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编号【初升高衔接】高一语文摸底试题

上传人:玩*** 文档编号:145357501 上传时间:2020-09-20 格式:PDF 页数:14 大小:557.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1编号【初升高衔接】高一语文摸底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1编号【初升高衔接】高一语文摸底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1编号【初升高衔接】高一语文摸底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21编号【初升高衔接】高一语文摸底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21编号【初升高衔接】高一语文摸底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1编号【初升高衔接】高一语文摸底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1编号【初升高衔接】高一语文摸底试题(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初升高衔接】高一年级语文科摸底考试【初升高衔接】高一年级语文科摸底考试 提示:本试卷共 8 页,22 小题,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请考生将答案填涂在答题卷上,考试结束后 请自行保存试卷,并上交答题卷。 一、知识技能(共一、知识技能(共 5 小题,合计小题,合计 30 分)分) 1.(4 分)下列词语中划线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拙劣(zhu) 荟萃(cu)B.症结(zhn) 自怨自艾(y) C.筵席(yn) 稽首(q)D.木讷(n) 岿然不动(ku) 2.(4 分)下面语段中划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最近 400 年的突飞猛进,

2、大自然在常人的心目中似乎已泾渭分明泾渭分明,不再神秘。人 们不再敬畏自然,凭借手中的科学技术,肆意肆意改变环境。人们渐生狂妄,争相掠夺自然、破坏自然,把一个本不算 大的地球折腾个底朝天。 人类在发展中堕落, 在违背自然中自掘坟墓。 忤逆忤逆自然的人类将无法在大自然里颐养天年颐养天年。 A.泾渭分明B.肆意C.忤逆D.颐养天年 3.(4 分)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在高中学习阶段,一方面我们要把主要的精力和时间用在学习上,另一方面也要重视思想品德的修养和心 理素质的调节。 B.空军建军 60 周年飞行及跳伞表演非常成功,博得各界观众的热烈欢迎,对这次精彩表演给予很高的评价。 C.生物

3、入侵就是指那些本来不属于某一生态系统,但通过某种方式被引入到这一生态系统,然后定居、扩散、 暴发危害的物种。 D.青少年是上网人群中的主力军, 但最近几年, 在发达国家中 60 岁以上的老年人也纷纷 “触网” , 老年人 “网 虫”的人数激增。 4.(6 分) 大国崛起是中央电视台首部以世界性大国的强国历史为题材的大型电视纪录片,自推出后引起很大的 社会反响。综合下列纪录片中的部分材料,简述“大国”的含义。 荷兰:国土面积只相当于两个半北京,在三百年前,仅有 150 万人口,却将自己的经济势力几乎延伸到地球的 每一个角落。荷兰没有强大的王权和充足的人力资源,依靠商业贸易来积累财富,被马克思称为

4、当时的“海上第一 强国”。 德国:欧洲中部最大的国家。统一成为德意志发展的最大的动力,全民教育为德国培养了高素质的国民,大学 给德国带来了创造和发明,智力成为这个国家最重要的资源。19 世纪的德国引领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它站在了世界 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 美国:只有 230 年的历史,在欧洲文明的基础上,独创性地走出了一条自己的发展道路。在二次世界大战后, 工业总产值占到世界总量的一半以上, 并且在全世界范围内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金融体系, 同时, 还向世界 50 个国家和地区派驻了军队,最终在 20 世纪后期,美国成为了一个超级大国。 第 1 页 共 8 页第 1 页 共 8 页 5.(1

5、2 分)学校开展“鲁迅读书月”活动,主题是“鲁迅与我们的学习生活” 。请你按照要求完成下列任务。 活动一:走进作品活动一:走进作品(3 分) 要求每位同学推荐一篇阅读过的鲁迅作品,并写出一句推荐语。 你推荐的作品:_ 你的推荐语:_。 活动二:认识鲁迅活动二:认识鲁迅(3 分) 要求同学谈谈“你心目中的鲁迅” 。下面是同学们收集到的有关鲁迅的材料。有的同学建议根据这些材料拟一 副对联来概括我们心目中的鲁迅形象。现在,已有同学拟了一则上联,请你写出下联。 材料一:鲁迅先生“关于自己”的话 在生活的路上,将血一滴一滴地滴过去,以饲别人,虽自觉渐渐瘦弱,也以为快活。 我是不写自传也不热心于别人给我作

