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1第1课《沁园春·长沙》课件

上传人:gege****666 文档编号:145423638 上传时间:2020-09-20 格式:PPT 页数:26 大小:2.9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1第1课《沁园春·长沙》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必修1第1课《沁园春·长沙》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必修1第1课《沁园春·长沙》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必修1第1课《沁园春·长沙》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必修1第1课《沁园春·长沙》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必修1第1课《沁园春·长沙》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1第1课《沁园春·长沙》课件(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单元,沁园春 长沙,毛泽东,(一)知识教育目标 1. 引导学生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了解主席同志的风采。 2. 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诗歌的情感。 (二)能力训练目标 1仔细探讨品味诗歌语言,把握其精练、准确的特点。 2反复朗读课文,直至熟练背诵。 (三)德育渗透目标 1激发学生鉴赏诗词作品的浓厚兴趣,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2理解、体会诗人崇高的情怀及豪情壮志,激发自我奋发向上的热情。,这首词写于1925年,1925年是北伐战争开始的前一年,农民运动在全国十几个省开展起来。毛泽东同志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在韶山等地先后建立了二十多个农民协会,创建了湖南农民第一个党支部

2、韶山支部。1925年10月,毛泽东同志从韶山前往广州创办全国农民运动,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绚丽的秋景,回忆往昔的岁月,写下了这首词。,配乐歌唱的诗词 词兴起于唐,盛行于宋,配乐歌唱,句式不齐,也称长短句。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又叫词调。一种词牌有一定的格律,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均有各自不同的规格。作者按照这种规格去填作,叫做“填词”。 词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0字以上)。,沁园春(qn) 百舸(g)

3、 峥嵘(zhng rng) 挥斥方遒(qi) 怅寥廓(chng lio ku) 浪遏飞舟( ),(1)正音,风华正茂:风采才华正盛。 峥嵘岁月:不平凡的日子。 南朝宋鲍照舞鹤赋:“岁峥嵘而愁暮。”宋陆游十二月二十九日夜半雨雪作披衣起听诗:“岁月惊峥嵘。”皆为感叹流年之辞,毛泽东同志转用以指不平常的斗争岁月。峥嵘,本形容山势高峻,引申则有特殊义。 意气风发:精神振奋,气概昂扬。,(2)成语,中流:此指湘江江心。江河中央往往水深流急。 击水:毛泽东1958年12月21日在文物出版社同年9月版大字本毛主席诗词十九首的书眉上批注道:“击水:游泳。那时初学,盛夏水涨,几死者数。一群人终于坚持,直到隆冬,

4、犹在江中。当时有一篇诗,都忘记了,只记得两句:自信人生二百年(是言勤奋,珍惜时光,夜晚也当白昼使用,这样就会拥有两次人生的时间),会当水击三千里(典故出自庄子,是说定能施展鲲鹏之志)。(庄子逍遥游:“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3)释词,1.独立寒江图 2.湘江秋景图 3.峥嵘岁月图 4.中流击水图,全词一共描绘了几幅图?,1.独立寒江图,起句“独立”二字破空而来,以“寒秋”、“橘子洲”点明时间、地点、独立的形象,北去的江流,又有“寒秋”着色,便有了无限的涵咏之味和沉郁豪迈之气。这一句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环境等因素。所以可以概括为独立寒秋图。,“独立”能否改为“站立”“直立”等?,

5、“独立”不仅表明是一个人,而且显示了诗人砥柱中流的气概。联系当时的背景,军阀赵恒惕正在通缉毛泽东。诗人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秘密到达长沙,独自来到橘子洲头。可见一个“独”字再现了当时的特定环境,但诗人身处险境仍然“独立寒秋”,坦荡从容。,2.湘江秋景图,总领七句。诗人从山上、江中、天空、水底等四个方面分别进行描绘。首先,看到的是山色:“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其次,看到的是江景:“漫江碧透,百舸争流。”再次,抬头,看到天空:“鹰击长空”;俯首,看到水底: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句,则是对以上山、树、水、船、鹰、鱼等事物精神风貌的概括。这七句描绘出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秋色图。这幅图画,有近景,也

