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浙江省高考高三语文冲刺复习特色专项训练20:语基文言文诗歌名句练习

上传人:gege****666 文档编号:145426982 上传时间:2020-09-2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届浙江省高考高三语文冲刺复习特色专项训练20:语基文言文诗歌名句练习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20届浙江省高考高三语文冲刺复习特色专项训练20:语基文言文诗歌名句练习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20届浙江省高考高三语文冲刺复习特色专项训练20:语基文言文诗歌名句练习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20届浙江省高考高三语文冲刺复习特色专项训练20:语基文言文诗歌名句练习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20届浙江省高考高三语文冲刺复习特色专项训练20:语基文言文诗歌名句练习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届浙江省高考高三语文冲刺复习特色专项训练20:语基文言文诗歌名句练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届浙江省高考高三语文冲刺复习特色专项训练20:语基文言文诗歌名句练习(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语言基础(11分)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近处万瓦粼粼,金壁辉映,远处紫山拥抱,绿水萦(yn)回,青岛是个美丽的仙岛,也是我国黄海上的一座雄关。B一阵清风吹进室内,给人带来幽思和暇想,将湿热暑气涤(to)荡一净,使我像从火的炼狱中一下跳了出来。C开展新农村建设,应规划先行、完善机制,突出重点、统畴协调,通过不懈(xi)努力,全面改善居住条件。D“食不果腹,衣不蔽(b)体”早已成为历史,今天,人们对饮食的要求,已提高到一个崭新的阶段。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题。甲刘禹锡在学阮公体诗中曾言:“昔贤多使气,忧国不谋身。”可谓一语道破了古代有才华的读书人或

2、知识分子,即贾谊们的痼疾。乙他们往往多愁善感,情绪多变。遇到顺境,就激情满怀,意气风发,“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而遇到逆境,就心怀愤懑,一筹莫展且自感怀才不遇,“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有的甚至意气用事,自暴自弃,于事无补,于己有害。今天我们虽生正逢时,然而人生绝非鲜花坦途,也有阴晴圆缺,崎岖坎坷。但即便如此,也应以积极的心态做事,以灵活的方法处事,哪怕是身处逆境,也要以“出世”情怀,自用其才,尤其是缺少历练的高学历年轻人,更应记取。丙因为古人早就告诉我们:“夫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2文段中的加点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意气风发B意气用事

3、C即便 D出世3文段中画横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2分)()A甲B乙C丙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为了实现公平,国家要建立起社保待遇的正常调整,改革企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不断提高企事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B这本书改变了曾鲲的命运,深受刺激的他觉得铁路关乎未来中国经济的兴衰,于是舍弃了军事学习,改学铁路管理专业。C房价上涨的主要原因还是市场供求关系紧张造成的,前两年土地供应不足,导致现在市场上住宅供应量有限。D对一线教师来说,改革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不管是分数降低,还是等级制评价、一年多考,这都需要老师重新思考教学方法,以适应新题型、新要求。二、文言文阅读(20

4、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义仓曾巩世之言治法者,莫不以三代唐虞为之本而两汉隋唐为之末。然三代唐虞之法未必行于今而皆得其便,两汉隋唐之法未必行于今而皆失其利也。故善言治者,不在乎援古高论,在乎当而已矣;善言法者,不在乎超世迈俗,在乎宜而已矣。夫义仓者不兴于唐虞之世也,不建于三代之君也,盖始于隋而盛于唐者也。其道以振乏为本,以恤民为先,以博施为法,以乐输为率,以众赖为便。各于其社树之以仓,各令其民入之以谷。设其官守,严其戒令。丰岁则劝课而输之,凶年则发彻而散之。不烦于刑而民乐从,不费于国而民无困。于上有救贫恤饥之政,于下无转沟殒壑之苦。其在隋则长孙倡而始之,其在唐则戴胄举而行之。文帝从长孙

