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新教材】1.3《鸿门宴 》导学案(1)-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上传人:gege****666 文档编号:145373284 上传时间:2020-09-20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9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版新教材】1.3《鸿门宴 》导学案(1)-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统编版新教材】1.3《鸿门宴 》导学案(1)-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统编版新教材】1.3《鸿门宴 》导学案(1)-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统编版新教材】1.3《鸿门宴 》导学案(1)-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统编版新教材】1.3《鸿门宴 》导学案(1)-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统编版新教材】1.3《鸿门宴 》导学案(1)-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版新教材】1.3《鸿门宴 》导学案(1)-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3鸿门宴 导学案班级: 组别: 姓名: 1、掌握本课出现的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字、特殊句式等。 掌握翻译文言句子的一些方法,归纳本文的文言知识。2、在掌握字词的基础上熟读成诵。3、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言文的能力。4、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精神。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史记一书的体例、别名、作者以及二十四史等相关的文学文化知识。思维发展与提升:能准确概括文章的故事情节。了解作者运用个性化的语言和行动描写的方法刻画人物的特点。审美鉴赏与创造:学习作者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斗争中,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展示人物个性特征的写作方法。 文化传承与理解:正确认识司马迁的历

2、史观。理解刘邦的任人唯贤,上下团结一心的精神和项羽光明磊落的性格。1. 个性化的语言描写。 精炼的动作描写。2. 辨析疑难语句、准确翻译文中的句子。3.正确分析认识项羽、刘邦两个集团各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基础导学1.(1)司马迁(约公元前145约公元前90),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人。父司马谈任汉朝太史令,是一位具有多方面修养的学者,对司马迁后来所从事的事业有十分明显的影响。司马迁的童年是在家乡黄河边上的龙门山下度过的。十岁诵古文,随父至长安,受学于经学大师董仲舒、孔安国等。年二十,遨游大江南北,其后侍从武帝巡游长城内外,足迹几遍全国,这些考察见闻为写史记做了充足

3、准备。二十几岁任郎中,三十六岁父谈死,三十八岁继任太史令,广泛阅读皇家藏书和档案,四十二岁主持改订历法,修“太初历”,同年开始写史记。五年后,因替战败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触怒武帝,下狱,因史记未完成而。(2)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记载了历代帝王诸侯和人臣的言行事迹与时代兴亡礼法制度。史记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它“究天人之际,通

4、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在,有着很高的文学价值。这部作品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语言简练朴素,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史记这部书中的内容贯穿古今,使中华文化历经千年风霜,百川汇海,生生不息。它让一个个时代的英雄和他们所创造的辉煌,在历史的长河中得以永存。2背景资料这个故事发生在陈涉起义后的第三年(公元前206年)。陈胜起义后,各地云起响应,其中有楚国贵族出身的项梁、项羽叔侄,有农民出身的刘邦。陈胜失败后,项梁扶楚怀王的孙子孙心做了楚王,刘邦也投靠了项梁。公元前207年,项梁战死,怀王派项羽等去救援被秦军围困的赵国,同

5、时派刘邦领兵攻打函谷关。临行时,怀王与诸将约定,谁先入关,便封为关中王。项羽在巨鹿(今在河北)大败秦军,消灭了秦军的主力。同时,刘邦从黄河以南打进武关,攻下咸阳,秦王子婴投降。刘邦与当地父老约法三章,废除秦苛法,准备在关中称王。后来在谋士劝说下,退出咸阳,还军霸上,派兵把守函谷关,以防诸侯军入境。项羽大破秦军后,听说刘邦已进咸阳,非常恼火,就攻破函谷关,直抵新丰鸿门。这时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暗中派人告诉项羽说刘邦想在关中称王。项羽听了,更加恼怒,决定第二天发兵攻打刘邦。刘邦面临危急的情况。在纷纭频仍的战斗中,产生了这一次酒宴上的斗争。3.相关知识(1)纪传体西汉司马迁著史记,首创纪传体史书。它的