6、传的,因为一生太平凡。倘使这样的也可以作传,那么,中国一下子可 以有四万万部传记,真将塞破图书馆。 我觉得古人写在书上的可恶思想,我的心里也常有 材料二:几个生活细节 孙伏园回忆:我随鲁迅先生旅行,如到陕西,到厦门,到广州,我的铺盖常常是鲁迅先生替我打的。耶稣常 为门徒洗脚,我总要记起这个故事。 北京大冷天的鲁迅先生还穿着单裤。他对朋友说:“你看我的棉被,也是多少年没有换的老棉花。你看我的 铺板,我从来不愿意换厚褥子。生活安逸了,工作就被生活所累了。 ” 材料三:两张照片 上联:简朴热忱甘于奉献 下联:_ 活动三:汲取精华活动三:汲取精华(3 分) 要求同学们把鲁迅与自己的思想、生活实际联系起

7、来。下面是鲁迅作品中的两个名句,请你任选一句联系实际 谈谈感想。 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即是慢,弛而不息,纵令落后,纵令失败,但一定可以达到他所向的目标。 感想:_。 活动四:提出疑难活动四:提出疑难(3 分) 要求同学们记下读鲁迅作品时遇到的问题,或想跟鲁迅先生商榷的问题等。学校将举行论坛,邀请鲁迅研究专 家与同学们对话,在论坛上你准备提出一个什么问题? 你的问题:_? 第 2 页 共 8 页第 2 页 共 8 页 二、阅读感悟(共二、阅读感悟(共 16 小题,考生回答小题,考生回答 13 小题,合计小题,合计 60 分)分) (

8、一) (本题共 8 分)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第 67 小题。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6.(4 分)这首诗从不同的角度来描写夜雨。从听觉的角度描写的两句诗是“_,_” ;从视 觉的角度描写的两句诗是“_,_” 。 7.(4 分)这首诗题为“春夜喜雨” ,但全诗不着一个“喜”字,却又使人感到全诗无一字不是写春夜喜雨。产生这 种效果的主要原因是( ) 。 A. 诗人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生活比较安定,心情比较轻松。 B. 春雨润物的高尚品格触动了诗人不管是“穷”还是“达”都要兼济天下的博大胸怀。 C. 诗

9、人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内心的喜悦心情化成了具体可感的形象。 D. 诗人由衷地偏爱着雨,由此产生喜悦之情。 (二) (本题共 16 分)阅读一段文言文,回答第 811 小题。 临江之人畋,得麋麑,畜之。入门,群犬垂涎,扬尾皆来。其人怒,怛之。自是日抱就犬,习示之,使勿 动,稍使与之戏。 积久,犬皆如人意。麋麑稍大,忘己之麋也,以为犬良我友,抵触偃仆益狎。犬畏主人,与之俯仰甚善,然时 啖其舌。 三年,麋出门,见外犬在道甚众,走欲与为戏。外犬见而戏且怒,共杀食之,狼藉道上。麋至死不悟。 注释 畋:tin 打猎;麋麑:mn 小鹿;怛:d 吓唬;啖:dn 咬。 8.(3 分)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以为

10、犬良良我友:_。 自是日抱就就犬:_。 走走欲与为戏: _。 9.(4 分)麋的可悲结局的原因有很多,请从“临江之人”和“麋麑”两个角度分析其原因。 从临江之人的角度:_。 从临江之麋的角度:_。 10.(4 分)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麋麑稍大,忘己之麋也 _。 共杀食之,狼藉道上 _。 11.(5 分)根据短文内容,归纳这篇文章的寓意。 第 3 页 共 8 页第 3 页 共 8 页 (三) (本题共 16 分)阅读一篇议论文,回答第 1215 小题。 美和美的东西 蒋孔阳 什么是美?这个问题看似十分简单,一朵花、一片晚霞、一首诗、一曲音乐,我们觉得美;穿的衣服,用的家 具,我们都会用审美

