三次测量正午太阳高度角,获得测量的数据

12、(见下表)。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605040从第一次到第三次测量期间,该地昼夜长短状况及其变化是()A.先昼短夜长,后昼长夜短,昼渐短B.先昼长夜短,后昼短夜长,夜渐短C.先昼短夜长,后昼长夜短,夜渐短D.先昼长夜短,后昼短夜长,昼渐短解析由材料可知,在连续3个月,该地正午太阳高度在递减;根据公式正午太阳高度90(当地纬度直射点的纬度)计算,第一次测量时,太阳直射北半球,第二次测量时太阳直射赤道,第三次测量时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北京昼长变化是先昼长夜短,后昼渐短夜渐长,至昼短夜长。选D正确。答案D3.(2015四川文综,2)2013年4月5日,我国帆船手驾驶“青岛号”帆船荣归青岛港,实现了中国人

13、首次单人不间断环球航海的壮举。下图为此次航行的航线图。据材料完成下题。帆船返回青岛港当日,青岛()A.日出东南方向 B.于地方时6时前日出C.昼长较广州短 D.正午物影较春分日长解析本题考查地球运动的相关知识,涉及日出方位、日出时间、昼长长短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等。帆船返回青岛港的时间是4月5日,此日已经过了春分,太阳直射北半球,全球各地日出东北,故A项错误;此时昼长长于12小时,日出时间在地方时6时之前,故B项正确;此日太阳直射点已经位于赤道以北,北半球各地随纬度的增高昼长增长,青岛港的纬度高于广州,昼长应比广州长,故C项错误;此日太阳直射点正向北移动,青岛港比春分日的时间更接近太阳直射点

14、的纬度,所以正午太阳高度比春分日时大,正午物影较春分日时短,故D项错误。答案B考法二利用日出、日落规律判断地理现象4.(2014大纲卷,78)当中国南极中山站(约69S)处于极夜时,甲、乙两地分别于当地时间5时40分和6时20分同时看到日出。据此完成(1)(2)题。(1)甲地位于乙地的()A.东北方向 B.西北方向C.东南方向 D.西南方向(2)这段时间可能出现的地理现象是()A.暴风雪席卷欧洲北部B.澳大利亚东南部易发森林火灾C.好望角附近炎热干燥D.墨西哥湾热带气旋活动频繁解析第(1)题,当南极中山站处于极夜时,太阳直射点位于21N及其以北的某一纬线上,该日越往北,昼长越长,由甲、乙两地的

15、日出时间可计算出甲地昼长时间较乙地昼长时间长,就南北方向而言,甲地位于乙地以北。甲乙两地同时日出,则两地均位于晨线上。根据该日晨线的倾斜状况,结合两地南北方向上的位置关系可推断出甲地位于乙地的西北方向。第(2)题,据材料判断该段时间为北半球夏季。欧洲北部的暴风雪多出现于冬季,A项错误;澳大利亚东南部为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温和湿润,B项错误;此时段为南半球冬季,地处地中海气候区的好望角温和多雨,C项错误;墨西哥湾热带气旋夏秋季节活动频繁,D项正确。答案(1)B(2)D解题秘诀解答无图考图题的步骤(1)分析题目考查的基本知识,并在大脑中回忆、联想;(2)绘出相关示意图;(3)把所学知识迁移到具体问题之中,结合题意和示意图,探索问题的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