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鱼我所欲也》知识梳理及练习题

上传人:gege****666 文档编号:145447887 上传时间:2020-09-20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鱼我所欲也》知识梳理及练习题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鱼我所欲也》知识梳理及练习题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鱼我所欲也》知识梳理及练习题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鱼我所欲也》知识梳理及练习题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鱼我所欲也》知识梳理及练习题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鱼我所欲也》知识梳理及练习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鱼我所欲也》知识梳理及练习题(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鱼 我 所 欲 也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

2、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原文翻译: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宁愿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宁愿舍弃生命而选取道义。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使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

3、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方法哪会不采用呢?采用这种做法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这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是因为有比生命更想要的,有比死亡更厌恶的。并非只是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是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一碗饭,一碗汤,得到它就能活下去,不得到它就会饿死。可是轻蔑地呼喝着给人吃,饥饿的行人也不愿接受;用脚踢给别人吃,乞丐也因轻视而不肯接受。高官厚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它。这样,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以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却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它;以前(有人)宁肯死也

4、不愿接受,现在(有人)却为了妻妾的侍奉却接受了它;以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认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它。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本性。1、 作者简介选自孟子.告子上,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被尊为“亚圣”。他主张实行“仁政”“王道”,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呼吁各国诸侯重视人民的作用。2、 主题思想本文提出了在“生”和“义”不能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取义的观点,并且进一步指出这是每个人都有的“本心”,那些在“义”上有亏的人不过是丧失了他们的“本心”罢了。三、艺术特色多种论证方法,论辩力强。

5、第一段正反对比,阐述“义”重于“生”的道理;从反面假设推理,又用正面事实说明人不贪生、不避患。第二段举例论证,以正反两个事例进行对比,说明人们对待利欲诱惑的不同态度,批判为执着个人名利而丧失羞恶之心的人,重申中心论点。四、知识梳理(一)通假字1.故患有所不辟也 辟:同“避”,躲避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辩:同“辨”,辨别3.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同“向”,先前、从前4.所识乏者得我与 得:同“德”,感恩、感激;与:同“欤”,语气词(二)古今异义一豆羹 豆: 古义:古代盛实物的一种容器,今义:豆子(3) 一词多义1.与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句末语气词,同“欤”,表示反问呼尔而与之 动词,给2. 于所

6、欲有甚于生者 介词,比万钟于我何加焉 介词,对3. 得故不为苟得也 动词,取得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动词,保全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同“德”,感恩、感激二者不可兼得 动词,得到,获得4. 而舍生而取义者也 表并列的连词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表转折的连词,却蹴尔而与之 表修饰的连词(4) 特殊句式1. 判断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也”表判断)2. 倒装句所恶有甚于死者(状语后置,应为“所恶有于死甚者”)5、 练习题(1) 填空题1. 我们很熟悉的一个成语就源自文章第一段,这个成语是:舍生取义;简要概括作者在第二段、第三段中阐述的观点:人不能为了获取高官厚禄而舍弃“礼义”或人在接受优

7、厚的俸禄时也要讲“礼义”。(2) 选择题1. 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的判断,不正确的一组是(B)A. 故患有所不辟也(动词,同“避”)B. 万钟于我何加焉(动词,增加)C. 此之谓失其本心(助词,无实义)D.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连词,假如)解析:B名词,益处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C )A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B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C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D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3.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分析、概括有误的一项是( A )A鱼我所欲也出自儒家经典之作

8、孟子,孟子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鱼我所欲也从怎样对待生与死、义与利的角度,阐述了孟子的主张:人性是恶的。B本文开篇运用比喻论证方法,以鱼和熊掌为喻,论述了人生的选择应以“义”为重,必要时要“舍生而取义”,同时批判了那些见利忘义的人。C“非独贤者有是心也”的“是心”指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等这些善心。D面对生死抉择的时候,那些“舍生取义”者的表现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解析:孟子主张人性本本善。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D)A.万钟于我何加焉 而山不加增B.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复前行,欲穷其林C.今为

9、妻妾之奉为之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D.是亦不可以已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解析:A项,好处/增加;B项,穷困/尽;C项,侍奉/供奉;D项,停止。5.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B)A.舍生而取义者也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B.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皆以美于徐公C.行道之人弗受 是以谓之“文”也D.万钟于我何加焉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解析:A项,表并列/表转折;B项,介词,比;C项,助词“的”/人称代词“他”;D项,好处/虚夸,谎报。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不是通假字的一项是(B)A.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B.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C.乡为身死而不受D.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解析:A项,“辟”同“避”;C

