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都的秋(朱)

上传人:gege****666 文档编号:145444901 上传时间:2020-09-20 格式:PPT 页数:22 大小:5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都的秋(朱)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古都的秋(朱)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古都的秋(朱)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古都的秋(朱)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古都的秋(朱)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都的秋(朱)》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都的秋(朱)(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曹丕,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 登高,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 (刘禹锡),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毛泽东,美学家说:“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个人的内心世界。”,郁达夫(1896-1945)名文,字达夫。浙江富阳县人。现代著名作家,诗人。 郁达夫代表作 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迟桂花 中篇小说:迷羊她是一个弱女子出奔 散文:故都的秋北平的四季,?,2、为什么不以“北方之秋”或 “北国之秋”做题目呢,题目质疑:,1

2、、“故都”指什么地方?,突出北平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表达对自己深深的眷恋之情。,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3、从文章中找出直接表达作者对故都的秋情感的句子,看看作者对北平的秋天怀着怎样的情感?,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情感:向往、迷恋、眷恋,4、从文章中找出的这些对故都的秋情感的句子,可以看出作者对北平的秋天怀着怎样的情感?,文眼:“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5、故都的秋有什么特点?,故都秋味:,清、 静、 悲凉。,6、本

3、文是写故都的秋,但也写到了江南之秋,主要在哪些段落?其作用是什么?,北国之秋 感受:“清”、“静”、“悲凉” 向往:“想饱尝一尝” 南国之秋 感受:“慢”、“润”、“淡” “看不饱”、“尝不透”、 “赏玩不到十足”,对比.写对北国、南国之秋的不同感受,突出北国之秋的 清 静 悲凉,表达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本体:南国的秋 北国的秋,黄酒 白干,稀饭 馍馍,鲈鱼大蟹,黄犬骆驼,喻体,比喻,对比,作者将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相比较,怎样理解这组比喻?其妙处在于什么?,黄酒与白干: 稀饭与馍馍: 鲈鱼与大蟹: 黄犬与骆驼:,味道薄厚的差别,充实程度的差别,肥美程度的差别 (细腻秀美与粗壮威武),范围、规

4、模的差别,平淡与浓烈,稀薄与厚实,柔软与刚强,细巧与粗犷,四个比喻用了对比手法,从饮食文化入手,让人从饮食中的“味”去领悟秋之“味”,强调南国之秋不及北国之秋,抒发了作者对北国之秋的无比眷恋之情。,清 、静 、悲凉,一椽破屋、很高很高碧绿的天色、驯鸽的飞声,牵牛花、秋草等。,秋槐落蕊图,秋雨话凉图,秋蝉衰弱的残声,枣子树、枣子颗儿等。,8、整体感知:快速浏览全文,作者主要通过哪些景物来写故都的秋?完成下表。,9、作者在对这些景具体的描绘中,是如何体现故都秋“清、静、悲凉” 的特点的呢? (快速阅读课文311段落; 一是圈出文中体现秋天色彩的词语, 二是标出传递声响的物名。 我们将从“秋色”和“

5、秋声”两个角度来品味一下故都的“秋味”。),(一) 观秋色 你找到了哪些表现秋天色彩的词语?这些色彩的描写,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青天(蓝绿)蓝朵(蓝色)秋草(黄色) 落蕊(灰白)树影(暗灰)灰土(灰色) 灰沉沉的天(灰色)青布(蓝绿)枣树(淡绿微黄),主要是冷色。蓝色,宁静、深远;白色,素雅、纯静。它们与高阔的蓝天形成了和谐的秋的基调,给人的感觉是清凉疏朗的。 这些色彩营造了一种充满北国情调的清凉的氛围,清静闲暇中透出了落寞。选取这些色彩有力地体现了作者内心的冷清、孤独。,(二)听秋声 故都的秋声,主要有哪些声音呢?这些声音与景物的描写,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鸽飞声、扫地声、蝉鸣声、虫鸣声、

6、风雨声、问答声。 以动(声)衬静,以声音反衬了故都的寂静。,你认为郁达夫在文中是颂秋还是悲秋?,文中的秋景中融入了作家深情的眷恋,对故都秋的向往迷恋;而作家的主观情感中又有秋的落寞,而且全文的基调是忧伤的、悲凉的,因此可以说是作者对故都的秋的一曲悲凉的颂歌。,整体理解,作家的个人气质审美情趣 生活经历时代背景,古今中外文人学士对秋的感触,其中也不乏有刘禹锡、毛泽东等笔下壮阔明丽的秋,为什么郁达夫偏偏钟情于秋的清、静、悲凉呢?,郁达夫,三岁丧父。 17岁便随长兄一起赴日本留学,在异国生活的十年,是他饱受屈辱和岐视的十年。在个人性格方面,他抑郁善感;在文艺观和审美观方面,他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是“静止如水似的文学。”,本文写于1934年,九一八事变之后, 那个时候,正是北方不断遭受日寇日紧一日的侵蚀的时候。北京已经不叫北京,而是叫北平, 它不再是一个盛世王朝的都城,而是在历史里颓唐了,在战乱中寂静了。郁达夫正是怀着最后看一眼故都的秋色的心情重游故都,“岂有文章传海内,欲将沉醉换悲凉” 郁达夫自题小诗歌,秋,悲凉美,生命之味,故都情思,家国之思,秋天,这北国的秋天, 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 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 换 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_郁达夫 一九三四年八月 在北平,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