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延庆区2019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

上传人:艺*** 文档编号:145357370 上传时间:2020-09-19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7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市延庆区2019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北京市延庆区2019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北京市延庆区2019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北京市延庆区2019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北京市延庆区2019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北京市延庆区2019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市延庆区2019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北京市延庆区2019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本试卷共108页,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本大题共67小题,共25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67题。材料一语言是民族的,植根于与之同生长的民族文化之中,民族文化的一切因子无不像血液一样渗透到民族语言的每一个方面。语言与民族精神语言是一个民族的重要标志,能产生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每个民族都热爱自己的语言,并且把它和民族尊严联系起来。不会说本民族语言是富于民族感情的人所不能容忍的事情,而会说本民族语言却不说本民族语言,反而去说别人的语言,甚至是入侵者的语言,

2、那么任何正直的人都会认为是一种可耻的行为。所谓“汉儿学得胡儿话,却向城头骂汉儿”就刻画了这种民族败类的丑陋嘴脸。都德的最后一课大家都熟悉,其中教师和学生们共同表达的对祖国的眷恋和对民族语言的热爱就是完全交织在一起的。从 看 ?通过文字和词语,人们往往可以发现早期民族文化的痕迹,如夏商周三代文献很少,但从现存的语言资料就可约略窥见汉民族古代社会中的一些情况,如古代文献中对奴隶有“臧、获”的称呼,说明奴隶最初是指战争中的“猎获物”。中国很多没有文献的少数民族的历史也可以通过语言材料来窥见。例如独龙语“结婚”一词的意义为“买女人”,这就反映出独龙族过去的婚姻制度。苗语中,女性词总是放在男性词前面,如

3、“夫妻”要说成“妻夫”,“男男女女”要说成“女女男男”,这和苗族历史上女性的地位要高于男性有关。至于通过语言文字直接了解文献所记载时期的民族文化,更是研究文化的重要途径,比如“好”字,说文解字注:“好,本谓女子,引申为凡美之称”,表明古代早就有男人主导的审美意识,即以女子为美。女子美,而人皆爱美,所以“好”字破读为去声,又可以表示“喜爱、喜好”的意思。再比如词语意义的引申也反映特定的文化风俗。我国南方民间普遍有喝茶习惯,种茶树须用种子,不能幼苗移植,这就象征了“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理想婚姻,于是“吃茶”就引申出女子受聘定亲的意思。路游老学庵笔记记载的山歌:“小娘子,叶底花,无事出来吃盏茶。”

4、俗谚有所谓,“一女不吃两家茶”。红楼梦第廿五回中,王熙凤对林黛玉说:“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做媳妇?”其中的“吃茶”说的都是这个意思。从 看 民族文化对语言的影响,在词语上表现最为明显。一种情况是相同的事物,不同民族用不同的词语,这只能从民族文化角度来解释。比如汉语和英语的亲属称谓词语就很不一样,汉语中表亲关系泾渭分明,表兄和表弟,表姐和表妹区别甚严,既要说出性别,还要分出大小,而英语却笼统地称为“cousin”。再如同一条光谱,汉语划分出七色,英语是六色,有的语言只分冷色和暖色两种。另一种情况是不同语言中似乎相同的词语实际的意义和用法可能很不相同,这也往往需要从民族文化意识来解

5、释。比如“冰”和“玉”在中国人的眼里代表高尚和纯洁,所以才有“冰清玉洁”、“一片冰心在玉壶”这样的词语和句子。对此外国人就可能很难理解,有位外国诗人就把“一片冰心在玉壶”翻译成了“一颗冰冷的心在玉石做的瓶子里”,因为在外语中这两个词并没有这样的比喻义。民族文化对语言的影响在语言的运用和表达上表现得也很明显。比如中国人自古就有对己谦对人恭的表达习惯,明明做了一桌好饭菜,却对客人说“没有什么好吃的”;明明自己有能力胜任,偏偏要说“才疏学浅、力所不及”;碰到别人夸奖自己总是说“哪里哪里、不敢当、过奖了”之类的话。而西方人的表达则比较坦率,如招待客人,一定会说“这可是精心准备的饭菜”;如受到别人表扬,