6、有远景;有静景,也有动景。它巧妙地做到远近结合,动静相宜。,(1)上阕中的“看”字总领几句?诗人从哪几个方面描绘出一幅色彩斑斓的秋色图?,(3)“击”字,准确地形容了雄鹰在空中矫健勇猛、迅速有力地飞翔的姿态。“翔”字,活画出鱼在水中自由自在、轻快活泼地游动的神态。,(2)在这几句中,那些字用得好?为什么好?,(1)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2)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3)鹰击长空,鱼翔浅底。,(2)“漫”字,画出湘江水势之盛,似有满溢之感。“争”字,画出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1)“遍”字,写出红的范围之广。“染”字,树经霜后变红的程度和红遍现象。一个“染”字就把一带枫林彷佛人工染成的一样的壮美

7、景色描绘出来。化静为动,增强词的生动性。,历代的诗人、作家、一接触“秋”字,总是要发一通悲秋的感叹;在他们笔下,“悲”和“秋”永远难于分开。而前人以“秋”为题材的诗章词作,则更借凄清、萧杀、衰落的秋色状景托怨情、兴别恨,毛泽东的这首词却脱尽古人悲秋的窠臼,一扫衰颓萧瑟之气,以壮阔绚丽的诗境、昂扬振奋的豪情,唤起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慨和高尚情操。体现革命者的宽阔胸襟和博大情怀。,(3)这秋景与中国传统诗词中的秋景在感情色 彩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4)赏析: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词人面对着生机勃勃的大自然和广阔的宇宙,面对着在大自然和宇宙中竞自由的万物,他想到了被压迫

8、、被剥削的人民,想到了祖国的命运和革命的未来,于是感到了“怅”。这里的“怅”不是失意,是怅惘。于是他就开始了“问”。,由大自然的万物引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主沉浮”在这里是主宰国家命运、掌握民族前途之意,实质是词人进入深沉的历史思索,提出革命领导权的问题。抒写出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豪情壮志。,3.峥嵘岁月图,峥嵘岁月 19111925年,毛泽东在长沙从事的主要革命活动有: 组织了湖南学生联合会、新民学会 开办了平民夜校、文化书社 参加反对袁世凯称帝,领导了驱逐张敬尧、谭延闿、赵恒惕等军阀的活动 创办湘江评论,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1)“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岁月稠

9、”在全文结构中起什么作用?,一般分上下两片的词,其下片首句又称过片,在词中其承接过渡的作用。词的上下片下发也有分工,常常上片写景,下篇抒情,因此填词时非常注重过片。本词上片写独立寒秋,故地重游而看到的景色,自然而然的想到以前同学携手来游的情景,于是过渡到对往昔生活及“同学少年”中,在此过渡非常的自然,衔接也是非常的巧妙的。,携来百侣曾游,峥嵘岁月稠战斗岁月 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年龄气质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精神状态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战斗行动,(2)如何表现“同学少年”这个意象的?也就是毛泽东一群人的形象如何?,词人借对“同学少年”的回忆,流露出对往事的无限怀念,表现了他和革命战友

10、们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派、改造旧世界的革命战斗豪情。,4.中流击水图,“中流击水”这一情景蕴含着词人怎样的感情?在全词中有什么作用?,暗含着能在革命洪流汹涌之时起到中流砥柱作用的人应该是上面提到的“同学少年”,诗人巧妙地借用“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这样的图景,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形象的表达了诗人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壮志豪情。,探究艺术手法,1以壮景抒豪情。,2对比手法的运用。,3极富表现力的语言。,这首词的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特点是如何体现出来的?,上阕:绘美景(景中寄情),下阕:抒豪情(情中有景),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火热的革命情怀,乐观、昂扬向上的情绪,对自由的向往与追求。,峥嵘岁月图,主宰国家命运,改造旧世界的革命豪情和凌云壮志,中流击水图,从本首诗中了解几个鉴赏诗歌的角度和方法:,1、意象画面意境情感,2、景和情的关系景中含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3、炼字用生动形象的词语表达丰富的内涵,(动词 形容词),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