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虚词推断八法》 课件 (共20张)

上传人:gege****666 文档编号:145423513 上传时间:2020-09-20 格式:PPT 页数:20 大小:1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言文虚词推断八法》 课件 (共20张)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文言文虚词推断八法》 课件 (共20张)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文言文虚词推断八法》 课件 (共20张)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文言文虚词推断八法》 课件 (共20张)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文言文虚词推断八法》 课件 (共20张)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言文虚词推断八法》 课件 (共20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文虚词推断八法》 课件 (共20张)(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轮文言文专题复习,虚词推断八法,文言虚词推断方法,语法分析法 句式分析法 对句互推法 语境分析法,词语标志法 语气揣摩法 “删换” 法 联想比较法,文言文段与段、句与句衔接过渡,起承转合,常由一些虚词充当的标志性词语。这些词语多用来发议论、转话题、抒感叹、表关联等。根据标志性词语,可推断其用法。,一、词语标志法,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王羲之兰亭集序) “夫”用在段首引发议论,是发语词,可不译。这种用法的虚词还有“若夫”“故夫”“且夫”“盖”等。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苏洵六国论) “至于”用在句首承接上文,表示另外再说一层意思,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这种用法的虚词还有“至”“至若”“至如”

2、等。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范仲淹岳阳楼记) “嗟夫”用在段首抒发感叹,可译为“唉”。这种用法的虚词还有“噫”“呜呼”等。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韩愈师说) “是故”表事情的关联,可译为“因此”。这种用法的虚词还有“是以”“虽然”“然则”“盖”等。, 其李将军之谓也(2002年全国卷) 其真不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韩愈马说) 吾其还也(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欧阳修伶官传序),二、语气揣摩法,有些虚词用法可根据语句所表达的语气来推断。,“其”表推测语气,可译为“大概”。,“其”表反诘语气,可译为“难道”。,“其”表商量语气,可译为“还是”。,表命令语气,可译为“一定”。,三、

3、“删”“换”法,有些文章虚词的用法,可以通过删除或替换的方法来推断。删除或替换虚词后句意表达不受影响的一般是连词。,(98全国卷)比较下列各句中“以”字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俅以幸臣躐跻显位 得全首领以没 扈从以行 至以刃裂颈断舌而死 A、相同,相同 B、相同,不同 C、不同,相同 D、不同,不同,解答此题,先要确定“以”的词性,然后作具体分析。可采用“删除法”,删除“以”字,例句意表达受到影响,例句意表达则不受影响,由此可推断例“以”是介词,例“以”是连词。再作具体分析,例“以”表凭借某种身份,例“以”表动作行为所用得工具,两者的意义不相同。例“以”都是用在状语和中心语之间,表示修饰和被

4、修饰的关系,两者的意义完全相同。由此得知正确答案是C。 此题还可以通过“替换法”解答。把四句中的“以”用“而”来替换,例句意表达受到影响,例两句意表达不受影响,据此可推断例“以”是介词,例“以”是连词。,四、联想比较法,联想比较法,就是熟记一些文言虚词的典型例句,将句子、意义和用法一同记住,在做题过程中,将给定的句子与典型例句进行比较,推断出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根据以下例句,推断句中“之”的用法: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定后标志)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宾前标志) 子孙视之不甚惜。 (代词), 蚓无爪牙之利。 夫晋,何厌之有。 侵之愈急。,五、语法分析法(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功

5、能推断词义),根据语法知识判别虚词意义,首先将句子主干抽出,划分句子成分,而后看虚词的功能。一般来说,代词充当句子的主语、宾语和定语;副词充当句子的状语;介词往往与名词、代词组合构成介宾短语充当句子的状语、补语;连词在句子中只起连接作用,不作句子的成分,表动态或语气。,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吾妻”是主语:“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作谓语:“我”是宾语;由此可确定“之”介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卑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鄙贱之人”中,“人”是中心词,“鄙贱”是定语,所以“之”应是助词,相当于“的”。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久”是时间副词,

