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全套导学案-

上传人:索**** 文档编号:145373201 上传时间:2020-09-20 格式:DOCX 页数:69 大小:1.5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全套导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69页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全套导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69页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全套导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69页
亲,该文档总共6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全套导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全套导学案-(6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课时 繁盛一时的隋朝科目历史年级七年级课题繁盛一时的隋朝授课时间课时2主备课教师刘放军授课教师刘放军参与备课教师王东升组长审核签字教导处审核意见【教学目标】1、隋朝的建立和统一、隋文帝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2、培养学生根据特定的历史条件观察问题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3、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隋朝运河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又一重大贡献,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教学重点】隋朝大运河、隋朝经济的繁荣,开凿大运河的目的和作用【教法学法】学后教、当堂训练、阅读、自学、启发、探究。【知识链接】2005年的冬天,北京、杭州、苏州等多个城市的市长都收到一封90岁古建筑专家的信,信中提出将大运河申

2、报世界遗产。长城是一尊精神的雕塑,而大运河则是一种灵动的生活,是实实在在的滋润。大运河,这条古老的运河深藏着中国强大繁荣的神秘信息,埋藏着中国和世界闻名沟通的奇妙代码。正是因为有运河的水,才催生了中华民族历史上一系列的经济繁华、城市发展和文化辉煌,催生了人文精神的延展和升华【教学过程】(精彩课堂,展现独特自我)一、自主学习:学习任务:详细阅读教材,独立完成下列知识填空,并努力记住下列知识,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学成果。1、隋朝的建立与统一:581年北周外戚 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年,隋灭掉陈,统一南北。动脑筋:你能总结出隋朝可以重新统一南北的条件吗?(可以讨论) 2、隋文帝的统治:(1)措施:改革

3、制度,发展生产,注重 ,减轻人民负担;(2)表现:国家统一安定,社会经济繁荣,人口大幅度增长。3、隋朝大运河: (1)目的:加强南北交通,巩固_。 (2)时间:在 在位时开凿。从605年起。观察教材第4页的运河图,填写下面(3)至(6)项:(3)三点:中心在 ,北达涿郡,南至余杭。(4)四段:大运河从北向南依次为永济渠、 、邗沟、 。(5)地位: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上 的运河。(6)作用:大运河的开通,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二、合作探究:(发现一个问题,甚至比解决一个问题还要有价值)1、经过上面的学习,你还有什么疑问?请提出来,在小组内讨论研究。2、你们小组不能解决的或向全班同学

4、推荐的有价值的问题: 3、讨论:你知道隋朝类似于学过的哪个朝代吗?试着分析它们的相同点。三、拓展延伸:(走进历史,感悟历史)请你尝试用示意图的方式画出隋朝大运河的路线图,然后设想如果你生活在隋炀帝时期,并参加了大运河的开凿,你会有哪些遭遇?【达标检测】1、隋朝在历史上最大的贡献是A、重新统一南北 B、设三省六部C、创立科举制D、开通大运河2、隋朝大运河的开凿开始于 A、589年 B、601年 C、605年 D、611年3、隋朝大运河的河段中,从洛阳到涿郡的一段是 A、通济渠 B、永济渠 C、邗沟 D、江南河4、下列有关隋朝历史的叙述,错误的是 A、隋朝的建立者是杨坚,他是隋文帝 B、隋文帝为了

5、加强南北交通开凿大运河 C、隋文帝时,人民负担较轻,社会繁荣 D、隋朝的都城在长安5、阅读下列材料:“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皮日休汴河怀古请回答:(1)诗人赞颂的“此河”是哪项伟大的工程?该河开凿时的皇帝是谁?(2)诗中的“此河”全长有多少?地位如何?(3)请写出“此河”的三点四段分别是什么?【板书设计】:时间:_ 隋朝建立 建立者:_ 南北重 都城:_归统一 南北统一:_年,隋灭_(国家),南北。隋朝的繁荣:_(皇帝)时,出现盛世局面。 目的:_ 时间:_年开始 皇帝:_大运河 概况:大运河以_为中心,北至_的开通 南到_,全长_千米。 作用:_。【教学反思】第2课 贞观之治科目

6、历史年级七年级课题贞观之治授课时间课时1主备课教师刘放军授课教师刘放军参与备课教师王东升组长审核签字教导处审核意见【教学目标】.了解唐朝的建立和“玄武门之变”。分析概括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及内容,能正确评价唐太宗、武则天.通过学习唐太宗重视和善于纳谏的故事,培养勇于接受批评的品德。【教学重点】贞观之治、女皇武则天、对唐太宗、武则天的评价【教法学法】学后教、当堂训练、阅读、自学、启发、探究。【知识链接】魏征是唐朝时期的大臣,魏征逝世后,太宗对朝中大臣们说:“我派人到魏征家中,在他的书信中发现魏征未写完的奏章,上面写道天下的事情有好事有坏事。人,有好人有坏人,任用了好人,则国家安泰,任用了坏人,国家

