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弟子资料(一)

上传人:gege****666 文档编号:145459054 上传时间:2020-09-21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2.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语弟子资料(一)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论语弟子资料(一)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论语弟子资料(一)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论语弟子资料(一)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论语弟子资料(一)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语弟子资料(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语弟子资料(一)(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语学习资料孔门弟子(一)1、颜回(前521前481年),尊称颜子,字子渊,春秋末期鲁国人。 史籍记载: 颜回者,鲁人也,字子渊。少孔子三十岁。 颜渊问仁,孔子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孔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回也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 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颜回十四岁拜孔子为师,终生师事之。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极富学问。孔子对颜回称赞最

2、多,赞其好学、仁人。颜回素以德行著称。严格按照孔子关于“仁”“礼”的要求,“敏于事而慎于言”。故孔子常称赞颜回具有君子四德,即强于行义,弱于受谏,怵于待禄,慎于治身。他终生所向往的就是出现一个“君臣一心,上下和睦,丰衣足食,老少康健,四方咸服,天下安宁”的无战争、无饥饿的理想社会。 颜回随师周游列国归鲁之后,颜回除讲学外,便是帮助孔子整理古代典籍。颜回在整理时,不限于一般的刻写与编简,而是着重于考证及校对,把周游列国时所获得的不同古籍互作参证,去伪存真。特别是易,颜回是主要整理人之一。在整理过程中,颜回呕心沥血,以致劳累而死。颜回死后,孔子在颜回对易所作整理的基础上,又经过“韦编三绝”的辛劳,

3、才给后世留下一部完整的易经。 颜回一生没有做过官,也没有留下传世之作,他的只言片语,收集在论语等书中,其思想与孔子的思想基本是一致的。后世尊其为“复圣”。公元前481年,颜回先孔子而去世(实际年龄四十岁),葬于鲁城东防山前。孔子对他的早逝感到极为悲痛,不禁哀叹说;“噫!天丧予!天丧予!”2、冉雍(前522-?),字仲弓,春秋末期鲁国陶(今山东菏泽市定陶区)人。孔子的弟子,少孔子二十九岁。与冉耕(伯牛)、冉求(子有)皆在孔门十哲之列,世称“一门三贤”。论语雍也:仲弓父,贱人。孔子曰:“犁牛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意思是:你好好干,会有出头日的。你虽然父母较为低贱,但只要你勤奋努力,就

4、像杂毛耕牛生下的俊美小牛,不会被山川神灵舍弃的(可以用于祭祀)。 冉雍在孔门弟子中以德行著称,孔子对其有“雍也,可使南面”之誉。这是孔子对其他弟子从来没有的最高评价。孔子临终时在弟子们面前夸奖他说:“贤哉,雍也,过人远也。”冉雍曾做过季氏私邑的长官,他为政“居敬行简”,主张“以德化民”。在论语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天,冉雍问孔子:“子桑伯子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可以,办事简约,不繁琐。”冉雍说:“做人严肃认真,做事简约不繁琐,这样来治理百姓,不也可以吗?如果做人随随便便,做事又简约,岂不是太简单了吗?”孔子说:“你说的太好了。”冉雍主张居敬行简,不能居简行简,如果居简行简老百姓的困苦就

5、不能得到解决,他的“居敬行简”这种为政之道还是非常具有现实有意义的。3、端木赐(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56年),复姓端木,字子贡,春秋末年卫国(今河南鹤壁市浚县)人。孔子的得意门生,孔门十哲之一,“受业身通”的弟子之一,孔子曾称其为“瑚琏之器”(比喻人特别有才能,可以担当大任。)。 子贡在孔门十哲中以言语闻名,利口巧辞,善于雄辩,且有干济才,办事通达,曾任鲁国、卫国之相。他还善于经商之道,富致千金,为孔子弟子中首富。论语先进载孔子之言曰:“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臆则屡中”,意思是说颜回在道德上差不多完善了,但却穷得丁当响,连吃饭都成问题,而子贡不被命运摆布,猜测行情,且每每猜

