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数学_相交线与平行线_提高试题-

上传人:索**** 文档编号:145374496 上传时间:2020-09-20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1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数学_相交线与平行线_提高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七年级数学_相交线与平行线_提高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七年级数学_相交线与平行线_提高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七年级数学_相交线与平行线_提高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数学_相交线与平行线_提高试题-(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相交线与平行线 提高练习一、选择题:1.在数学课上,同学们在练习过点B作线段AC所在直线的垂线段时,有一部分同学画出下列四种图形,请你数一数,错误的个数为( ) A1个 B2个 C3个 D4个2.如图所示,内错角共有( ) A.4对 B.6对 C.8对 D.10对 3.一副三角扳按如图4方式摆放,且1的度数比2的度数大54,则1( ) A.18 B.54 C.72 D.704.如图,能判断直线ABCD的条件是() A.1=2 B.3=4C.1+3=180 o D.3+4=180 o5.如图,点E在BC的延长线上,在下列四个条件中,不能判定ABCD的是( ) A.1=2 B.B=DCE C.3=

2、4 D.D+DAB=1806.如图3,若ABCD,则图中相等的内错角是( ) A1与5,2与6; B3与7,4与8;C2与6,3与7; D1与5,4与8 7.如图ab,M,N分别在a,b上,P为两平行线间一点,那么1+2+3= ( )。 A.180 B.270 C.360 D.5408.如图,把一块直角三角板的直角顶点放在直尺的一边上,如果1=32o,那么2的度数是( )A.32o B.58o C.68o D.60o 9.如图,1=120,2=100,则3=( ) A20 B40 C50 D6010.如图,RtABC中,ACB=90,A=50,将其折叠,使点A落在边CB上A处,折痕为CD,则A

3、DB=( ) A.40 B.30 C.20 D.10 11.如图,已知直线且则等于( ) A B C D12.如图,DHEGBC,且DCEF,那么图中和1相等的角的个数是( )A.2, B. 4, C. 5, D. 6二、填空题:13.如图,直线AB,CD,EF相交于点O,ABCD,OG平分AOE,FOD = 28,则BOE= 度,AOG= 度。 14.如图,三角形ABC中,EFAB于点F,CDAB于点D,E是AC上一点,1=2,则图中表示点到线段距离共有 条,表示互相平行的直线是 15.如图,在平面内,两条直线l1,l2相交于点O,对于平面内任意一点M,若p、q分别是点M到直线l1,l2的距

4、离,则称(p,q)为点M的“距离坐标”根据上述规定,“距离坐标”是(2,1)的点共有 个16.已知,如图,1=ABC=ADC,3=5,2=4,ABC+BCD=180。将下列推理过程补充完整: (1) 因为1=ABC(已知), 所以AD_( ) (2) 因为3=5(已知), 所以AB_, (_) (3) 因为ABC+BCD=180(已知), 所以_,(_)17.如图,如果 ,可得ADBC,你的根据是 18.如图,将直尺与三角尺叠放在一起, 在图中标记的角中,所有与互余的角是 19.如图1,已知直线,则与的函数关系是 20.如图所示,ABCD,ABE66,D54,则E的度数为 21.如图,则 22

5、.如图,lm,矩形ABCD的顶点B在直线m上,则= 度. 23.如图11,5=CDA =ABC,1=4,2=3,BAD+CDA=180,填空:5=CDA(已知) / ( ) 5=ABC(已知) / ( ) 2=3(已知) / ( ) BAD+CDA=180(已知) / ( ) 5=CDA(已知),又5与BCD互补( )CDA与 互补(邻补角定义)BCD=6( ) / ( )三、计算证明题:24.从点O引出四条射线OA,OB,OC,OD,且AOBO,CODO,试探索AOC与BOD的数量关系25.从点O引出六条射线,OA,OB,OC,OD,OE,OF,其中OAOB,OF平分BOC,OE平分AOD,EOF=1700,求COD的度数。26.如图所示,点P是AOB内一点,已知AOB的度数为400,(1)过点P作PMOA,PNOB,则MPN的度数为多少?(要求画图,不要求写步骤)(2)过点P做PEOA,PFOB,则EPF的度数为多少?(同上) 27.已知ADBC,FGBC,垂足分别为D、G,且1=2,猜想BDE与C有怎样的大小关系?试说明理由.28.如图,EFGF于FAEF=150,DGF=60,试判断AB和CD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29.已知:如图,。 求证: 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