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统编新教材】统编新版必修上册第三单元写作指导《学写文学短评》教学设计

上传人:gege****666 文档编号:145446924 上传时间:2020-09-20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9.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统编新教材】统编新版必修上册第三单元写作指导《学写文学短评》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中统编新教材】统编新版必修上册第三单元写作指导《学写文学短评》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中统编新教材】统编新版必修上册第三单元写作指导《学写文学短评》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高中统编新教材】统编新版必修上册第三单元写作指导《学写文学短评》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高中统编新教材】统编新版必修上册第三单元写作指导《学写文学短评》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统编新教材】统编新版必修上册第三单元写作指导《学写文学短评》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统编新教材】统编新版必修上册第三单元写作指导《学写文学短评》教学设计(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统编新版必修上册第三单元写作指导学写文学短评教 学 设 计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文学短评的定义及基本特征;了解文学评论以议为主、叙议结合、评析结合的特点,掌握写作文学短评的基本技法,把握“叙”与“议”的尺度与比重。思维发展与提升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能对文学作品进行个性化解读和进行有创意地表达,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审美鉴赏与创造引导学生在理解文学作品的基础上体会作品艺术之美,提高文学艺术鉴赏的水平与能力,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教学重点把握文学短评写作的基本要求;探讨文学评论的写法。教学难点区分“评论”和“读后感”的界限;把握“叙”与“议”的尺度与比重。教学过程01识

2、特征1.什么是短评?顾名思义, “短”是指它篇幅短小, “评”是指在文体上属于议论文的范畴。它短小精悍,言简意赅,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社会评论、文学评论、艺术评论。2.什么是文学短评?文学短评是文学评论的一个分支,主要以具体的文学作品为评论对象,并对对象的某一点进行深入品析和阐发,进而得出某个评论性观点。文学短评是对作家、作品和其他文学现象进行评论而篇幅相对短小的一类文章,主要是评论作家创作的得失,分析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等。02明方法1“渠清如许有源头,识得庐山真面目”-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短评写作之前,一定要先置身作品之中,读懂作品;然后又要跳出作品,远而观之,客观超然评价作品。既要

3、入乎其内,又要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只有入乎其内,才能细致地阅读作品,才可能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有真切的感觉,才能准确把握评论对象;而只有出乎其外,才能对评论对象有准确的把握,才能形成自己的见解,从而明确自己的观点或评论的中心,否则只能是泛泛而谈。怎样做到既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呢?首先,一定要仔细阅读全文,精读作品,找出作品中画龙点睛的句子,认真揣摩、品味作品中重要的词语、句子、段落,明确文章的主旨,理清文章的思路和结构层次,力争有较深的感受和独到的发现。其次,阅读作品时可回忆作者生平、创作风格、写作背景等知识,借此可帮助我们探知作者写作此文的意图、目的,从而

4、更准确地把握作品的主题。如何阅读文学作品呢?我们一般采取“总体部分总体”的步骤。“总体”,就是从头至尾通读作品,得出初步而概括的印象。“部分”,就是对重要部分仔细地阅读,找出画龙点睛的句子,通过分析研究,加深印象,从而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抓住主要的特色,初步形成观点。“总体”,就是再次浏览全文,获得对作品全面完整的认识,最后对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作出自己准确的判断。2“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定题小巧,选准角度。“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对同一作品,如果从不同的角度去审视,就可以获得不同的认识,获取不同的短评写作角度。要想写好文学短评,一定要精心选择好角度,切题要小。选

5、择自己有所研究的、有所心得的、把握得最准确的、能够评好的角度来写。文学短评写作的角度与内容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呢?写文学短评可从思想内容、艺术手法、构思技巧、语言特色入手,选择作品内容或者作品形式的某一个特点进行评论,定题要小而巧,做到突破一“点”,兼顾全部。(1)赏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及其表现。这类题目主要是评析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分析作品运用了哪些主要的表现手法(如想像、联想、象征、渲染、烘托、对比、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表现一个怎样的主题思想,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指出作品有何积极意义或局限性。赏析主题常用的术语有:中心突出、主题深刻、言近旨远、言简意丰、意在言

