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3.8.1 梦游天姥吟留别导学案(2)-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上传人:gege****666 文档编号:145446922 上传时间:2020-09-20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51.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版高中语文】3.8.1 梦游天姥吟留别导学案(2)-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统编版高中语文】3.8.1 梦游天姥吟留别导学案(2)-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统编版高中语文】3.8.1 梦游天姥吟留别导学案(2)-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统编版高中语文】3.8.1 梦游天姥吟留别导学案(2)-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统编版高中语文】3.8.1 梦游天姥吟留别导学案(2)-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统编版高中语文】3.8.1 梦游天姥吟留别导学案(2)-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版高中语文】3.8.1 梦游天姥吟留别导学案(2)-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8.1 梦游天姥吟留别 导 学 案1.了解李白的生平及梦游天姥吟留别的写作背景。2.梳理字词,积累基础知识。3.理清思路,熟读成诵,了解诗歌的主旨。4.掌握鉴赏古典诗歌作品的方法,提高鉴赏能力。5. 积累李白名句。1.积累基础知识,品味诗歌语言,熟读成诵,培养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2. 理清思路,理解诗歌的主旨、寓意,促进思维发展,培养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素养。3. 掌握鉴赏古典诗歌作品的方法,提高鉴赏能力,培养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4.了解李白的生平及创作风格,积累李白名句,培养和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培养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1.理解诗歌的主旨,了解李白的创作风格。2. 掌握鉴赏古典诗歌作品的方

2、法,提高鉴赏能力。一、走近作者: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幼时(5岁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青莲乡。“五岁育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有远大的抱负,“愿为辅弼”、“安社稷”、“济苍生”。20岁后,蜀中漫游,二十五岁起“辞亲远游”,仗剑出蜀。天宝元年42岁应召赴长安,贺知章一见,称为谪仙人,荐于唐玄宗,唐玄宗“降辇步迎”,待诏翰林。被排挤出京后,漫游江湖间,761年,请缨杀敌,因病折回。次年,病死当徒,初葬采石矶。其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

3、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私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二、了解古体诗:古体诗是与近体诗相对而言的诗体,近体诗形成前的各种诗歌体裁,也称古诗、古风。除需用韵之外,不受格律限制。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和七言诗等;诗句字数不整齐的古诗,称为“杂言古诗”。杂言,也就是长短句,从三言到十一言,可以随意变化。不过,篇中多数句子还是七言,所以杂言算是七言古诗。杂言诗由于句子的长短不受拘束,给人一种奔放排奡的感觉。三、积累相关知识:1.谢公屐南史谢灵运记载:谢灵运游山,必到幽深高峻的地方,他备有一种特制的木屐,屐底装有活动的齿;上山时去掉前齿,下山时去掉后齿。

4、谢灵运:吴越会稽人,山水诗派的开创者。2.三山五岳三山是传说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五岳指泰山、华山、衡山、嵩山、恒山;五岳各具特色:东岳泰山之雄,西岳华山之险,南岳衡山之秀,北岳恒山之奇,中岳嵩山之峻。五岳是远古山神崇拜、五行观念和帝王封禅相结合的产物,它们以象征中华民族的高大形象而名闻天下。三山五岳在中国虽不是最高的山,但都高耸于平原或盆地之上,这样也就显得格外险峻。东、西、中三岳地处黄河附近,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华夏祖先最早定居的地方,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有重要的意义。3.三座仙山:蓬莱、瀛洲、方丈。(山海经)4.天姥:相传道教有“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之说,“天姥山”就是第十六福地

5、,乃仙人居处游憩之地。四、了解背景:这首诗作于出翰林之后。天宝三载,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这是李白政治上的一次大失败。离长安后,曾与杜甫、高适游梁、宋、齐、鲁,又在东鲁家中居住过一个时期。这时东鲁的家已颇具规模,尽可在家中怡情养性,以度时光。可是李白没有这么作,他有一个不安定的灵魂,他有更高更远的追求,于是离别东鲁家园,又一次踏上漫游的旅途。这首诗就是他告别东鲁诸公时所作。虽然出翰林已有年月了,而政治上遭受挫折的愤怨仍然郁结于怀,所以在诗的最后发出那样激越的呼声。五、解题该诗的另一个标题为“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全诗是通过记叙“梦游天姥”的经历,来“留(诗)(赠)别(东鲁诸公)”。梦游就是梦