7、就要大乱”那么,唐太宗时怎样“以史为镜”“以人为镜”的呢?又出现了什么样的局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一内容。【教学过程】(一)快乐自学 快速阅读课文,完成下列内容1、(618)年,( )建立唐朝,定都( )。2、唐太宗叫( ),他在位期间的年号为( ),贞观元年是( )年。他发动(“ ”)后做了皇帝。3、认为“致安之本,惟在得人”的是( )。他重用富于谋略的( )和善断大事的( )为相,人称“房谋杜断”。前后向唐太宗上谏200多次的大臣是( )。4、唐太宗在位期间,政治( ),经济( ),国力( ),史称( )。(二)合作探究1.“贞观之治”是怎样出现的?你怎么评价唐太宗?(三)展示交流(四)

8、课堂小结1. 唐朝的建立和“玄武门之变”。2. 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及内容3. 女皇武则天【达标检测】1.唐朝建立于: ( )A618年 B626年 C581年 D589年2.历史上把唐太宗统治时期称为:( )A贞观之治B开元盛 C开皇之治D光武中兴3.“2004年10月14日第六届上海国际艺术节开幕,京剧艺术表演家尚长荣出演京剧贞观盛事中耿直进谏的名臣”你知道尚长荣扮演角色是: ( )A程咬金 B李世民 C魏征 D秦叔宝4.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唐太宗的话)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未足,征求无已,亦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至之灭。此皆朕所目,故夙夜孜孜,惟欲清静

9、,使天下无事。材料二:(唐太宗的比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为人主,可不畏惧!材料三:(唐太宗对大臣的训示)朕终日孜孜,非但忧怜百姓,亦欲使卿等长守富贵以上摘自 贞观政要 请回答:根据材料一说明隋朝灭亡与“贞观之治”局面的出现有否关系?理由何在材料二表明唐太宗意识到了什么实质问题?他说这番话的意图何在?根据材料三指出唐太宗的根本目的何在?【板书设计】唐朝建立唐太宗时期的“贞观之治”武则天时期具有“贞观遗风”【教后反思】第3课 开元盛世科目历史年级七年级课题开元盛世授课时间课时1主备课教师刘放军授课教师刘放军参与备课教师王东升组长审核签字教导处审核意见【教学目标】.开元盛世的基本史实,唐朝衰亡的表

10、现 .培养学生图说历史、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3.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教学重点】盛世经济的繁荣、农业工具的改进【教法学法】学后教、当堂训练、阅读、自学、启发、探究。【知识链接】唐玄宗在中国历史上是这样一位帝王,他稳定社稷、励精图治,开创太平盛世。杜甫曾写忆昔,歌颂他为政时国家的繁荣昌盛。他贪图享乐,疏于政事,断送大好河山。白居易曾作长恨歌,感叹他揪人心痛、催人泪下的爱情悲剧。人们为什么对他如此褒贬不一呢?今天让我们一起群求答案吧?【教学过程】(一)自主学习一、阅读教材12页-13页,第一标题“开元之治”,完成练习:“开元之治”:唐玄宗采取的一系列改革,任用_为相,使_年间的_

11、为之一新,史称“_”。二、阅读教材13页-15页,第二标题“盛世经济的繁荣”,完成练习:1、农业方面:(1)_生产在江南农业中占有重要地位,_在全国范围盛行。(2)唐朝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_,作者陆羽被后人称为“_”(3)唐朝农民改进犁的构造,制成_,还创制了新的_工具_。2、手工业方面:(1)丝织业:丝织品的花色品种很多,丝织技术_。(2)陶瓷业:在唐朝有重要发展,_、_和_最为著名。3、商业方面:(1)唐朝的大城市:_、_、_和_。(2)长安城宏伟富丽。城内分为_和_,_是住宅区,_为繁华的商业区。_既是当时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4、唐_统治前期,唐朝进入全盛时期

12、,历史上称为“_”。三、阅读教材15页,第三标题“唐朝的衰亡”,完成练习:1、唐朝日趋衰亡的原因(1)唐玄宗后期,渐渐贪图享乐,宠爱_,不理政事。他还任用奸臣,造成朝政混乱,导致以边将_和_为首的叛乱。历史上把这一事件称为“_”。唐朝从此日趋衰落,_,唐朝灭亡。(二)合作探究1、想一想,这个时期的唐玄宗和他曾祖父唐太宗有哪几点相同的地方?2、有位阿拉伯商人来到广州,拜见一位唐朝官员胸口上有粒黑痣,惊奇地问:“您胸前的痣,怎么能透过两层衣服还看得见?”官员哈哈大笑,请客人再靠近观察,原来他身上穿了五件丝绸衣服。这个例子说明了什么问题?(三)展示交流(四)课堂小结 唐太宗的_和武则天的统治为其奠定了基础; 唐玄宗任用贤臣如_,励精为治; 原因 重视_,把中央的优秀官吏下放到地方任职,亲自考核县令的政绩;唐玄宗 提倡勤俭。与开元 农业:_地区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地;_之风盛世 盛行;新的农业工具_和_。表现 手工业:越州的_瓷,邢州的_瓷,世界工艺珍品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