6、外、含蓄蕴藉、深化主题等。(2)分析作品的形象。文学作品的形象指的是文学作品中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能激发人们感情的生活图案,通常指文学作品中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分析作品的人物形象主要应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揭示人物的典型意义,二是简要分析人物主要的性格特征。(3)赏析作品的艺术手法。表达方式,如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表现手法,如想像、联想、象征、渲染、烘托、对比、以小见大、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叙述方式,如顺叙、倒叙、插叙、补叙等;描写方式,如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环境描写等;描写技法,如以动衬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

7、声色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等;抒情方式,如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意境的创设、修辞的运用等。分析作品的构思技巧。写作思路,如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一个方面到几个方面等;文章线索,如以某个中心事件为线索,以人物、感情、时间、空间为线索等;层次结构,如总分总、总分、分总、分分;结构方式,如纵式结构、横式结构、纵横交错式结构等;选材特点,如生动典型、来自生活、新鲜亲切等;行文布局,如开门见山、卒章显志、画龙点睛、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自然、前后呼应、伏笔铺垫、欲扬先抑、详略得当等。鉴赏作品的语言。鉴赏作品的语言,一是要分析作品的语言特点,如准确、简练、生

8、动、形象、清新、绚丽、质朴等;二是要品味作品的语言风格,如幽默、辛辣、平实、自然、明快、简明、含蓄、深沉等;三是要分析作品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比拟、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对比、夸张、反语、双关、互文、反复等。其他方面比如粗笔勾勒(简洁的语言描写);体物入微(描写细致入微、刻画细致生动);惟妙惟肖(描写逼真,多指人或动物);浓墨重彩(描写详尽、细腻);行云流水(结构、语言自然流畅);语言特点(准确、简练、生动、形象、清新、绚丽、质朴);语言风格(幽默、辛辣、平实、自然、明快、简明、含蓄、深沉、洗练,淋漓酣畅,情韵悠长,回味无穷)等等。3“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观点鲜明,视角新颖。

9、文学短评,顾名思义,就是要“评”要评论,要论述,要讲道理。写文学短评要单刀直入、开门见山地提出论点,然后就原作内容进行复述或引用,应采用“述评结合”的方法,阐释自己的看法。写作时,首先要根据命题者的要求确定评论重点,有明确的评价。确定了评论重点,就确定了评论的中心,也就确定了鉴赏、评价的主攻方向。一般的议论文要有中心论点或论述中心,文学评论也是这样。文学评论的中心论点就是对作品的评价,这个评价一定要明确。没有明确的评价,文章就没有统帅,没有灵魂。评论、说理是短评的重头戏,决定着一篇短评的价值高低和分量轻重。要写好短评的评论说理部分,除了注意议论的三要素和运用各种逻辑推理外,关键是要说新理要有新

10、的评论角度,要提出独到的见解,写出独到的认识,表达个性化的阅读体验。对文学作品的评价视角要新颖,要能有独到的、恰当的见地与发现。如评登高“无边落木”一联,可解读出“杜甫绵长的心思如江水流动无法停止”的蕴意;也可解读出“落叶归根,长江东去”,诗人在寻找归处,由景及人,表达了无尽的哀愁。4“慧眼识得东风面,文内文外总是春” -安排结构,注重写法。文学短评“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短评的结构要小巧而完整。通常情况下,一般采用“总分总”、“总分”、“分总”的结构模式。“总”,就是开头用简短精练的语言,开门见山地把这篇文学短评总的内容概述出来。“分”,就是对照作品作深入的分析思考,有的放矢地列出鉴赏评析的

11、要点,然后采用叙评结合、评析结合的手法,对原作品作深入的、有条理的分析。“总”就是结尾对全文进行归纳总结。在文学评论中,采用叙议结合、评析结合的写法。“叙”是指对作品内容的复述、介绍或引用,“议”则包含分析和评价两个方面分析,是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等进行揭示的过程;评价,则是作者通过分析得到的结论,即对作品或作者艺术创造的总的看法,也就是文学评论的中心论点。要注意处理“叙”“议”关系“叙”“议”要把握一个完美的分寸,即“叙”“议”的比重-“叙”为轻,“议”为重;“叙”概括,“议”详尽。“叙”与“议”的关系,实际上是论据与论点、材料与观点的关系,“叙”是为“议”服务的;“析”与“评”的关系