6、对。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亦载:“子贡好废举,与时转货资家累千金”,翻译是:子贡依据市场行情的变化做买卖,以成巨富。由于子贡在经商上大获成功,所以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以相当的笔墨对这位商业巨子予以表彰,肯定他在经济发展上所起的作用。作为孔子弟子中的首富。每次出使,车仆之盛,拟于王侯,又仗着孔门高徒的名份,与诸侯相抗礼。儒学之昌盛,子贡大声势大排场的宣传功不可没。也可看出孔子没有白喜欢他。“端木遗风”指子贡遗留下来的诚信经商的风气,成为中国民间信奉的财神。子贡善货殖,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之风,为后世商界所推崇。司马迁对子贡的外交才能大加赞赏。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齐国田常欲作乱于齐,就想先出兵伐鲁

7、。“孔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夫鲁,坟墓所处,父母之国。国危如此,二三子何为莫出?子路请出,孔子止之。子张、子石(公孙龙)请行,孔子弗许。子贡请行,孔子许之。”孔子知人善任,认为只有子贡才有解救鲁国危难的能力。子贡受命,先到齐国,果然说服田常,使之放弃伐鲁而伐吴。子贡又到吴国,说服吴国救鲁伐齐。但吴王怕伐齐时越国在背后攻吴。于是子贡又到越国,说服越国军队随吴伐齐。之后,子贡又到晋国说明吴国战胜齐国后必然加兵于晋,让晋国必须作好战争准备。后来,吴国出兵伐齐,大败齐军。晋国又出兵大败吴军。越王趁吴军在北方大败,从背后伐吴,终于把吴国灭掉而北上争霸。“故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子贡一使,

8、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 哀公十六年(前479年)孔子去世后,子贡终日守在灵旁。鲁哀公前去吊唁,子贡为孔子“生不能用”伤痛万分。孔子葬后,弟子皆服丧三年,守墓“三年心丧毕,相诀而去”,“唯子贡庐于冢上,凡六年,然后去。”孔子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唯有子贡多守墓三年,足见子贡与孔子感情之深。 论语子张载,鲁国大夫叔孙武叔说“子贡贤于仲尼”。子贡马上反驳说:“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七尺为一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房舍)之富。”当有人毁谤孔子时,子贡挺身而出说:“无以为也(不要这样做),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

9、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陈子禽怀疑孔子的伟大,对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子贡回答曰:“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孔子的学说大多经由子贡宣传给社会,子贡是孔子学说最好的代言人。司马迁说:“夫使孔子名布扬天下者,子贡先后之也。”(史记货殖列传第六十九)。崔述在洙泗考信余录中说:“子贡之推崇孔子至矣,则孔子之道所以昌明于世者,大率由于子贡。”论语中,子贡的名字出现57次,而颜回的名字仅出现32次。4、仲由(前542年-前480年),字子路,又字季路,鲁国卞人(山东省泗水县泉林镇卞桥人),“孔门十哲

10、”之一,是孔门七十二贤之一。 拜入孔门之前,史记记载,志气刚强,性格直爽,头戴雄鸡式的帽子耍威风,佩戴着公猪装饰的宝剑显示自己的无敌,曾经瞧不起柔弱的孔子,屡次冒犯欺负孔子。为此孔子设计出少许礼乐仪式慢慢加以引导,后来,子路穿着儒服,带着拜师的礼物,通过孔子学生的引荐,请求成为孔子的学生。 仲由为人伉直鲁莽,敢于对孔子提出批评,勇于改正错误,深得孔子器重。仲由为人果敢刚直,且多才艺,事亲至孝,性格爽直,为人勇武,信守承诺,忠于职守。“志伉直”,又使得子路的好勇与一般的逞勇好斗之徒有所区分,使他的好勇含有了某些伸张正义、为民请命、不欺幼弱的意蕴。为此,他常遭师之痛责,说他“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11、不得其死”等等。孔于曾评价子路:“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可以以为这是单纯评论子路的学问,同时这一评价所包括的涵义更加广泛。它说明子路尽管经过孔门的洗礼,但身上的野气始终未能脱除干净,故孔子说他只是“升堂”,而始终未能“入室”,即子路始终未能成为儒雅君子。 仲由很尊敬孔子,“子疾病,子路请祷”。但对待同一事物的对错,如果有他不同的观点,他也会提出来,与宰予,颜回不同,从不隐瞒。如孔子见南子时,子路不高兴,因为南子“美而好淫”;当孔子谈“正名”时,他就说孔子太迂阔,他甚至认为读书人并不是成才的唯一路径,“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如此坦诚直言,是其他弟子所没有的。 孔子常与弟子谈志向,每次仲由都抢先