6、包括别人夸奖自己长得漂亮,总是会说“谢谢”,非常乐意地接受别人的赞扬。这是社会心理对语言表达产生影响的例子。再如西风吹来,给亚洲东部地区带来的是花木的凋零和冬天的肃杀,而在西欧国家,恰恰是西风唤醒了昏睡的冬天,迎来明媚的春光。这样不同地区的人们自然对“西风”就会有截然不同的感受。汉语中,“西风”总是用来比喻腐朽衰败的事物,表达凄凉悲伤的心境,如“昨夜西风凋碧树”,而英国诗人雪莱著名的西风颂,则把“西风”当作春天的使者,借以抒发豪迈、奔放的情怀,这是地理文化对语言表达产生影响的例子。(节选自人教版语言文字应用第六课第四节入乡问俗)1.根据材料一,下列对语言与文化关系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分)

7、A.语言是一个民族的重要标志,每个人都应该热爱本民族语言,会说本民族语言。B.夏商周三代文献很少,但通过文字和词语文字和词语,可以约略窥见汉民族古代社会的一些情况。C.不同语言中相同的词语,实际的意义和用法很不相同,这必须从民族文化意识来解释。D.民族文化对语言的影响,既体现在词语上,也体现在语言的运用和表达上。2.根据材料一,将第二、三个小标题中补充完整。(2分)3.根据材料一,从下列流行语中任选一个,分析其体现了当今社会怎样的文化意识。(3分) 有钱,任性 不作死就不会死 暖男材料二文字是记录和传达语言的书写符号。语言是有声的思维,文字是有形的思维。二者都是思维的外化。像语言一样,文字也是

8、思维能力的反映,蕴含着思维的特点。从某种意义上说,古文字是对思维进行考古的工具。古人类主要运用形象进行思维。这种特点反映在古诗歌中,人们喜欢用比兴来说明某种道理;反映在原始神话中,人们通过具体的故事来说明某个道理,抽象的道理是没用的。形象思维曾是人类最得心应手的思维方式。抽象思维是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从文字的创造特点看,绘画文字是最早的文字。这种文字的主要特点是象形。不仅中国的古文字用形象来表示,古巴比伦人、古雅玛人、古埃及人等无一不是从象形开始来创造古文字的。创造文字的时代,人们抽象思维的能力还比较薄弱。人们进行抽象思维,还很难脱离具体形象来进行,往往要依赖于对形象的类比、比较

9、、联想来进行。表现在文字的创造上,形与义密切结合在一起,人们是从形象来了解符号的意义的。文字的产生一方面是以人类抽象思维的能力达到一定水平为基础的。但另一方面,象形文字又标志着人类抽象思维能力还不发达,这种低下的抽象思维能力不可能创造太抽象的符号。抽象思维能力的低下还主要表现在古文字上的词类上,表现为形容词的极端贫乏。从甲古文看,形容词数量相当少,只有白、厚、明、光、赤、美、丽等为数不多的形容词。事物的性质包含在事物之中,与事物不可分离,只能通过人的思维才能把事物的性质从事物本身分开。在近代一些少数民族那里,要说“热”,只能说“像火一样”。早期文字中的“鱼”字是各种各样的鱼类象形,后来逐渐概括

10、出一种共同的鱼的特征的象形文字,作为各种各样鱼的代表。早期文字中,几乎每个文字都经历了一定的概括过程。没有概括过程,就不可能产生一般意义上的文字。这种概括能力使人们能概括出事物的共同性质,撇开了同类事物之间的差别性、个性和偶然性,产生了最初的种、类概念。在概括能力发展的同时,形象思维本身也在不断发展着。形象思维从自身中演化出了抽象思维。抽象思维的发展又推动着形象思维的发展。 古人类从事物中抽象出事物的性质,从而创造了形容词后,又创造着代表新的形象的词。例如,从羊的肥大的形象创造了“美”字,进一步又创造了“美服”“美女”等新的名词。形容词产生后,也使原有的一些代表具体形象的词成为更形象生动的新词