12、,实际上是论证与论点的关系,“析”是为“评”服务的。我们知道,在议论文中,材料与观点,论据、论证与论点,都是应该统一的。所以,在文学评论中,叙、议、评这几方面应该有机地结台在一起,夹叙夹议、精叙详议、评析结合,而评价有的是通过分析水到渠成地显现出来的。03析实例1.课堂练习:请从本单元作品中任选一篇,写一则鉴赏短文,500字即可。2.误例分析:甲同学写了一篇名为“书生误国”的文段,请大家对他的习作给出诊断。书生误国声声慢的文学造诣值得肯定,叠词被李清照用得出神入化,家仇国恨、悲愁无奈透于字里行间,其悲惹人哀叹。这首词固是佳作,但透出的却是宋人对国家的无力。宋朝的文人,太平时吟诗作赋风花雪月,战

13、乱时高淡阔论纸上谈兵,国破后凄凄惨惨戚戚,难怪宋朝会亡。固然不要求李清照提刀上阵,且她也确是乱世的牺牲品,但她身后的那些文人,却是宋朝积贫积弱、腐朽不堪的根由。若是这些文人能多点血性,也就不会催生出李清照这样凄苦的词人,当然也就难有山河破碎后如声声慢一般悲愁的名篇。在声声慢中,我看到的是书生误国。分析:这不是文学短评,而是读后感。是结合作者的经历,联系当时社会现实写感想、体会。文学短评不是读后感,文学评论与读后感有着明显的区别。文学评论是对作品作客观的评价,对象仅限于文学作品;读后感是写读了作品之后的主观感受,对象包括所有体裁的作品。我们一定要提高文体的区分意识,区分“文学短评”与“读后感”的

14、文体差异。就文学短评而言,我们更应该进入作品的内里,以作品本身的艺术为评论对象。3.正例分析。声声慢叠词之妙光阴荏苒,原以为前方会有设想过千万遍的细水长流,却不曾想,那只是暴风雨前的宁静。丈夫的离去,引起了词人开头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参戚戚”。我寻寻觅觅着丈夫的身影,猛然回头,却发现只有冷冷清清的厅堂,一宵海棠零落尽,从此清秋再无人,剩下的,大概只有我心中的凄凄惨惨威戚了吧。词人用的十四叠字,虽无一“愁”字,却无不言“愁”。绵长的叠字,将她的“愁”不断延伸。岁月蹉跎,故人已长逝,早已是几年踪迹几年心,而红颜白发,刹那芳华,独留一人,情何以堪。若词人舍去这叠词的用法,变成“寻觅,冷清、

15、凄惨戚”的话,哪里还会有“期待是最漫长的绝望”之说。爱不可说,忆不可说,愁不可说,痛不可说,只能让这不断重复的字表达心中所感:烟波渺渺梦几度,良辰美景虚无数。待到秋时花开尽,暮雨相思离人误。分析:该评论语言很流畅,辞藻特別华美,显示了她很好的文学素养。本文段最大的特点就是文辞兼备。文学短评需要兼顾文学性,诗词是文学殿堂里璀璨的明珠,特别是面对这样的精品,用诗化的语言营造诗化的意境,是评论本词的必需。关注音韵,从叠词音律产生的绵长来写愁之不绝如缕,并且运用了对比论证。用最直观的方式感知两者的差异与差距。4.名家赏析:同样是评论这十四个字,有人说,著名文学评论家傅庚生的评论最能传达开篇十四字的美妙-声声慢中叠词之妙词苑丛谈云:“李清照声声慢秋闺词首句连下十四个叠字,真似大珠小珠落玉盘也。”辞亦不甚了了,若论其音韵,似稍有所会矣;若论其字之重叠,错落如珠,则只是皮相观耳,未尝搔到痒处也。此十四字之妙:妙在迭字,一也,妙在有层次,二也,妙在曲尽思妇之情,三也。良人既已行矣,而心似有未信其即去者,用以“寻寻” 。寻寻之未见也,而心似仍有未信其便去者,用又“觅觅”;觅者,寻而又细察之也。觅觅之终未有得,是良人真个去矣,闺闼之内,渐以“冷冷”;冷冷,外也,非内也。继而“清清”,清清,内也,非复外矣。又继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