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语文文学文化常识专题训练 (120题含答案)

上传人:gege****666 文档编号:145376092 上传时间:2020-09-20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96.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高考语文文学文化常识专题训练 (120题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20高考语文文学文化常识专题训练 (120题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20高考语文文学文化常识专题训练 (120题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2020高考语文文学文化常识专题训练 (120题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2020高考语文文学文化常识专题训练 (120题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高考语文文学文化常识专题训练 (120题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高考语文文学文化常识专题训练 (120题含答案)(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学文化常识专题训练1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童子”,此处指童子科考试。童子科是古代选拔神童的制度,汉代已有,开始以荐举为主,后来增加了考试,能够通过考试的神童称为童生。B“疏”,是古代臣下向帝王进畜的奏章的一种,用以向帝王陈述意见或进行说明,也可以用来陈情,与对经书作注解的注疏不同。C“大中祥符”是宋代的一个年号。在我国历史上,一个帝王在位期间不一定只用一个年号,一个年号也不一定只有一个帝王使用。D春秋左传是对春秋进行阐释的一部经典作品,在古代典籍中,隶属于四大部类中的经部。这里的“传”指解释经义的文字。(答案:A 没有考取秀才的考生无论多大都叫童生)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

2、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代中国汉族男性年满二十岁要举行冠礼,表示成年。未冠又称弱冠,即不到二十岁。 B擢进士,指被选拔为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称为进士。 C浮屠,亦作浮图、休屠。古人称佛教徒为浮屠,都是佛陀的异译。后人认为佛陀二字太麻烦,于是简化成了一个字“佛”。 D“赞”是纪传体史书中写在篇末的评论性文字,可用来表达对传主的肯定和赞美。 (A. “未冠”不是“弱冠”) 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札,表示已经成人,但体魄还未强壮,所以称作弱冠。 B道:文中指古代行政区划名,在

3、汉朝才开始出现,后各朝代“道”的管辖范围不尽相同。 C义仓:旧时储粮备荒的一种社会习俗。由国家组织、以赈灾自助为目的的民间储备。 D公:文中指爵位,是古代君主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春秋时期有五等爵位,分别是公、伯、侯、子、男。(D应为“公、侯、伯、子、男”) 4、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意义,秦汉乃至隋朝,多指函谷关,如“先破秦入关者”中的“关”就是指此关。 B.服阙,指守丧期满除服,古代父母去世要守丧三年,三年之丧满称之为服阙。 C.有司,指有具体职务、做具体工作的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 D.母忧,是指古代以孝治天下,令母亲忧伤,就是不孝。

4、(D “母忧”指的是母亲去世。) 5、 下列对文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长老指年纪大的人,与此不同的是,长者往往指有德行的人。 B累迁又称迁累,指多次升迁官职,迁的含意与授、拜、除相同。 C顿首指磕头,是古时候的礼节之一,以头叩地即举而不停留。 D燕见指古代帝王退朝闲居时召见或接见臣子,也泛指公余会见。 (B 迁的含意与授、拜、除不相同)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本义是生儿育女。古时,男子二十岁结发加冠时取字,女子十五岁许嫁结发及笄时取字。 B州,古代的一种行政区划单位。州与中国古代行政区划路、府、省、道等,区域大小大致相同。 C闺,旧时

5、特指女子居住的内室。闼,建筑物内的小门。文中的“闺闼”,指女眷所居内室的门户。 D徭,指古代统治者强制人民承担的无偿劳动;赋,田赋。“轻徭薄赋”指“减轻徭役,降低赋税”。 B州,古代的一种行政区划单位。州与中国古代行政区划路、府、省、道等,区域大小不相同。7、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进士是清代科举的最高功名。经会试、复试和殿试取中后,方能称进士。这三个阶段的考试由皇帝圈题,钦定名次。B京师是中国古代对都城的称谓。在中国古代,国家的首都通常称为京师,近现代已不再沿用,直接称为首都。C总督是清朝时统辖一省或数省行政、经济及军事的长官,又称为“督宪”“制台”,是清朝

