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新教材)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课件+教师用书:第二单元第6课 芣苢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36张PPT)

上传人:gege****666 文档编号:145446518 上传时间:2020-09-20 格式:PPT 页数:36 大小:2.2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新教材)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课件+教师用书:第二单元第6课 芣苢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36张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2019新教材)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课件+教师用书:第二单元第6课 芣苢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36张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2019新教材)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课件+教师用书:第二单元第6课 芣苢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36张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2019新教材)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课件+教师用书:第二单元第6课 芣苢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36张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2019新教材)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课件+教师用书:第二单元第6课 芣苢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36张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新教材)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课件+教师用书:第二单元第6课 芣苢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36张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新教材)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课件+教师用书:第二单元第6课 芣苢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36张PPT)(3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的诗歌,共305篇。诗经的作者,绝大部分已无法考证。相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 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为诗三百。西汉时期被尊为儒家经典,称为诗经,并沿用至今。,作品介绍,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至汉武帝时,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及五经之一。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

2、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生活的一面镜子。,题目解说,芣苢是诗经国风周南中的一首诗。 芣苢,车前草,春夏生长,遍布于荒野路边,其嫩叶可食,全草可入药,可以说是一种易得又多用的食物。 这首诗作,就是当时的农人在田野间采摘车前草时所唱的歌谣,展现了农人劳作忙碌而欢乐的场景。,诗经六义 体例 风:土风、民谣。十五个地方的民歌,“十五国风”。 雅:宫廷乐歌。西周王畿(周王朝直接统治的地区)的音 乐。分为大雅、小雅,“二雅”。 颂:祭祀乐歌。有周颂、鲁颂、商颂,“三颂”。 表现手法(根据朱熹诗集传) 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铺陈叙事。“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 之手,与子偕老。” 比:以彼物比此物。

3、比喻、打比方。 兴: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词。起兴、发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倾听民歌,如同倾听祖先诉说他们的命运,他们的梦。为他们的热情、豪放,为他们的勤劳、慷慨而感到由衷的骄傲;对他们在爱情上的含蓄和忠贞不渝而感到万分羡慕。也许他们一贫如洗,也许他们不得不背起凤阳花鼓,流浪四方。但是,劳动者,唯有从你们心底涌出的歌声,永远被后人传唱。,这是一首集体劳动的赞歌,描写了人们集体采摘芣苢的过程,表达了劳动者喜悦的心情。开始是泛言采摘,最后是满载而归,欢乐之情也从这一过程中表现出来。诗歌反复地描写劳动的过程,形象地表现了劳动成果由少至多,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

4、。,主题归纳,思维发展与提升 一、合作学习,思考1:诗中“采、有、掇、捋、袺、襭”这六个字的顺序能够更换吗?试结合诗歌分析原因。 明确:不能。 这首诗用词连贯,是按劳动情景的推进来写的。人们从一开始的呼朋引伴“采之”“有之”,拉开了劳动的序幕,之后,到一片片“掇之”,一把把“捋之”,再到手提衣襟“袺之”,掖起衣襟“襭之”,这是一个由少到多、由慢到快的完整劳动过程,即越采越多,直至满载而归,所以顺序不能更换。,思考2:芣苢的写作有什么特点? 明确: 重章叠句。 重章叠句是诗歌的一种常见手法,即上下句或者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吟唱的一种表情达意的方法。在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洁明快、往复回环的音

5、乐感。同时,六个动词的变化,又表现了越来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程。,赋的手法。 本诗直接描写采摘芣苢的劳动,从劳动开始到结束,没有交代劳动者,起因、地点、环境、结果,没有刻意创作的意识,直接吟唱劳动的主题,就事唱事。 丰富的想象空间。 这首诗只写了采芣苢的过程,没有交代采摘的背景、人物及行为动机等。主体的模糊性使这些空白留给读者更丰富的审美空间和解读空间。,静 女,静女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躇。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 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方法:四言古诗一句有两个节拍,读时注意节奏,节拍处应注意停顿,朗读的节奏

6、为二二式,咬准字音。,一、诵读文章,二、研读文章 第一段,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娴静,文雅。 爱:通“薆” ,隐藏。 其:形容词词头,多么。 见:通“现” ,出现。 姝:美丽。 搔:挠。 俟:等候。 踟蹰:走来走去。 城隅:城上的角楼。,译文:幽静的姑娘撩人爱,约我城角楼上来。暗里躲着逗人找,害我抓耳又挠腮。,分析精彩画面,第一章主要描写什么内容?,第一章前两句交代事情的起因,一个漂亮的姑娘约小伙子到城头约会,这两句很好地表现小伙子赴约时那种激动、幸福和不无得意的心情。后两句笔锋一转,写姑娘故意躲起来,小伙子急得抓耳挠腮,不知所措。,研读第二段,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