11、。例如月字、镜字,在抽象出了“明”字后变成了“明镜”“明月”,使形象更逼真。古人类从众多的个别的事物中概括出代表一般意义的词后,又以此为指导去认识新的个别事物,创造新的字。从古文字的演变进化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在互相补充、互相促进中辩证地发展,使人类的思维能力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从而使人类能够更深更广地认识世界。 (摘编自朱长超从古文字看原始思维及其发展,有删改)4.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臧:读zng,古代对奴隶的贱称。B.窥见:窥读ku,文中指通过语言材料可以觉察到。C.泾渭分明:泾读jng,文中指界限清楚。D.撇开:撇读pi

12、,文中指放在一边,丢开。5.根据材料二,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A“语言”与“文字”都是思维的外化,如同可以通过古代语言来考察原始思维一样,我们也可以从古文字来考察原始思维。 B.人们在古诗歌中喜欢用比兴来说明某种道理,在原始神话中用具体故事来说明某种 道理,这种形象思维的主要特点便是象形。 C.事物的性质与事物不可分离。形容词是对事物性质的抽象概括,当人们具备一定的 抽象思维能力之后,形容词才有可能出现。D.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关系密切、辩证发展。形象思维从自身中演化出了抽象思维,抽象思维的发展又推动着形象思维的发展。6.请按要求回答-题。(8分)根据材料二,简要分

13、析文字的创造过程与人类的思维发展之间的关系。(4分)根据材料二,梳理下面材料中“发”字含义的演变过程,并简述理由。(4分)“发”繁体字作“發”,从“弓”,“射箭”是它的本义。在不同的文言作品和语境里,有不同的词意。卖油翁中“见其发,矢十中八九”,“发”意为“射箭”;促织中“成有子九岁,窥父不在,窥发盆”,“发”意为“打开”;醉翁亭记中“野芳发而幽香”,“发”意为“开放”;三峡中“朝发白帝,暮至江陵”,“发”意为“出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舜发于畎亩之中”,“发”意为“兴起”;陈涉世家中“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发”意为“派遣、使出发”。7.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

14、概括学好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意义。(4分)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3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13题。夫古今异俗,新故异备。如欲以宽缓之政,治急世之民,犹无辔策而御悍马,此不知之患也。今儒、墨皆称先王兼爱天下,则视民如父母。何以明其然也?曰:“司寇行刑,君为之不举乐;闻死刑之报,君为流涕。”此所举先王也。夫以君臣为如父子则必治,推是言之,是无乱父子也。人之情性莫先于父母,皆见爱而未必治也,虽厚爱矣,奚遽不乱?今先王之爱民,不过父母之爱子,子未必不乱也,则民奚遽治哉?且夫以法行刑,而君为之流涕,此以效仁,非以为治也。夫垂泣不欲刑者,仁也;然而不可不刑者,法也。先王胜其法,不听其泣,则仁之不可以为治

15、亦明矣。且民者固服于势,寡能怀于义。仲尼,天下圣人也,修行明道( )游海内,海内说其仁、美其义而为服役者七十人。盖贵仁者寡,能义者难也。故以天下之大,而为服役者七十人,而为仁义者一人。鲁哀公,下主也,南面君国,境内之民莫敢不臣。民者固服于势,势诚易以服人,故仲尼反为臣而哀公顾为君。仲尼非怀其义,服其势也。故以义则仲尼不服于哀公,乘势则哀公臣仲尼。今学者之说人主也,不乘必胜之势,而务行仁义则可以王,是求人主之必及仲尼,而以世之凡民皆如列徒,此必不得之数也。今有不才之子,父母怒之弗为改,乡人谯之弗为动,师长教之弗为变。夫以父母之爱、乡人之行、师长之智,三美加焉,而终不动,其胫毛不改。州部之吏,操官兵,推公法,而求索奸人,然后恐惧,变其节,易其行矣。故父母之爱不足以教子,必待州部之严刑者,民固骄于爱、听于威矣。故十仞之城,楼季弗能逾者,峭也;千仞之山,跛牂易牧者,夷也。故明王峭其法而严其刑也。(节选自韩非子五蠹)注:新故:新旧,此处指新旧政治措施。楼季:战国时魏文侯的弟弟,善于攀登跳跃。跛牂(zng):跛脚的母羊。8.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是无乱父子也 乱:逆乱,此处指冲突B.乘势则哀公臣仲尼 乘:凭借C.乡人谯之弗为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