6、中游览;天姥就是天姥山,在今天的浙江新昌的东面,传说登山的人能听到仙人天姥唱歌的声音,山因此而得名。吟,本意就是吟咏,也就是作诗后来作为一种诗体的名称,即乐府诗的一种体裁。和“歌”“行”相仿,其音节格律较自由,有五言、七言、杂言等。留别:临行赠言。“送别诗”和“留别诗”都写离别时的离愁别绪;送别诗是送者所作,留别诗是离者所作。六、了解名家点评:(1)梦游天姥吟胸次皆烟霞云石,无分毫尘浊,别是一副言语,故特为难到。明代诗评家桂天祥(2)恍恍惚惚,奇奇幻幻,非满肚皮烟霞,决挥洒不出。明代诗人、文学批评家郭濬(3)“飞度镜湖月”以下,皆言梦中所历。一路离奇灭没,恍恍惚惚,是梦境,是仙境(“列缺霹雳”

7、十二句下)。托言梦游,穷形尽相以极“洞天”之奇幻;至醒后,顿失烟霞矣。知世间行乐,亦同一梦,安能于梦中屈身权贵乎?吾当别去,遍游名山,以终天年也。诗境虽奇,脉理极细。清代诗人、学者沈德潜七、积累基础知识:1.字音天姥(m)瀛洲(Yn) 向天横(hn) 剡溪(Shn)渌水(l) 脚著(zhu) 谢公屐(j) 殷岩泉(yn)水澹澹(dn) 霹雳(p)(l) 訇然(hn) 霓为衣(n)鸾鸟(lun) 魂悸(j) 长嗟(ji) 折腰(zh)恍惊起(hung) 訇然(hng)2.词类活用对此欲倒东南倾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南洞天石扉,訇然中开方位名词作状语,从中间云青青兮欲雨名词作动词,下雨虎鼓瑟兮鸾回车

8、名词作动词,弹奏栗深林兮惊层巅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战栗;使震惊3.古今异义烟涛微茫信难求 古义:的确,实在; 今义:指书信。云霞明灭或可睹 古义:暗;今义:消灭,熄灭。势拔五岳掩赤城 古义:超出;今义:抽出。4.通假字列缺霹雳“列”同“裂”,分裂5. 一词多义欲行忽事八、朗读节奏: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

9、/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九、内容解读:(一)白话译文:海外来客

10、们谈起瀛洲,烟波渺茫实在难以寻求。越中来人说起天姥山,在云雾忽明忽暗间有人可以看见。天姥山仿佛连接着天遮断了天空,山势高峻超过五岳,遮掩过赤城山。天台山虽高一万八千丈,面对着它好像要向东南倾斜拜倒一样。我根据越人说的话梦游到吴越,一天夜晚飞渡过明月映照下的镜湖。镜湖上的月光照着我的影子,一直伴随我到了剡溪。谢灵运住的地方如今还在,清澈的湖水荡漾,猿猴清啼。我脚上穿着谢公当年特制的木鞋,攀登直上云霄的山路。上到半山腰就看见了从海上升起的太阳,在半空中传来天鸡报晓的叫声。无数山岩重叠,道路盘旋弯曲,方向不定,迷恋着花,依倚着石头,不觉天色已晚。熊在怒吼,龙在长鸣,岩中的泉水在震响,使森林战栗,使山