6、九位最高级的封疆大臣之一。D乞休,自请辞官退休。古代对此管退休有多种称谓,如“挂冠”“乞骸骨”“乞身”“致仕”“解绶”“移病”“告老”等。A(殿试才由皇帝圈题,钦定名次。) 8、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处士:文中指有才德而隐居不愿做官的人;也可以泛指没有做过官的读书人。 B擢:文中指提拔。表示授予官职或官职晋升的词语还有“拜、除、辟、征、左迁”等。 C博士:文中指学官名。“博士”作为官名,始于战国,后代相承,有五经博士、太常博士等。 D工部:我国封建时代中央官署名,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屯田、水利、交通等事务。 B(“左迁”是降职) 9、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

7、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辟节度府,指被节度使征召做官,唐代朝廷大臣可征召名士大儒为官,地方长官也可自行辟聘,这是沿袭汉代的用人制度。B德宗是唐朝皇帝李适的庙号,庙号就是皇帝登基时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例如高祖、太宗、高宗、玄宗、肃宗等。C密诏是指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皇帝给大臣们下达的秘密诏书,相当下机密圣旨,区别于平常皇帝分封大臣与颁布政令的圣旨。D赠户部尚书持指加封户部尚书官职称号,赠官一般在原官衔基础上加一级,古代朝廷对功臣先人或在本人死后追封爵位官职。 B(错在“登基时”,庙号只能是皇帝逝后才有。) 10、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后唐是五代政权之一,李存

8、勖所建,都洛阳。五代指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文中“汉祖(南下)”指“后汉高祖(南下时)”。B称疾,是古文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托词,当事人本身或许没有生病,却以生病为由,以回避某事某人,文中“称疾不行”暗示传主的微妙心态。C祭酒,古代学官名。晋武帝咸宁四年设,以后历代多沿用,为国子学或国子监的主管官。刘温叟当时以工部侍郎的身份兼任国子监主管。D丁内艰,是指遭遇父亲去世。丁忧就是遭遇父母亲去世。古代朝廷官员,无论任什么官职,从得知丧事的那一天起,必须回到祖籍守丧一段时间。 D(丁内艰,是遭遇母亲去世) 1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掾,原为佐助的意思,后为副官佐或官

9、署属员的通称。根据分管事务的不同,有不同的掾史,如户曹掾史、水曹掾史、比曹掾史、仓曹掾史等。 B征士指的是不就朝廷征辟的士人。可见,魏晋以后,选择人才方面虽有九品官人法,但自汉代起存在的征辟制还有保留。 C宗庙是祭祀祖先的专用房屋。宗庙制度规定,天子立七庙,诸侯立五庙,大夫立三庙,士立一庙,庶人不准设庙。 D崩,古时指皇帝死亡。古代等级森严,天子之死谓“崩”或“驾崩”,诸侯、皇室成员等之死谓“薨”,士之死谓“不禄”,庶人之死谓“卒”。 D 庶人之死谓死,大夫之死为 “卒”。1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讳”,古代对君主、尊长名字避开不直称叫讳,规矩是“讳名”不“讳姓”

10、,即在死后的君主或尊长的名前加“讳”字,以示尊重。 B“进士”,是指在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殿试考取后进入会试的读书人,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的统称,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C“参知政事”,简称“参政”,唐宋时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宋代以参知政事为副宰相。 D“谥”,是指对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或有地位名望的人死后加给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以总结他一生最主要的功业成败和品德的优劣。 B(“通过殿试考取后进入会试”错,“会试”与“殿试”互换) 1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乾道”为年号,汉代武帝继位后始有年号,始创年号为元狩,追称“元