12、发言,而且多数是谈他如何勇敢,如何教别人勇敢,以及如何打仗等等。孔子对子路说:“你喜欢什么?”子路(对孔子)说:“喜欢长剑。”孔子周游列国时,仲由和颜回等人始终跟随孔子,由于他极勇武,实际上起了保卫者的作用,所以孔子评价子路这个朋友的忠诚时说:“自从我有了仲由后,我就没有再听到恶意的言辞。”仲由初仕鲁,后事卫。孔子任鲁国司寇时,他任季孙氏的宰相,后任大夫孔悝的宰相。卫庄公元年(前480年),孔俚的母亲伯姬与人谋立蒯kui聩(伯姬之弟)为君,胁迫孔悝(kui,一声)弑卫出公,出公闻讯而逃。仲由在外闻讯后,即进城去见蒯聩,蒯聩命石乞挥戈击落子路冠缨,子路道:“君子死,冠不免。”君子即使临死,也要衣

13、冠整齐”系好帽缨的过程中被人砍成肉酱。死后葬于澶渊(今河南濮阳)。享年是六十三岁。孔子闻其死,伤心流泪,死前不吃肉酱。5、樊须(前505或515?),春秋末年鲁国(鱼台县张黄镇武台村)人,字子迟。曾向孔子请教农业方面的知识。孔子以是薄之。子迟曾问“仁”。孔子答“爱人”。问智。孔子答“知人”。6、颛孙师(公元前504年-?),复姓颛孙、名师,字子张,春秋战国时期陈国人。比孔子小四十八岁。出身微贱,且犯过罪行,经孔子教育成为“显士”。虽学干禄,未尝从政,以教授终。孔子死后,独立招收弟子,宣扬儒家学说,是“子张之儒”的创始人。 颛孙师为人相貌堂堂,极富资质,从容自得,居处不务求立于仁义之行。孔子评价

14、子张说“师也辟”(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就是说子张才过人,失在有些邪辟,喜欢文过饰非。在论语先进里孔子又说子张“师也过,商也不及”,即认为子张性格有些过于张扬,子夏性格有些过于软弱,并说“过犹不及”,认为他们都没有达到中庸之道。子张很喜欢问从政的事情,孔子告诉他:“多听,有不明白的就先阙疑,谨慎地说其余的,就少过失;多看,不明白的就先搁置,谨慎地做其余的,就少后悔。言少过失,行少后悔,事业就在其中了。”(论语。为政第二: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后来,颛孙师跟从孔子在陈国、蔡国两国间受困,问如何才能畅行无阻。孔子

15、说:“言语忠信,行为笃敬,即便在蛮貊之国也能行;言不忠信,行不笃敬,即便州里之间能行得通吗!站在地上就看见言忠信,行笃敬竖立在自己面前,在车上则见其倚靠在车前横木上,然后就能畅行无阻了。”子张恭敬地把这话记在衣带上。(论语第十五篇卫灵公: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子张书诸绅。)他与人交注宽宏豁达,他喜欢同比自己贤能的人交朋友,主张“尊贤容众”。他在与朋友相处过程中能做到不计较过去的恩怨,就是受到别人的攻击、欺侮也不计较,故被称为“古之善交者”。他又办事勇武。在孔门弟子个是忠信的楷模,后

16、人称有“亚圣之德”。他生活上不拘小节,不讲究外观礼仪,不追求衣冠整洁美观;随和从俗,与墨家相近,在观点上与墨家有相通之处。在孔子的学生中,大多人都具有勇武的精神,子张也具备这个特点。如论语子张记载说:“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己矣,”。这就是说,作为一个“士”,临到危难的时候,就要把自己的生命拿出来,看到有利可得时,便要考虑一下应该不应该得。这真是个有勇有义精神的大侠。7、曾参(公元前505年-公元前435年),名参(shn),字子舆,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人(山东嘉祥县)。是中国著名的思想家,孔子的晚期弟子之一,与其父曾点同师孔子,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儒家五圣之一。曾子在儒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