6、特点是:“纪以包举大端,传以委曲细事,表以谱列年爵,志以总括遗漏。逮于天文、地理、国典朝章,显隐必该,洪纤靡失。”这是它的特点,也是它的优点。其缺点也很明显:“若乃同为一事,分在数篇,断续相离,前后屡出,于高纪则云语以项传,于项传则云事具高纪;又编次同类,不求年月,后生擢居首帙,先辈而抑归末章,遂使汉之贾谊将楚屈原同列,鲁之曹沫与燕荆轲并编。”(以上引文均见史通二体)虽然如此,但纪传体史书纪、传、志、表等分工清楚,故其书囊括内容广泛,且记述详明,是其他任何体裁的史书无法比拟的。所以我国的“正史”,均为纪传体史书。在“二十四史”中,只有史记是通史,其他均为断代史。(2)关于鸿门宴的座次古时官场座

7、次尊卑有别,十分严格。按古代礼仪,帝王与臣下相对时,帝王面南,臣下面北;宾主之间相对,则为宾东向,主西向;长幼之间相对,则长者东向,幼者西向。宴会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侍坐。官高为尊居上位,官低为卑处下位。古人尚右,以右为尊,“左迁”即表示贬官。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古代建筑通常是堂室结构,前堂后室。在堂上举行的礼节活动是南向为尊。皇帝聚会群臣,他的座位一定是坐北向南的。因此,古人常把称王称帝叫做“南面”,称臣叫做“北面”。室东西长而南北窄,因此室内最尊的座次是坐西面东,其次是坐北向南,再次是坐南面北,最卑是坐东面西。鸿门宴中有这样

8、几句:“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鸿门宴中“项羽、项伯东向坐”,是最上位,范增南向坐,是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张良则为侍坐。从座位安排上即可看出,项羽目中无人,自高自大,而力量的悬殊,刘邦的处境已令人忧心。(3)楚汉之争继推翻秦朝之后,项羽和刘邦之间又进行了四年多争夺统治权的战争。当时项羽自称西楚霸王,封为汉王,故称楚汉之争。初时楚强汉弱,但战争却以、刘邦夺取天下而告终。项羽失败,有两线作战,疲于奔命,刚愎自用,不能用人等种种原因。但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是,他的政治理想只是作割据诸侯的霸主。这从亡秦后他分封诸侯王而自称霸王看得很清楚。但这种战国式的政治格局曾使人

9、民饱受战争之苦,非民心所向;且经秦的统治,地方割据的社会基础已经薄弱,不合历史发展潮流。加上他处事不公,制造和加剧了各诸侯间的权力纷争,他所架构的政治格局先天不稳。而刘邦与楚争权的过程,实际上是又一次吞并诸侯、统一天下的过程,他所建立的是与秦一样的一统的帝国。思考1:项羽、刘邦的性格特点有何不同?明确:项羽是个自矜功伐而又“为人不忍”,虽一时成功,却最终失败的悲剧英雄。他不把刘邦视为主要对手,不想在席间杀死他,而刘邦又注意维护他的尊严,使他动了“不忍”之心,所以对范增的多次暗示,“默然不应”,对项庄、项伯筵席间舞剑也不表态,对樊哙的闯帐采取了格外宽容的态度,赐酒赐肉又赐座。最后放走刘邦。刘邦是

10、个坚决果断、能屈能伸、狡诈多端的人物。在项羽面前谦恭卑礼,在宴会上屈居下座,他安之若素,出而未辞也觉得于礼不合,这又表现了他能屈能伸的性格。从骂“鲰生”、拉拢项伯、杀告密人等细节中,更表现了他的狡诈多端。思考2:张良、范增是两个什么样的人物?他们在“鸿门宴”中处于什么地位?明确:张良是刘邦的主要谋士,他多谋善断,精通韬略,临变不惊,处事有方。是他为刘邦定下了“韬晦之计”,以“不敢倍德”、无意于称王蒙蔽项伯,欺骗楚王,终于化险为夷。是他为刘邦作了精心的部署和周密的准备,从而赢得了斗争的胜利。张良是“鸿门宴”这一事件的总导演。范增是项羽的主要谋士,项羽称之为“亚父”,可见其地位不同寻常。他的政治观

