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二轮文化常识 - 教师讲解

上传人:gege****666 文档编号:145427041 上传时间:2020-09-20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20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二轮文化常识 - 教师讲解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大二轮文化常识 - 教师讲解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大二轮文化常识 - 教师讲解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大二轮文化常识 - 教师讲解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大二轮文化常识 - 教师讲解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二轮文化常识 - 教师讲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二轮文化常识 - 教师讲解(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大二轮 语文(练习)专项训练 文化常识类类清一、官职典制(一)官职制度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1古代帝王把帝位让给贤能的人称为“禅让”,“禅让”是古代部落联盟推选领袖的制度。()点拨礼记礼运记载:“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传说尧年老时,咨询部落酋长的意见,推举舜为继承人。舜经受住了考验,摄位行政。“禅”为在祖宗面前大力推荐;“让”,出让帝位。这种制度被后世的儒家称为“禅让”。2“兄终弟及”指兄长死了,弟弟接替,是古代长期沿用的一种王位继承制度。()点拨“兄终弟及”为商代的一种王位继承制。商代前期王位的继承,传弟和传子两法并用。由于这种制度经常引起统治阶级

2、内部的争位斗争,商末逐渐取消,而实行嫡长子继承制,但兄终弟及仍偶尔出现于后世。3在古代宗法社会中,嫡长子有继承父亲地位和财产的权利。()点拨嫡长子指旧时嫡妻所生的长子,又因其地位最高,故有“宗子”之称。嫡长子继承制始于商代,完善于西周,后世王朝多因循周制。4“封建”,即“封邦建国”,是古代对诸侯、大夫、士逐级分封的制度。中国几千年一直沿用这种制度,直到清王朝覆灭。()点拨“分封制”是商朝时期开始推行的制度。秦统一六国后,推行郡县制,废除分封制,但仍分封“列侯”等爵位;汉初分封制与郡县制并存,吴楚七国之乱后,分封制名存实亡。5我国古代用以封赐大臣的爵位共五等,分别为“公、侯、伯、子、男”,一直沿

3、用到清代。()点拨古代的一种爵位制度,始于周代,又称“五等爵”。礼记王制记载:“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6“举孝廉”是古代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即中央和地方一定级别的官吏根据考察情况,将未有官职的士人推荐给中央政府。()点拨“举孝廉”是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察举制始于汉文帝,成熟于汉武帝,后成为定制。其察举的科目有贤良方正、文学、秀才(东汉改称茂才)、孝廉等。其中孝廉是最重要的科目。7征辟,是古代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被征辟者经过试用,确有能力,就正式授予官职。()点拨应是“自上而下”。一般由皇帝派人去聘任特别有名望的人叫作“征召”,三公

4、以下召举布衣入仕叫作“辟除”,合称为“征辟”,为汉代选用官吏的一种制度。皇帝征聘的士人,多授予博士或待诏的称号,公府辟除的士人一般通称掾吏。8荫补,是指在封建制度下,因祖辈、父辈的地位或功绩而使得子孙后辈在入学、入仕等方面享受特殊待遇。()点拨荫补,又称“恩荫”,是指因上辈有功而给予下辈入学、任官的待遇。它是中国上古时代世袭制的一种变相。通常指在封建制度下,因祖辈、父辈的地位或功绩而使得子孙后辈在入学、入仕等方面享受特殊待遇。9官员遇父母亡故,一般均解除官职,守丧三年,期满后起复,称为“丁忧”,又称“丁艰”。一般子遭母丧称丁内艰,子遭父丧称丁外艰。()点拨“丁忧”或“丁艰”,古代指父母之丧。古

5、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在家守丧三年,不做官,不婚娶,不赴宴,不应考,以尽孝道。10古代官吏告老退休称“致仕”,也称“休致”。官员到达退休年龄、未到退休年龄但有病或有其他原因的,均可由本人提出申请,获准后致仕,国家据其职位,给予一定的赏赐。()点拨古代官吏的退休制形成于春秋时期,汉代承先秦,并进一步完善。汉代丞相以下皆须致仕,称“归老”“乞骸骨”。自魏晋以后,历代相沿。(二)皇室官职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11统治天下的君主、帝王均称为“皇帝”,又称为“天子”。古人认为君主、帝王是上天的儿子,其政权是受天命建立的。()点拨“皇帝”始于秦王嬴政。公元前221年嬴政统一六