5、之计,于是民俗以安,国费以省,邦储以厚,而卒能成大业之治焉。及太宗从戴胄之言,而卒能成贞观之风焉。降及天皇,其法始敝,为征取之科。自是之后,名存而实废矣。由此观之,前世所以恤民而后世所以暴民,明主所以为治而昏主所以为乱者,其义仓之谓乎?国家革五代之苛,建一王之治,于兹有年矣。租赋之调不为不中也,配敛之科不为不节也,赈恤之政不为不行也,敝滥之源不为不究也。然此岁以来,急于边费,以征以取,浸暴于常。而又有聚敛之臣贪残之吏剥下以奉上刻私而徇公往往窃前世恤民之法而为当今敛民之调者累累皆是则义仓者亦其一端也。夫昔之所谓义仓者,以义为本而行乎赈恤者也;今之所谓义仓者,以义为名而务于诛求者也。昔之义仓,务所

6、以安之;今之义仓,务所以掊之。昔之义仓,则立仓于社,聚谷于众,年丰则取之,民饥则与之,不令而民从,不督而民劝,故曰以义为本而行乎赈恤也;今之义仓,则有仓之号而无仓之制,有义仓之名而无义仓之实。诚能复隋唐之法而建其仓,探隋唐之本而行其义,则恤灾弭患、安民泰俗无大于此者。苟不如是而徒立其号,以为征取之术,则不若勿行之愈也。5下列对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于兹有年矣兹:现在B租赋之调不为不中也 中:中意C则恤灾弭患 弭:消除D以为征取之术 术:手段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B.C.D.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7、)A作者论述了建立义仓的意义和目的,以及它在隋初、唐初曾经发挥过的巨大作用。议论有关义仓的问题,旨在抨击时弊。B建义仓本为农民丰年储存粮食,荒年用以救灾,是利国利民的善举。但到宋时,贪官利用义仓制度向百姓聚敛,“义仓”已名存实亡。C作者在文中无情地抨击了宋代官吏借“义仓”之名,行盘剥农民、谀上肥私之实,致使义仓不仅名存实亡,而且成了农民的一大祸害。D文章以明主、昏主如何对待义仓,义仓今昔的实质性变化,两两对照,一一剖析,脉络清晰,深刻有力。8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3分)而 又 有 聚 敛 之 臣 贪 残 之 吏 剥 下 以 奉 上 刻 私 而 徇 公 往 往 窃 前 世 恤 民 之 法

8、而 为 当 今 敛 民 之 调 者 累 累 皆 是 则 义 仓 者 亦 其 一 端 也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善言法者,不在乎超世迈俗,在乎宜而已矣。(4分)译文:(2)不烦于刑而民乐从,不费于国而民无困。(4分)译文:三、古代诗歌鉴赏(8分) 10.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江 城 子段成己阶前流水玉鸣渠。爱吾庐,惬幽居。屋上青山,山鸟喜相呼。少日功名空自许,今老矣,欲何如。闲来活计未全疏。月边渔,雨边锄。花底风来,吹乱读残书。谁唤九原摩诘起,凭画作、倦游图。【注】段成己:金末正大年间进士,曾任宜阳主簿。金亡,与兄避居龙门山。兄殁后,闭门读书近四十年。元世祖忽

9、必烈降诏征为平阳府儒学提举,坚拒不赴。九原:指墓地。摩诘:唐代诗人王维,字摩诘。游:宦游,外出做官。(1)上片写景围绕_字展开,用了以动衬静手法的句子是_。(2分)(2)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请作简要分析。(6分)答:四、名句默写(6分)1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1)执手相看泪眼,_。念去去、千里烟波,_。(柳永雨霖铃)(2)_,_。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庄子逍遥游(节选)(3)披绣闼,俯雕甍。_,_。(王勃滕王阁序并诗)(4)一肌一容,_,_,而望幸焉。有不见者,三十六年。(杜牧阿房宫赋)(5)_,_。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李煜虞美人

