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生高衔接用诗词鉴赏课件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5358306 上传时间:2020-09-20 格式:PPT 页数:47 大小:1.3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生高衔接用诗词鉴赏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初生高衔接用诗词鉴赏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初生高衔接用诗词鉴赏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初生高衔接用诗词鉴赏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初生高衔接用诗词鉴赏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生高衔接用诗词鉴赏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生高衔接用诗词鉴赏课件(4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被动句,被动句: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例子:1、你被打。 2、不拘于时(不被世俗所拘泥。),宾语前置,在现代汉语中,宾语是必须在谓语动词之后的。 例如:1、我拿了本书。 2、我看好你。 古汉语:古之人不余欺也。 练习:请把下列现代汉语转换成古代句式。 1、我不相信你 2、李三在哪里?,古典诗歌鉴赏,先民的歌声 诗歌的源头,关 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邶风静女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硕 鼠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2、三岁贯女, 莫我肯顾。 采薇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言志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毛诗序 气之感物,物之动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 钟嵘诗品,高考考点之一:分析古诗意境型,诗歌形象,景物形象,人物形象,事物形象,物象即是客观事物,它不依赖于人的存在而 存在,它有形状、颜色,有声音、味道,是 具体可感的。如“柳”“月亮”。,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 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主 观的“意”+客观的“象” ,也就是作者内在情 感与外在的客观景物的统一。,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生活中所描绘的 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

3、种耐人寻味的 艺术境界,即诗中“意”与“境”的和谐统一。,物象:,意象:,意境:,石灰吟 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 只留清白在人间。,托物言志,墨梅 王冕 吾家洗砚池头树, 个个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 只留清气满乾坤。,借景抒情,天净沙秋思 (其一) 元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问题1:这首小令有哪些意象?,枯藤 老树 昏鸦 小桥 流水 人家 古道 西风 瘦马 夕阳 断肠人,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问题2:这些意象构成什

4、么画面?请用你的语言来描述。,描绘了一副萧瑟苍凉的 秋郊夕照图,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问题3、从这幅画面可以感受诗人怎样的情感?,以景托情,景中生情,在苍凉的背景上勾勒出行旅之人飘泊不定而又忧愁思乡的情怀。,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青藤绿树红花,小桥流水人家,大道春风靓马。朝阳初升,,情景要交融,试比较下面两首小令意境的冷暖,体会他们不同的情感。,萧瑟苍凉,热烈奔放,断肠人在天涯。,求学人行

5、天涯,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天净沙秋 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 白草红叶黄花。 注释 残霞:晚霞。寒鸦:天寒归林的乌鸦。,萧瑟苍凉,明朗绚丽,意境在高考中的考察,高考中考察意境,往往有以下几种出题方式: 传统问法:这首诗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 变体一: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变体二: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变体三:分析下面一首诗情景交融的特点。,我们该怎样回答?,见卷子第三页,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

6、,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答题示例: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 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 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 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 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 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 (步骤三),抽刀断水水更流, 举杯消愁愁更愁。 李白 酒入愁肠, 化作相思泪。 范仲淹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一、诗词,诗言志。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

7、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毛诗序 气之感物,物之动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 钟嵘诗品,情感,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上邪!我欲与君相知”就是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托物言志,如墨梅、石灰吟,一般是咏物诗; 托物寓理,如“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般是哲理诗。,触景生情 见落叶而悲秋 融情于景 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石灰吟,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 只留清白在人间。,人生若只如初见,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天

8、地合,乃敢与君绝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思君令人老,轩车来何迟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一杯愁绪,几年离索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问世问、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当时只道是寻常,上邪,上邪! 我欲与君相知, 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 江水为竭, 冬雷震震, 夏雨雪, 天地合, 乃敢与君绝!,声声慢,【宋】李清照,寻寻觅觅,,声声慢,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却是旧时相识。,正伤心,,雁过也,,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

9、,,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法国诗人克洛岱改写声声慢:,绝望 呼唤!呼唤!/乞求!乞求!/等待!等待! /梦!梦!梦!/哭!哭!哭! /痛苦!痛苦!我的心充满痛苦! /仍然!仍然!/永远!永远!永远! /心!心! /存在!存在!死!死!死!死!,意象:作品中带有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 观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以我之心看万物,则万物皆着我之色彩。,意象,月: 圆月 满月 玉盘 银盘 缺月 残月 惨月 新月 明月 皓月 朗月 云: 浮云 闲云 孤云 白云 黑云 彩云 浓云 月溶溶,云淡淡 云惨惨,月黯黯,

10、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注释昏鸦:黄昏时的乌鸦。乌鸦色黑,黄昏时天色昏暗,人们更不易看清乌鸦的头脑,故称昏鸦。,结论: 酒是“愁”的象征,酒,一种浓郁情义和相思的幽愁。 酒,一种溢满凄凉哀伤的落寞。,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范仲淹渔家傲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李清照一剪梅,结论: 过雁象征离愁,雁,一种离情别恨的希望。 雁,一种怀古伤情的寄托。,1、雁声凄惨 2、传递信息的使者(亡夫之痛) 3、北雁南飞,词人也是从北方流落南方(国破家亡之苦),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李煜相见欢 梧桐树,三更雨,不

11、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天明。 温庭筠更漏子,梧桐,一种凄凉悲伤的象征梧桐,一种悲怆凄婉的寄寓,结论: 梧桐是悲凉、孤寂、凄苦的象征,细雨 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点点滴滴。,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北宋-秦观 浣溪沙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晏几道 临江仙,讨论: 这些意象是怎样表现“愁”的?(这些客观物象隐含的作者的主观情感是什么?) 你还知道哪些有相关意象的诗句?,品读意象,酒,秋风,大雁,黄花,细雨,梧桐,借酒浇愁,家国之愁,凄凉愁情,孤寂之愁,牵愁惹恨,细密愁丝,春行即兴 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12、答: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都有特色。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都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考试答题中常见的问题 1、联想不丰,意象不明,主题不清。 2、积淀不够,语句不解,手法不懂。 3、不知要点,答非所问,语言不准。 “读懂”的要求与方法 三项要求 1、理解意象(特定含义、情感关键词) 2、理解意境(把文字还原为画面) 3、理解主题(特别关注末两句),八个方法,1、关注题目(包含了时间、地点、题材、情感等) 2、关注首尾句(联)(首句:点题目;尾句:显主旨) 3、关注表情、表意关键词 4、关注意象 5、关注文题间的注释 6、关注题干提供的信息 7、关注熟悉的作者的概况(经历、思想、风格) 8、关注常用典故的特定含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