6、国,建立秦王朝,其臣下依据三皇之名,上尊号为“秦皇”。嬴政自以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自称为“始皇帝”。此后,历代封建君主均称为“皇帝”。12自秦代开始,皇帝的正室称皇后,皇帝的母亲称皇太后,皇帝的祖母称太皇太后,历代相沿不变。()点拨汉书外戚传中记载:“汉兴,因秦之称号,帝母称皇太后,祖母称太皇太后,正室称皇后,妾皆称夫人。”13皇帝的生父称太上皇,简称上皇。无论是生是死,都用此称。历代皇帝传位于太子,亦自称太上皇。()点拨秦始皇追尊其父庄襄王为太上皇,汉高祖刘邦尊其父太公为太上皇。另有自称太上皇的,多自行主持要政,始于北魏献文帝传位于孝文帝。14东宫,指封建时代太子所居住的宫殿,借指太子

7、本人。太子就是封建时代君主的儿子中被预定继承君位的人。()点拨太子称为东宫,是因为太子以诸皇子之首和储君的身份,地位仅次于皇帝,理所当然地应该居住在除正殿,即皇帝所居住的地方之外的等级最高的地方,而东宫也就成了太子的代称。15帝王之女皆称“公主”,始于战国。汉代以皇帝之女称公主,帝之姐妹称“长公主”。公主封地称邑,以后各代基本上都沿用汉代的这种称谓。()点拨东汉末年的蔡邕注解史记孝武本纪时称“帝女曰公主,仪比列侯。姊妹曰长公主,仪比诸侯王”。16“驸马”历代专指皇帝的女婿,非实官。()点拨“驸马”是驸马都尉的简称。西汉武帝时始置,主要职责是掌管皇帝副车之马,原为皇帝的近侍官。魏晋以后,皇帝的女

8、婿才加此称号,已非实官,清代称为“额驸”。17掌管皇帝亲族或外戚勋贵等有关事务的官员称为“宗主”,九卿之一。()点拨宗主,始于秦,汉沿置。多由皇族中人充任,为皇族事务机关的长官,宗室、外戚有罪,须由其批准,才能处治。历代职掌略同。(三)中央官职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18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名称为“三公”。但朝代不同、时期不同,因而三公之官名称不同,职掌也不同。()点拨三公,始于周朝,或以司徒、司马、司空为三公,或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西汉初,称丞相、太尉、御史大夫,沿用秦制。东汉改名为太尉、司徒、司空。唐宋沿用此称。明清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

9、,但已无实际职权,只用作大臣的最高荣衔。19太师,始于商代,西周为“三公”之首,原为高级武官,军队的最高统帅。春秋时晋楚沿用,战国后废,汉代时置,后又废除,位在太傅之上。()点拨历代相沿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20司徒,“三公”之一。春秋时掌管国家的土地和人民,制定贡赋。汉时,主管教化,后世沿用。隋唐“三公”参议国事,但仅为虚衔。()点拨宋代司徒为宰相等官的加官,明清时别称户部尚书为大司徒。21御史大夫,秦汉时仅次于丞相的中央最高长官,主要职务为监察、执法,兼掌重要文书图籍。晋以后,多不置。隋唐以后虽置,但与汉制不同。()点拨西汉“三公”之一,隋唐以后与汉

10、制不同,专掌监察、执法,为御史台的长官。明洪武中改御史台为都察院,御史大夫之职废除。22枢密使,唐代宗时以宦官掌机密,其后掌权的宦官以枢密使的名义干预朝政,至唐昭宗时开始改为士人任职。()点拨宋代,为分宰相之权,以枢密使掌兵权,称为执政,其地位仅次于宰相。23中书令,历代多为宦官担任,负责宣诏命。()点拨中书令,汉武帝始置,西汉后期改为中谒者令,魏晋为中书省的长官之一。南北朝时期,中书令多为有文学名望的人。至唐代,非有特殊资望者不授此官。宋制略同。元代中书令权位尤重,明代废。司马迁获刑后,曾任此职。24参知政事,又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