11、峰惊颤。云层黑沉沉的,像是要下雨,水波动荡生起了烟雾。电光闪闪,雷声轰鸣,山峰好像要被崩塌似的。仙府的石门,“訇”的一声从中间打开。洞中蔚蓝的天空广阔无际,看不到尽头,日月照耀着金银做的宫阙。用彩虹做衣裳,将风作为马来乘,云中的神仙们纷纷下来。老虎弹奏着琴瑟,鸾鸟驾着车,仙人们成群结队密密如麻。忽然魂魄惊动,我猛然惊醒,不禁长声叹息。醒来时只有身边的枕席,刚才梦中所见的烟雾云霞全都消失了。人世间的欢乐也是像梦中的幻境这样,自古以来万事都像东流的水一样一去不复返。告别诸位朋友远去东鲁啊,什么时候才能回来?暂且把白鹿放牧在青崖间,等到要远行时就骑上它访名山。岂能卑躬屈膝去侍奉权贵,使我不能有舒心畅

12、意的笑颜!(二)赏析内容:1.结构内容:(1)第一段:入梦缘由。天姥山时隐时现,胜似仙境,高耸入云,横贯天际,气势简直超出了五岳而盖压赤城山,诗人充满了向往之情。入梦原因句: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2)第二段:梦游幻境:飞度镜湖登山览胜洞天仙境梦醒若失。第一层(我欲因之梦吴越渌水荡漾清猿啼)梦到剡溪一个“梦”字,呼应了标题中“梦游”一词。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诗人被天姥山的仙境吸引,恨不得即刻就到。“飞”字,写出了诗人的急切心情。不仅是“飞”,而且还是“连夜飞”;不仅是“连夜飞”,而且还得有月光照

13、明,得有明月陪伴,所谓“一夜飞度镜湖月”。在皓月清风、月影如镜的黑白背景前,李白御风而行,飞往剡溪。诗人所到之处,是天姥山脚下。此处写清猿啼叫,烘托凄清的环境,表现天姥山的远离尘世,杳无人迹。第二层(脚著谢公屐,空中闻天鸡。)登山途中所见穿上谢灵运当年特制的木屐,登上谢灵运当年曾经攀登过的石径青云梯。 “半壁”“空中”,旨在描写天姥山之高,高入云天。“海日”“天鸡”两个意象,不仅和“高”相关,而且还和“早”有关;不仅是个空间概念,而且还是一个时间概念。诗人登上天姥山,正逢“东海日出”,“雄鸡报晓”。拂晓时分,也正是山中之景最丰富多彩的时刻。第三层(千岩万转路不定水澹澹兮生烟)山顶所见(洞外)身

14、侧岩石林立,脚下石径盘旋,正当诗人斜靠在岩石上,诗人流连于山峦之中,迷失在时间的错觉里,山谷中传来巨大的响动。诗人此处的两个描写响声的句子,是借着拟人的手法,将这响声的来源和响声的影响,都人格化了。不仅是诸如“熊”“龙”这样有生命的动物,在以“吟啸”的方式表达情感,就连“岩泉”“深林”“层巅”这些山中之物,也会因为受到了响声的震动而“受惊”“战栗”。天色为何忽然暗淡下来,原来是天空青云密布。 “青青”“澹澹”,两个叠词的运用,将漫天乌云漫山水雾的形象,描写得淋漓尽致。第四层(列缺霹雳仙之人兮列如麻。)山顶所见(洞内)在一阵阵排山倒海的雷声之中,“丘峦崩摧”。这是一种天崩地裂的情景,诗人呈现给读

15、者的,还有“洞天石扉,訇然中开”。这“列缺霹雳”,结束了诗人眼前的人间胜景,又为诗人打开了通天之门。写出了仙境的背景:空幽,浩渺;华丽,璀璨。仙人的活动:霓为衣裳,风为车马;猛虎鼓瑟,鸾凤驾车;从天而下,纷纷如麻。他对仙山盛会的想象,看似天马行空,实际上,也不过是诗人现实生活经历的另一种形式的反映。李白渴望这样的生活。当这种渴望在现实中无法久留时,诗人便将其深深地埋藏在梦境之中。第五层(忽魂悸以魄动失向来之烟霞)梦醒情景心惊梦醒,好梦不常。在梦境最高点悬崖勒马,急转直下。由幻想转到现实。作者与读者的情绪随之沉静,在全文形成了起伏的波澜。(3)第三段:抒情言志,出梦慨叹:蔑视权贵。揭示全诗主旨: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小结:此诗以记梦为由,抒写了对光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