6、充当句首状语,因此紧随其后的“之”可有可无,只不过起了调整音节的作用。是音节助词,无义不译。 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 “许”是动词,作“答应”解,而“以”后的“负”也是动词,作使动用法解“使担负”,可以推知“以”作 “而”解,这样我们可断定“之”是“许”的宾语。作代词解,指代齐国提出的条件。,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晋”是主语,“有”是谓语动词,可得出本句是宾语前置句,所以“之”起提宾作用。 先妣抚之甚厚(归有光项脊轩志) “抚之”是动宾短语,“之”是动词“抚”的宾语,代词,代“妪”,可译为“她”。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庄子秋水) “仲尼之闻”是偏正短语,“之

7、”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是结构助词,可译“的”。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韩愈师说) “师道之不传”是主谓短语,作“久矣”的主语,“之”用在主谓语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是结构助词,可不译。 辍耕之垄上(司马迁陈涉世家) “之垄上”是动补短语,“之”是动词,“去”“往”的意思,“垄上”是补充说明“之”的处所。因此“之”是一个实词,而不是虚词。,有些文言虚词用法,可借助句式推断 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倒装句】 宾语前置、定语后置、 状语后置、主谓倒装。,六、句式分析法,多于南亩之农夫(杜牧阿房宫赋) 此句是介宾短语后置句,“于南亩之农夫”介宾短语,“于”是介词“比”的意思。 石之铿然有

8、声者(苏轼石钟山记) 此句是定语后置句,“”“石”是中心语,“铿然有声者”是定语,“之”是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何以战(左传曹刿论战) 此句是宾语前置句,“何以”即“以何”,“以”是介词“凭借”的意思。 竖子不足与谋(司马迁鸿门宴) 此句是省略句式,“与”后面省略了宾语“之”,“与(之)”是介宾短语,“与”是介词“和、跟”的意思。,七、对句互推法,古人行文常讲究对称,在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句等对举语言现象很多,处于对应位置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的特点 。 由此可从句中熟悉的虚词的用法,推断对应位置的疑难虚词的用法。, 舟遥遥以轻颺,风飘飘而吹衣。(陶潜归去来兮辞)

9、 “以”“而”处于对应位置,“而”是表修饰的连词。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贾谊过秦论) “因”和“乘”处于对应位置,“乘”是介词“趁着”的意思,由此可推断“因”也是乘着的意思。此句的“利”“便”也是对文,都是指有利的形势。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东山 “矣”和“思”处于对应位置,由“矣”是语气助词可推断“思”也是语气助词。 噫吁嚱,危乎高哉!(李白蜀道难) “乎”和“哉”处于对应位置,由“哉”是表感叹的语气助词, 可推断“乎”与“哉”同义。,八、语境分析法 (根据上下文意思推断词义),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上下文语境是相对稳定的,可结合上下文来判定虚词含义。

10、,【焉】 针针丛棘,青麻头伏焉(蒲松龄促织) 语境是一只“青麻头”(蟋蟀)藏匿在“针针丛棘”之中。由此可推断“焉”是兼词“于此”。“伏焉”即“伏在那里”。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 语境是交代写文章得目的是等待那些考察民情得人能够看到这篇文章。由此推断“焉”是代词,代文章。“得焉”即“能够看到它”。 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焉”用在疑问句中,表示责备得语气,由此可推断“焉”是疑问代词,可译为“何、哪里”。 圣心备焉(荀子劝学) “焉”用在陈述的语境里,是语气助词,不翻译。,解答虚词题的思路:,检索该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辨认课内语句的出处和意义、用法,放回原文,结合较宽的语境加以代入、确认,【温馨提示】: 熟记常见虚词意义和用法是解题的前提, 了解课文出处并理解正确是成功的关键。,文言虚词推断方法,语法分析法 句式分析法 对句互推法 语境分析法,词语标志法 语气揣摩法 “删换” 法 联想比较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