11、察力,他的才智谋略绝不逊于张良。但他既不知人,也不知己,这是范增的致命弱点。他与张良构成了鲜明的对照。“鸿门宴”这场斗争可以说是范增与张良的斗智。思考3:在楚王即将来犯、万分危急的形势下,张良既不提议备战,更不主张退军,却只要刘邦“往见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这是为什么?此处行文轻描淡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战”必败,“逃”必溃,兵力悬殊,士气不同。张良过人之处在于确信项伯可以利用。他从项伯的通风报信中看出这个人十分重“义”,有恩必报,他也了解项伯与项羽的关系。由项伯必能获得理想的效果,尤其是他看准了项羽的致命弱点和双方矛盾的焦点,深信“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一句话就能解决问题。此处轻描淡写更

12、显出张良的沉稳机警,处变不惊。(也与刘邦大惊失色束手无策形成对照)思考4:刘项双方的形势关系的转换是鸿门宴最精彩最扣人心弦的地方,请你分析一下,双方的被动主动的关系是怎么转换的?明确:宴前(非正面交锋):刘被动项主动,两告两定。曹无伤告密是导火线,战云密布;项伯夜告却是一个转折点,缓和气氛。项羽攻刘的决定是一时之气,不久“风止云散”;刘邦见项羽的决定却是深思熟虑之举,次日即成行。宴中(正面交锋):刘被动项主动,三起三落。范增“数目”“举玦”,一起;召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二起;樊哙闯帐,项羽“按剑而跽”,三起。似乎一场血肉横飞的争斗不可避免。但樊哙受赐、慷慨陈词竟让项羽“不忍之心陡起,英雄相惜之

13、念顿生”,刘邦的借故逃席更是将危险消弭于无形。宴后(非正面交锋):刘主动项被动,两毁两受。一借故离席毕竟是权宜之计,毁约逃席脱身回营则彻底扭转了被动局面。项羽受璧既预示了情节的彻底缓和,也更强烈地体现了项羽的悲剧性格。至于张良受托,是其忠心之举;范增毁玉,则是愤怒之为。思考5:课文中哪些人物形成对照?明确:课文运用对照手法烘托人物形象。可对照的是:(1)刘邦的虚伪狡诈和项羽的直率粗犷。(2)张良的足智多谋办事得体和范增的刚愎自用。另外,部将项庄与樊哙,内奸项伯与曹无伤,也可形成对照。思考6:司马迁一生爱一切奇,而尤爱人中之奇。人中之奇,就是才。司马迁最爱才,但尤其为他所深深地礼赞的,则是一种冲

14、破世俗,傲睨万物,而又遭遇不幸,产生悲壮的戏剧性的结果的人物。够上这个资格的,就是项羽!你认为项羽是不是英雄?你是如何评价项羽的?明确:缺乏政治远见,一味沽名钓誉是项羽的致命弱点。项伯说,“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他就立即改变了“击沛公军”的主张,樊哙指责他“欲诛有功之臣,此亡秦之续耳”,虽然语言尖锐,他却“未有以应”。可见他虽然武力上占绝对优势,心理上却不堪一击。他欲得天下,又图虚名,既准备推翻怀王之约,又害怕世人指责。他不用范增之计,反映了他的刚愎自用,迷信武力,而根本原因则在于心理上的脆弱。作为楚国贵族的后裔,项羽却有许多缺点错误,甚至有不可饶恕之处,这是必然的。但他毕竟为推翻暴秦作

15、出过一定的贡献,他性格上也有某些闪光点,如不畏强暴,不用阴谋等等,应当实事求是地给以肯定。一、识记字音沛公欲王关中()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范增说项羽曰()好美姬()皆为龙虎()未得与项羽相见()使子婴为相()二、通假字1距关,毋内诸侯2要项伯3不敢倍德4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5令将军与臣有郤6因击沛公于坐三、一词多义1辞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大礼不辞小让2举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举贤不避亲举世浑浊而我独清3如杀人如不能举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沛公起如厕劳苦而功高如此4谢哙拜谢,起,立而饮之乃令张良留谢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否?”5胜刑人如恐不胜沛公不胜杯杓予观夫巴陵胜状胜败乃兵家常事6去亡去不义相去四十里欲呼张良与俱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