11、”。宋代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都曾任此职。()点拨宰相的别称。唐代以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实为宰相。以他官居宰相职位的,有“参议得失”“参知政事”等名目。宋代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另设参知政事,为副宰相。宋代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皆曾任此职。辽、金、元三代相承,明代废。元代行中书省也设参知政事,为行省的副长官,简称“参政”。25尚书,始置于战国,历代相沿,是执掌文书的官员,因尚书在皇帝左右办事,掌管文书奏章,地位很重要。()点拨魏晋以后,尚书事务益繁。隋代推行六部,唐代更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从隋唐开始,中央首要机关分为三省,尚书省即其中之一,职权更为重要。26侍郎

12、,本为宫廷的近侍,东汉以后,为尚书的属官,初任称郎中,满一年称尚书郎,三年称侍郎。()点拨自唐以后,中书、门下二省及尚书省所属各部均以侍郎为最高长官之副官,地位渐高。27给事中,为将军、列侯、九卿等的加官,给事殿中,备顾问应对,讨论政事。明代在各部负责抄发章疏,稽查违误。()点拨秦代始设,西汉沿置,东汉废,魏复置。为将军、列侯、九卿,以及黄门郎、谒者等的加官,职责是给事殿中,备顾问应对,讨论政事,其性质如清代的“内廷行走”。晋代成为正式官职。28自东汉始,尚书省成为行政的总负责机构,因事务繁多,便分曹办事,后来曹变为部,至隋唐定为六部。()点拨隋唐时期六部指尚书省下属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

13、刑部、工部。各部的正、副首长分别为尚书和侍郎。部下设司,司的正副首长分别为郎中和员外郎。29吏部,属六部之一,掌管文职官吏的任免、考绩、升降、调动、封勋等事务。()点拨除吏部外,其余为户部,管理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礼部,掌典礼、科举、学校等;兵部,掌全国军政;刑部,掌刑法、狱讼等;工部,掌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六部制一直沿袭到清代。30我国战国时代中央就设有监察官,称为御史,一直沿袭至清代。主要职责是对百官进行纠察弹劾。()点拨战国时代中央设有监察官,西汉时建立了独立的监察机构御史府,后改称御史台。历代御史台的长官称御史大夫或御史中丞等。明代把御史台改为都察院,长官为左右都御史,清代

14、沿袭。31“补阙”原意为补救过失,在唐代属于门下省。主要职责是对皇帝进行规谏,大事可以廷议,小事则上封奏,并举荐人员。()点拨唐代门下省称为“左省”,中书省为“右省”,故补阙在门下省为“左补阙”,在中书省为“右补阙”,与“拾遗”合称“遗补”。32翰林院是中国古代以文学供奉宫廷的官署,随时准备给皇帝讲经论典或作辞赋,或草拟诏令,或应和文章。()点拨封建皇帝有文学侍从,汉代的文章经术之士待诏金马门,没有官号。唐代设翰林院,唐玄宗另建学士院,入院的称翰林学士;宋代改称翰林学士院;元代成立翰林兼国史院;明清称翰林院。33我国历代都有史官。掌文史星历,兼管国家图书。虽然名称各异,但职能大体相似。()点拨

15、周代称太史;秦汉称太史、太仆、太祝;魏晋南北朝称著作郎。唐代设史馆,以他官兼任史馆修撰,由宰相兼修国史,另设修馔、直馆等官。元代把史馆并入翰林院。明代并其职于翰林院。(四)地方官职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34秦统一后,郡县制正式形成。郡的长官称郡守,由朝廷任命。郡县制成为后来各个朝代地方行政单位的基础。()点拨郡下设县,县内以十里为一亭,十亭为一乡。35汉承秦制,郡的官制跟秦基本相同,只是把郡守改称为“太守”。汉代和郡平行的还有“国”,也称“诸侯王国”,设官仿中央。()点拨吴楚七国之乱后,为了削弱“诸侯王国”的势力,便把“国”的职官加以裁削。36唐代县以上的行政单位称州或郡,称州时长官是刺史,称郡时长官是太守。另外,首都或陪都所在地的州或一些大州叫府,长官叫尹或少尹。()点拨隋废郡存州,州的长官除国都长安所在地的雍州称“牧”,其余均称刺史。唐代沿置,又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一些改动。37唐初中央派官员出巡各州,监察地方行政,称为黜陟使,有权罢免或提升地方官吏。职权和汉代的州刺史相似。()点拨黜陟使,唐朝官名,“黜”是贬斥、废除的意思;“陟”指晋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