7、管有炜,说怿女美。 娈:美好。 贻:赠送。 彤管:红色的管萧 有:形容词词头。 炜:鲜明有光。 说:Yu,喜爱。 怿:喜爱。 女:通“汝”,你,指”彤管”。,译文:幽静的姑娘长得俏,送我一只红管箫。我爱你管箫颜色鲜,我爱你管箫颜色好。,第二章主要描写什么内容?,第二章写约会的场面,姑娘露面并以彤管相赠。“彤管有炜,说怿女美”,小伙子表面上赞美彤管,实际上是赞美赠彤管给他的姑娘。这里用了双关的手法。,研读第三段,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归:通“馈”,赠送。 荑:初生的茅草。 洵:确实。 异:与众不同。 匪:通“非”。 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调节音节,无实义。,译文:那

8、带着野外芬芳的白茅草,它是如此特别而美丽。然而,他一切闪光并非由它,只因赠送女子的脉脉情意。,第三章主要描写什么内容?,第三章还是写约会情景。头两句“自牧归荑,洵美且异”,称赞草实在是美得出奇,夸物实际上是夸人,这里还是双关,最后两句小伙子就直接敞开心扉,并不是物本身有什么美,而是爱人及物。,1、“静女”到底静不静? 2、“匪女之为美”能改为“匪其为美” 吗? 3、如果你是男主人公,对于“彤管”和“荑草”,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三、讨论题 :,1、“静女”到底静不静?,1、不静。“爱而不见”见其调皮 因为这是无题诗的一种形式,它是取诗的第一句中前两个字命名的 一是女子躲起来,在男子看来是娴

9、静的;二是这男子已经被迷得不知道审美标准了。就用“静”来代替理想的称呼。,2、“匪女之为美”能改为“匪其为美”吗?,2、如果是第三人称,那说明男子离那草很远,那他对静女的爱也有距离了,如果是用第二人称,用呼告的手法,好象爱人就在眼前,便于倾诉。更能表现我对静女的热爱 .,3、如果你是男主人公,对于“彤管”和“荑草”,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3、“彤管” ,乐器,买来的,不是很辛苦。荑草是她跋涉远处郊野亲手采来的,物微而意深,普通的小草也 “ 洵美且异 ” ,在我们看来,那已经超越了对外表的迷恋而进入了追求内心世界的结合的高层次的爱情境界。,文 氏 外 孙 入 村 收 麦,题目解说 “文氏”即

10、文姓,苏辙长女嫁于文氏家族,文氏外孙是长女之子。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写文家外孙进村帮忙收麦的叙事诗。 写作背景 苏辙后期仕途不顺,接连遭贬,晚年退居颍川,潜居颍滨,他深入到农村生活之中,对百姓疾苦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此时苏辙创作了大量的现实主义诗作,多反映农民的劳苦生活。这首诗大约写于这一时期。,文氏外孙入村收麦中,“三夜阴霪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试简析。 明确:(1)对比手法。把“三夜阴霪”和“一竿晴日”进行对比,用环境陡然变化,来突出外孙入村收麦的急切与喜悦之情。 (2)用词生动形象,富有内涵。“三夜”突出了“阴霪”之长,“一竿”突出了“晴日”到来之惊喜,“败”

11、突出了天气给农人带来的失望、忧虑之情,“舞”突出了农人收获时热火朝天的辛勤与喜悦之情。,文氏外孙入村收麦一诗表达了诗人的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明确:新麦成熟,外孙们主动帮自己收麦的欣慰喜悦之情。“新麦继陈谷”体现了丰收的喜悦,是物质上的富足;“赖”字展现了精神上的满足。 对外孙们辛苦劳作的怜惜和疼爱之情。作者做饼、沽酒慰劳辛苦忙碌的诸外孙,“急炊”“多博”表现了作者对外孙们的怜爱之情。 对外孙们忙完农事后不顾辛劳迅速投入到吟诗作赋中的怜爱和欣慰之情。“怜”字直抒胸臆,抒发了作者对操劳农事后仍舞文弄墨的外孙们的怜爱之情。 结合苏辙的晚年遭遇,其背后也可能暗含了他自己早已主动疏离甚至不关心官场的深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