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立今老师:失意人生的不同选择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第16课主题的互补整合

上传人:gege****666 文档编号:145414109 上传时间:2020-09-20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1.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陈立今老师:失意人生的不同选择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第16课主题的互补整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陈立今老师:失意人生的不同选择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第16课主题的互补整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陈立今老师:失意人生的不同选择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第16课主题的互补整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陈立今老师:失意人生的不同选择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第16课主题的互补整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陈立今老师:失意人生的不同选择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第16课主题的互补整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陈立今老师:失意人生的不同选择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第16课主题的互补整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失意人生的不同选择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第16课主题的互补整合北师大二附中 陈立今新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第七单元第16课将苏轼的赤壁赋与姚鼐的登泰山记合编在一起,这种编排组合在教材中还是首次。前赤壁赋特点是“以文为赋”,登泰山记是“桐城散文”,初看似乎相似点很少,但仔细研读,这两篇文章其实可在主题的互补整合上做文章。两篇文章均写于作者的失意之时。苏轼的失意,师生多很熟悉,写前赤壁赋时,他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并且皇家还特地给了他一个照顾“不得签书公事”。团练副使在大宋本就是安置罪官的闲散小职,再不得“签书公事”,就什么“货卖帝王家”的机会也没有了。新教参还没有编出,旧教

2、参对登泰山记多只做古人游记处理,对姚鼐的境遇介绍甚少。故大家对姚鼐写登泰山记时的境遇多不了解。查阅史料,此时姚鼐刚刚辞去了四库全书纂修官的职务。其自述的理由是 “以病归”“养双亲”。但从其后来的举动来看,这两个理由都是托词无疑。因为你见过辞职后大冬天奔行千里登泰山养病的吗?你见过无官一身轻后,大过年的不回家,关键是登完泰山也不回家的“养双亲”的孝子吗?从散见的资料分析,姚鼐的辞官主因是与四库全书的总撰纪晓岚等当时文坛大家的龃龉。姚鼐虽然也是四库全书的编写者,但限于他的年龄、资历、品秩和学术主张,总裁、副总裁、总撰、副总撰、总阅、总校等工作均与他无缘,他只是参与而已,且这个参与也是皇家“破格”赏

3、赐的。自己的观点、主张根本不被重视,并经常受到上司打压。如果打压他的是舒亶、李定之辈屑小也就罢了,自己还可以在精神上战胜他们,“儿子打老子”。但打压他的却是富有“生前身后名”的纪晓岚等学界名耆。其从孙姚莹在从祖惜抱先生行状中有两句话可为姚鼐当时处境的写照:“世之孤生(孤陋寡闻之人),徒抱俗儒讲说,举汉、唐以来传注,屏弃不观,斯固可厌;陋而矫之者,乃专以考订、训诂、制度为实学,于身心性命之说,则斥为空疏无据;其文章之士,又喜逞才气,放蔑礼法,以讲学为迂拙:是皆不免于伪蔽。” “纂修(四库全书)者竞尚新奇,厌薄宋元以来儒者,以为空疏,掊击讪笑之,不遗余力。先生往复辨论,诸公虽无以难,而莫能助也。将

4、归,大兴翁覃溪(翁方纲)学士为叙送之,亦知先生不再出矣,临行乞言,先生曰:诸君皆欲读人未见之书,某则愿读人所常见书耳。” 由此,可见姚鼐与当时文坛风气不合,与四库全书的负责人不契。如果说这还只是后人追述,并未点明纪晓岚其人,那么姚鼐在与胡雒君书中则有直接的态度表述:“去秋始得四库全书一部,阅之,其持论大不公平。鼐在京时,尚未见纪晓岚猖獗若此之甚,今观此,则略无忌惮矣。岂不为世道忧邪?鼐老矣,望海内诸贤,尚能捄(救)其敝也。”(惜抱轩尺牍44页,安徽大学出版社)这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大致是“去年秋天才得到一部四库全书,阅读后,认为其所持之论太不公平,我在京师时,还没见到纪晓岚猖狂(删削、论走极端)

5、到如此地步。今天看来,他对前人成果,简直没有一点忌惮了。让我怎么能不为世道忧虑啊?我老了,期望国内的贤人,能挽救(纪晓岚之流造成的)这个弊端。” 相对纪晓岚,姚鼐是晚辈、后学、下属,在野,直呼纪晓岚(纪昀之字)绝非所宜,如果没有深的芥蒂,断不会如此。继而又因其文章而忧世道,可见两人的学术观点相左之甚。同样面对不公平命运,苏轼与姚鼐的选择却又有很大区别。先看泛舟赤壁的苏轼:他先把自己的皮囊假托成一个悲情的”客“,这个“客”一悲英雄永逝(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二悲个体渺小(寄浮游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三悲人生短暂(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四悲壮志难酬(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悲