11、的眼光,来说他们美不美。但是如果认真追问一下:究竟什么是美?我们却往往会瞠目结舌, 不知所答。 在对美进行追问的过程中,首先碰到的,是把美和美的东西混淆在一起,把美的东西当成美。这是因为我们和 现实发生审美关系的时候,差不多总是先碰到具体的美的东西,然后再将美的东西概括出来美的概念来。 古希腊柏拉图的大希庇阿斯篇是西方最早谈论美的专著。其中苏格拉底向希庇阿斯提出一个问题:“什么 是美?”希庇阿斯就混淆了美和美的东西,用一位漂亮的小姐、一批漂亮的母马、一只漂亮的汤罐等等,来回答“什 么是美” 。苏格拉底坚决反对这一回答,说他所要探讨的,不是“什么东西是最美的” ,而是“什么是美” 。 “我问的

12、是美本身,这美本身,加到任何一件事物上面,就使那件事物成为美” 。苏格拉底与希庇阿斯探讨了许久,最后不 得不感叹的说:“美是难得。 ” 这个讨论在美学史上具有重要价值:他要我们透过美的现象去探讨美的本质,从千千万万美的东西中,去寻找 美的普遍规律。关于美本身,所要研究的是作为普遍规律的美,也就是美的本质,而不是芸芸总总的美的现象的美 的东西。把美的东西当成美,会造成许多困难。 首先,任何美的东西都只能说明它本身的美,而不能说明其他都东西的美。例如漂亮的小姐,就只能说明漂亮 小姐的美,而不能说明漂亮的母马的美、漂亮的糖罐的美。美的东西千千万万,但它们都各有其美,而不能用以相 互说明,更不能相互等

13、同。桃花的美不同于梅花的美,而红楼梦与儒林外史或是唐诗的美,也是各异其趣 袀不相同。美事从各种各样的东西当中所总结出来的普遍规律,它从现象上升到本质,它能说明任何美的东西之所 以美的原因,但它本身并不就是美的东西。 其次,美的东西都是相对的,随着人们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当美的东西与人处在某种关系当中, 它是美的;处在另外的关系当中,它就可能不美或是另一种美。例如两湖,当晴光潋滟或是山雨空前的时候,条件 不同,它就具有不同的美。当时杜甫写到:“好雨知时见,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这时的美可 以说是美的。可是当杜甫写道:“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表乱少时眠,长

14、夜沾湿何由彻!”这时 的雨,你又能说是你、美的吗?因此任何美的东西的美,都顺着它与人凡人关系而变化,我们很难把美的东西永远 当成是美的。 第三,美的东西不仅仅是漫无边际的,而且是自相矛盾的。从自然到社会,从物质到精神,从生活到艺术,无 不由美的东西存在,在这样众多的美的东西中,你要把美说成是一种东西,当然你、不可能。同一种东西,可以是 美的,也可以是不美的;不同的东西,它们却可以都是美的;甚至相互矛盾的东西,也可以都是美的。 第四,美不是事物的某一种物质属性,本来不是一种“东西” ,我们又怎么能够把美和的东西呢?谈到味,它 有酸甜苦辣;谈到色,它有红黄蓝清浊高低。凡此,都是一定的物质因素构成的,它们都表现为某种物质的东西, 但是却不然,你能说美是有哪些物质的因素构成的呢?你只能说,美必须有一定的物质条件,但它又?只是某种 固定的物质条件。例如美必须和味、色、声发生联系,但美又不在于味、色、声本身,而在于味外之味,色外之色, 声外之声。这样,你又怎么能够用某种固定的东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