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发展史--

上传人:左****笑 文档编号:145402589 上传时间:2020-09-2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3.8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发展史--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发展史--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发展史--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发展史--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发展史--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发展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发展史--(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应急管理发展史一、发展简述 2003年下半年,总结抗击“非典”,提出“一案三制” 2004年9月,十四届六中全会提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对提高处置突发事件能力提出明确要求) 2005年,国务院组织起草国家总体应急预案和专项预案。 2006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 2007年,全国人大通过突发事件应对法二、 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2004-预案建设 第二阶段:2005-体制建设 第三阶段:2006-机制建设 第四阶段:2007-法制建设三、发展详述:在2003年以前,关于应急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灾害管理研究方面。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始于2003年总结抗击非典的经验和教训:2

2、003年春,我国遭遇了一场由非典疫情引发的从公共卫生到社会、经济、生活全方位的突发公共事件。党和国家及时总结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不全面、不协调、不可持续性和应急管理体系缺失等问题,提出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建设的重大命题2003年7月28日,在抗击非典取得胜利的表彰大会上,党中央国务院第一次明确提出,政府管理除了常态以外,我们要高度重视非常态管理。“提出一案三制,争取用3年左右的时间,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政府第一次把非常态管理提上议事日程,国家提出加快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建设的重大课题,这是我国应急体系建设的第一个里程碑。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

3、中全会通过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强调 “要建立健全各种预警和应急机制,提高政府应对突发事件和风险的能力。理论和实践的需要,使得2003年成为中国全面加强应急管理研究的起步之年。”2004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将省(区、市)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框架指南印发各省,要求各省人民政府编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作出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政府执行力的层面进一步提出“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形成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机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2005年1月,温家宝总理

4、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25件专项预案、80件部门预案,共计106件。2005年7月,国务院召开第一次全国应急管理工作会议,颁布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中国应急管理纳入了经常化、制度化、法制化的工作轨道。到2005年底,我国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预案体系框架基本构建而成,这是第二个里程碑。2006年1月8日,国务院授权新华社全文播发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以下简称总体预案)。总体预案是全国应急预案体系的总纲,明确了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分级分类和预案框架体系,规定了国务院应对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组织体系、工作机制等内容,是指导预防和处置各类突发公共

5、事件的规范性文件。总体预案的出台使得政府公共事件管理登上一个新台阶。2006年3月,国家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第一次提出“开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新局面”的要求。在这个总要求下,提出“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和应急救援、社会动员机制。提高处置突发性事件能力”。党和国家把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纳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规划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中明确了应急管理的定位、目标、任务和政策。该规划的发布和实施,是应急体系建设的第三个里程碑。2006年8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正式提出了我国按照“一案三制

6、”的总体要求建设应急管理体系。决定指出:“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有效应对各种风险。建立健全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有效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提高突发公共事件管理和抗风险能力。”至此,这三次党的全会基本完成了我国应急管理体系框架的蓝图设计工作。2006年9月,国务院召开第二次全国应急管理工作会议,进一步推动应急管理体系建设。2007年,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强基层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突发公共事件应对法,并与2007年11月1日正式实施的。2008年,对中国应急管理来说

7、是一个特殊的年份。在经历南方雪灾和汶川地震后党中央、国务院深入总结我国应急管理的成就和经验,查找存在问题提出进一步加强应急管理的方针政策。10月8日,党中央、国务院召开的全国抗震救灾总结表彰大会上提出,“要进一步加强应急管理能力建设”。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再一次站到了历史的新起点上。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要进一步加强应急管理能力建设,大力提高处置突发公共事件能力。要认真总结抗震救灾的成功经验,形成综合配套的应急管理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建立健全集中领导、统一指挥、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工作机制提高各级党委和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又站到了历史的新起点上。四、方针原则居安思危,预防为主”是应急管理的指导方针以人为本,减少危害;居安思危,预防为主;统一领导,分级负责;依法规范,加强管理;快速反应,协同应对;依靠科技,提高素质是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提出了六项工作原则“一案三制“为应急管理的工作内容一案”是指应急预案,就是根据发生和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事先研究制订的应对计划和方案。应急预案包括各级政府总体预案、专项预案和部门预案,以及基层单位的预案和大型活动的单项预案。“三制”是指应急工作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法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