11、狩”以前年号为“建元”“元光”“元朔”,此后形成制度。 B“进士”,通过殿试者称为进士,进士一甲称“进士及第”,二甲称“进士出身”,三甲称“同进士出身”。 C“教授”是我国古代的学官名称,宋代除宗学、医学、武学等置教授传授学业外,各路的州、县均置教授。 D“丐闲”文中是指请求辞官归家,类似的提法还有“乞休”“乞骸骨”等,而“致仕”是指出来做官。 D“致仕”也是指请求辞官归家。 14、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幼年丧父称为孤,老而无子称为独,老而无妻称为鳏,老而无夫称为寡。 B除、拔、擢都有授予官职的含义,但是拔是授予本无官职的人。 C谥号是人死后,朝廷根据他的生平事迹

12、与品德修养,评定褒贬,给予一个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 D孝,指对父母还报的爱;悌,指兄弟姊妹的友爱。孔子非常重视孝悌,认为孝悌是做人、做学问的根本。 C(“谥号”不仅仅是朝廷给予的) 1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燕,周朝诸侯国国名,在今河北北部和辽宁南部。燕王,中国古代王爵之一。 B.“役”的本义是服兵役,戍守边疆。如归去来兮辞中的“既自以心为形役”的“役”就是它的本义。 C. 节,符节,是中国古代君主派出的使节所持的凭信,用于代表君主出征、节制方面、监察、办理重大案件、出使外国等重大事务的证明。 D郡,形声字,形旁“阝”表示“郡”与行政区域有关。本义指古代的行政区域。

13、B(“既自以心为形役”的“役”是“役使,奴役”的意思) 16、以下文化常识的理解中错误的是() A.“绍兴十八年”,是用皇帝的年号纪年的一种纪年方式。如“咸丰十年”、“德祐二年二月”等也是属于此类纪年方式。 B. 除。拜官授职,如本文的“除户部侍郎”“除太府少卿”、“ 除知秀州”中的“除”,都是授予官职的意思。 C. “ 除户部侍郎”中的“户部”,属于“三省六部”中的六部之一,户部主要掌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和典礼、科举、学校等工作 D. “拜右丞相兼枢密使”中的“右丞相”要大于“左丞相”,前者为正职,后者为副职。 C.典礼、科举、学校等工作是属于礼部的职权范围。 17、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

14、,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举乡试。举,举荐。乡试,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之一,又称秋闱,由天子钦命的主考官主持,凡属本省生员、贡生、监生经科试合格,均准应试,考中者称举人,俗称孝廉。B.和亲,与敌议和,约为姻亲。一般来说,和亲双方都是为了避免战争,捐弃仇怨,转而建立和平、友好、亲睦的关系。C.老庄,老子和庄子的并称,老子和庄子是道家学说的代表人物,道家主张“清静无为”“顺应天道”“人性本善”“逍遥齐物”等思想 。D.景泰元年。景泰,是明代皇帝朱祁钰的年号;元年,即他即位的第一年。年号,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纪年法。 C “人性本善”是儒家孟子的思想主张。 18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15、(3分) A“辟、拜、封”是表授予官职一类的字,“迁、转、徙”是表调动官职一类的字,“罢、除、黜”是表罢免官职一类的字,“判”则表高位兼低职。 B古代纪年方法大致有干支纪年法、王公年次纪年法、帝王年号纪年法等, 文中“乾德三年”应属于帝王年号纪年法。 C“受禅”是中国上古时期推举部落首领的一种方式。文中指太祖被推举而称帝。 D古代对人“死”的称呼不同,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等级制度,礼记曲礼中记载:“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禄,庶人曰死。” A “除”属于授予官职一类19、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庶吉士,是中国明、清两朝时翰林院内的短期职位。由通过科举考试中进士的人当中选择有潜质者担任,为皇帝近臣,负责起草诏书,有为皇帝讲解经籍等责,是为明内阁辅臣的重要来源之一。B言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