6、从中来,不可断绝。这源于他儒家的事功思想。随后,苏轼心中的道家思想又以“主”的身份来宽慰儒家的悲怆,这个“主”分别以水月为喻,讨论了如何从变与不变两方面辨证地看待自然与自身。逝者如斯,江水奔流到海不复还,人不能连接两次踏入同一条河中,这是变;江水滔滔不绝,亘古如斯,这是不变。“月有阴晴圆缺”是变,“江月年年只相似”是不变。如果从事物变化的角度看,天地的存在不过是转瞬之间;如果从不变的角度看,则事物和人类都是无穷尽的。不要慨叹人生苦短,生不逢时,物我同一,生死同一,人生的意义可以永恒。于是乎苏轼的精神主体与世间躯体就“相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了。苏轼的解脱方法实是佛道圆融,从一定角度看也

7、是一种自我麻痹对于封建君权下的士人来说,这种圆融是最好的解决办法,因为另起炉太劳累,在这种圆融中可以明哲保身,熬到下一次被皇家启用。再看登泰山的姚鼐:“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他不怕路途艰辛;“古时登山,循东谷入”,但他“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他不怕走“异路”;正因为如此,他看到了“苍山负雪,明烛天南”的夕阳壮丽,看到了“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的朝日磅礴。登泰山的历程其实就是姚鼐面对不公正人生的选择历程的写照,他不走常人之路,不怕另起炉灶,敢于舍弃已有的“坛坛罐罐”。用个形象的比喻:如果说苏轼和姚鼐面对的现实都是一个大黑球,苏轼

8、能从这黑中看到一丝自慰的光明,并把它扩大,知黑守白,黑白交融,形成一个太极球;这个太极球向前滚动,可以走很远很远,但人终究只能在这个球中生存,变化。空间有限,改变亦有限。而姚鼐虽受的打压相对温和,但他的解脱之法却异常决绝,他没有滚太极,而是把这个大黑球捅破,他选择的是对旧有选择的放弃,另寻了一片天地。这从苏轼泛舟赤壁和姚鼐的登泰山后各自的履历可以看出。黄州后的苏轼:元丰七年(1084年),苏轼调任汝州团练副使。未至汝州而幼子卒。申请暂居常州获准。元丰八年(1085年),司马光复相,苏轼升任朝奉郎知登州。四个月后,还朝任礼部郎中。升中书舍人,再升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元祐四年(1089年

9、),苏轼任龙图阁学士、知杭州。整治西湖,修苏堤。元祐六年(1091年),调知颍州。整治颍州水利,修筑堤坝。元祐七年(1092年),调知扬州。元祐八年(1093年),调知定州。绍圣元年(1094年),苏轼被贬为远宁军节度副使,惠州(今广东惠阳)安置。绍圣四年(1097年),再贬琼州别驾,儋州安置。兴办教育。元符三年(1100年),赦复为朝奉郎。建中靖国元年(1101),北归途中病逝常州。登泰山后的姚鼐:乾隆四十一年至乾隆四十三年(1776-1778),主持扬州梅花书院。乾隆四十五年至乾隆五十二年(1780-1787年),主持安庆敬敷书院。乾隆五十三年至乾隆五十四年(1788-1789),主持徽州

10、紫阳书院。乾隆五十五年至嘉庆五年(1790-1800),主持江宁钟山书院。嘉庆六年至嘉庆十年(18011805)时,主持安庆敬敷书院。嘉庆十年至嘉庆二十年(1805-1815),主持江宁钟山书院。嘉庆二十年(1815),卒于江宁钟山书院。苏轼的一生就是在重复贬官复官干活儿再贬官再复官再干活儿的圆圈。其思想也遵循着得意失意再得意再失意的圆圈轨迹。球体往前走,不管这个球滚得多高多远,球里面的东西是一样的。姚鼐,捅破了这个黑球,去做自己所爱做的事,不受制于人,不要皇家那只诱惑人的“胡萝卜”。虽然朝代不同、面对的斗争对手不同,对两人的选择不好做截然的判断。但姚鼐似乎过得更滋润、也更有成就,南归后的姚鼐

11、主要于江苏和安徽一带教学著书,学生满天下,后世闻名的有二十余人。著有九经说19卷、三传补注3卷、老子章义1卷、庄子章义10卷、惜抱轩文集16卷、文后集12卷、诗集10卷、法帖题跋1卷、笔记10卷、书录4卷、尺牍10卷、古文辞类纂75卷、五七言今体诗钞18卷。研究领域广阔,涉及文学、哲学、史学、诗学、文章学、书法史等多方面。苏轼虽也文章等身,但以诗词散文和艺术论述为主,虽内容真挚,灼见层出,但学术领域似乎终不及姚鼐宽广。综上,在引导学生品读古人寓于山水的情怀的同时,能感悟先辈处理不公正命运的不同思路,并进行评点,也不失为一种教学思路该单元教学任务的第一条即是“感知文学作品,涵咏品味,领悟作品的内涵,把握作者情感态度,获得审美体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