10、项,“乡”同“向”;D项,“辩”同“辨”。7.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D)A.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B.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C.此之谓/失其本心D.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8.下面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A.文章开头以鱼和熊掌比喻“生”和“义”,以“舍鱼而取熊掌”比喻“舍生取义”,引出中心论点,自然贴切。B.孟子认为,义重于生,当义和生不能兼得时,应该舍生取义。C.南宋抗元英雄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与文章的主旨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他抗元兵败被俘,宁死不屈,也正是这种精神的写照。D.在孟子看来,不仅贤人,就是每一个普通人,都有舍生取义之心,在生死考验的关键

11、时刻,都会做出合乎义的选择。解析:“每一个普通人,都有舍生取义之心”,错误。(3) 简答题1. 根据课文的具体内容,说说你对“本心”的理解。“本心”指的是人的“羞恶之心”。因为人只有拥有“羞恶之心”,才能分清哪些是道德底线内可以承受的事,那些事道德范围内不能接纳的事,哪些是“所欲有甚于生”的事,这样才能不被“宫室之美”“妻妾之奉”和“所识穷乏者得我”所诱惑,内心有一种凛然的“义”。2. 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无数仁人志士都把“舍生取义”奉为人生准则,你能举出一个事例吗?在今天,又该如何理解“舍生取义”呢?清末,戊戌变法失败后,谭嗣同深感“有心杀贼,无力回天”。他坚信“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

12、,无以酬圣主”,泰然赴死。“舍生取义”在当今社会仍然有很重要的意义。生命虽可贵,但生命的价值与意义绝不仅仅停留在“活着”的层面。当面临生死抉择时,应牢记心中的“义”,让生命绽放出彩。3. 孟子善于运用日常生活中的事例进行类比说理,使抽象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学习这种方法,写几句话,说明一个道理。一缕阳光刺破了黑暗的缝隙,于是缝隙里便有了新鲜与活力。同样,一席倾听让心灵插上翅膀,飞越了茫然,于是心灵便有了希望和清爽。4.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中的“是心”指什么?(用原文回答)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5. 文章阐明了“义”的重要性,你认为今天还有坚持“义”的必要性吗?为什么?例:有必要。

13、文中孟子的“义”包含正义、道义、人的骨气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也是我们生活中必须坚守并发扬光大的道德准则,所以有坚持的必要。6. 试分析:是亦不可以已乎?这个问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这个问句表达了作者对不义行为的鄙视,以及希望停止不义行为的强烈情感。7.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结合具体实例,谈谈作者是运用什么论证方法(谈一种即可)来证明文章的中心论点的。中心论点:舍生取义 本文主要运用了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来证明文章的中心论点,如将生比做鱼,将义比做熊掌,当二者不能兼得时,应舍生取义;又如作者举“一箪食,一豆羹”的例子,告诉我们要不食嗟来之食,要

14、不丧失人的“本心”,要舍生取义。(意思对即可)8. 文中的“鱼”和“熊掌”分别比喻什么?作者用这个比喻要说明什么?生、义;在“生”与“义”不可兼得时,要舍生取义。9. 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曾经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则强调我们中小学要“珍爱生命”,最近教育部新修改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删掉了“见义勇为,敢于斗争”的字样,对于这些,你是怎样看待这一问题的?人的生命是宝贵的,我们应当要珍爱这仅有的一次生命,但并不表示我们不见义勇为,不伸张正义,只是我们在见义勇为时,要量力而行,尽量避免对自己的损害,对生命的威胁。(言之有理即可)10. 礼记.檀弓中说:“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

15、!”其中“不食嗟来之食”与文中哪句话意思相同?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或者,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11. 孟子提出了“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问题和应当“舍生取义”的观点。在当今社会,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当如何处理好“舍生取义”和“珍爱生命”的关系?请举例说明。例:生命诚可贵,正义价更高。在生与死的考验面前,我们应该舍生取义。如刘胡兰,在敌人的铡刀面前,决不吐露党的秘密,用青春传承了舍生取义,用无畏谱写了英雄赞歌。例:生命只有一次。面对诱惑和考验,我们既需要真爱生命,同时应该用智慧去维护“道义”。如鲁迅先生,用100多个笔名,与敌人斗智斗勇,既保全了自己,又和敌人进行了坚决地斗争,捍卫了正义和真理。或者如湖北青年周冲,为了营救被卡悬空的女童,急中生智,巧妙借助防护栏,冒着生命危险,用顽强的毅力托举女童,展示了平民英雄的义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