10、)1解析:选D。A.壁碧;B.暇遐,涤(d);C.畴筹。2解析:选D。出世:常指人的出生;佛教指脱离世间束缚,与“解脱”同义。依据前后语境,应该改为“入世”(指步入社会,投身于社会)。3解析:选B。后一引号前的句号应移到引号之后。4解析:选B。A项,成分残缺,“建立”缺少宾语“机制”。C项,句式杂糅,应改为“主要原因还是市场供求关系紧张”或“房价上涨是由市场供求关系紧张造成的”。D项,搭配不当,“改革”“提出”“挑战”搭配不当,应该把“提出了”改为“是”。5解析:选B。中:适合。6解析:选C。A.介词,把/连词,用来。B.表转折的连词/表顺承的连词。C.都是语气副词,大概。D.介词,比/介词,

11、对。7解析:选B。到唐高宗时义仓的制度就开始遭到破坏了,而非宋时。8而又有聚敛之臣/贪残之吏剥下以奉上/刻私而徇公/往往窃前世恤民之法/而为当今敛民之调者/累累皆是/则义仓者亦其一端也9解析:(1)句应注意“超世迈俗(他有一套远离当代、不同流俗的空谈)”“宜(合乎时宜)”“已”的翻译。(2)句注意“烦(靠)”的翻译,还要注意句中省略的成分。答案:(1)善于谈论法规的人,不在于他有一套远离当代、不同流俗的空谈,而在于合乎时宜罢了。(2)(这样,)不必靠刑法而民众乐意听从,不耗费国家资财而民众不为饥荒所困。参考译文世上那些谈论治国之道和法规的人,没有一个不是主张把夏、商、周三代以至更远的尧、舜当作

12、取法的根本,而把两汉、隋唐看得无足轻重。然而三代、尧、舜的办法不一定在今天都适合,两汉、隋唐的措施,在今天也不一定都无成效。所以善于谈论治国之道的人,不在于他能搬出远古如何而发高论,而在于他的意见得当就行了;善于谈论法规的人,不在于他有一套远离当代、不同流俗的空谈,而在于合乎时宜罢了。就以义仓而论,它不出现在尧、舜时代,不创建于夏、商、周君王之手,而创始于隋,盛行于唐朝。义仓的原则是把赈济贫困作为根本,以救助民众为首要任务,以广泛的援助为方法,以乐意交粮为准绳,以群众依赖为便利。各自在他们的家乡建立起仓库,各让所属的群众交纳自家的余粮。并设置管理义仓的官员,严格规范义仓的条令。丰收年便鼓励大家

13、交纳粮食,灾荒年便取出发放给大家。(这样,)不必靠刑法而民众乐意听从,不耗费国家资财而民众不为饥荒所困。对朝廷来说,有救济贫穷、抚恤饥荒的德政,对百姓来说,没有流离失所、饿死荒野的痛苦。在隋代则因长孙平的倡议而开始兴办义仓,在唐代则由戴胄将它推行开来。隋文帝采纳长孙平的建议,于是百姓生活赖以安定,国家开支得以减省,地方储备得以充足,而终于能够形成大业年间国富民强的政治局面。到唐太宗听从戴胄恢复义仓的建议,而终于形成贞观年间的太平盛况。后来到唐高宗时,义仓的制度开始遭到破坏,成了向百姓强行征收的项目。从这以后,义仓名存实亡了。由此看来,前代用作赈救百姓的措施,而后代变成掠夺百姓的手段,英明之主用以实现国家的治理安定,而昏庸之君却用它来扰乱天下,大概就是说的义仓这类事吧!本朝革除了五代的苛暴法令,建立起一统天下的政治局面,到现在已有许多年了。向百姓征调的租赋不能说不适中,征敛的名目不能说没有减少,救济贫困的政策不能说没有实行,造成各种弊病的根源不能说没有查究。然而连年以来,急于筹措守边的军费,向百姓又征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