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四大高频高点例析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1453497 上传时间:2017-06-21 格式:PPT 页数:53 大小:2.1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四大高频高点例析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高考四大高频高点例析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高考四大高频高点例析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高考四大高频高点例析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高考四大高频高点例析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四大高频高点例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四大高频高点例析(5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考四大高频考点例析,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四,考情分析 1从考查内容上看,主要是考查人口构成、人口迁移和人口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影响等相关知识,基本上年年从此点入手命题。 2从考查形式上看,题型设计多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命题载体多借助各类人口统计图表,以对比分析的形式展开命题。 3从考查方向上看,通过对统计图表的解读,考查对人口增长、迁移等相关原理的理解、应用,侧重考查解读图表和相应计算的能力。,考点精讲 1人口结构与人口问题 人口结构主要包括人口年龄结构、人口性别结构、人口文化素质结构等,人口结构若出现不合理,则会引发人口问题。 (1)人口的年龄结构与人口问题:人口的年龄结构是指各年龄人

2、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目前的人口年龄结构是由于过去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状况造成的,而现在的人口年龄结构又影响以后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因此,分析人口的年龄结构对于了解人口再生产状况至关重要。,(2)人口的性别结构与人口问题:人口的性别结构是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构成中,新出生的男性或女性各占总人口的比例。通常用“性别比”来衡量,即用100位女性对应的男性数来衡量。它用来反映该地区或国家人口的性别结构是否合理或协调。 性别比失衡会造成婚姻、家庭、社会的不稳定,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应加大思想教育等措施,严禁非医学鉴别胎儿性别。,(3)人口的文化结构与人口问题:人口的文化

3、结构主要是指各学历层次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人口文化总体水平过低,不利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国家应加大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2人口迁移 (1)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包括生态环境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社会文化因素等。不同阶段、不同区域、不同人群迁移的原因不同,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2)工业化、城市化对人口迁移的影响:城市是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中心,第二、三产业发达,城市就业机会多,工资水平高,是发展中国家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工业化、城市化的不断发展,促进了农村人口的迁移。 (3)产业结构调整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产业结构调整对劳动力的数量和素质要求发生变化。高新技术的发展,促进

4、高端技术人员的迁入,加快普通劳动力技能的提升;伴随着劳动力导向型产业的转移,劳动力迁移方向也发生变化。,(4)人口迁移对城市化的影响:大量农村人口迁入城市,为城市注入活力,促进了城市经济发展。随着人口规模的扩大,城市的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功能区也随之发生布局调整,郊区不断出现住宅小区,促进了郊区城市化的发展。 (5)人口迁移对就业结构的影响:伴随人口迁移,会不断出现新的职业。如学龄儿童迁移人口增多,则迁入地应增加或加强中小幼教师的师资力量。,考题印证,考情分析 1从考查内容上看,城市的土地利用类型及其变化、城市空间结构的特点及功能分区布局的影响因素,以及城市化特点是考查的重点。 2从考查形式

5、上看,题型设计多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命题载体多借助景观图或统计分析图,以图表的形式展开命题。 3从考查方向上看,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例以区域图或模式图提供材料,考查城市功能分区,城市化进程、特点、原因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考点精讲 1城市功能区的空间分布及变化趋势 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受经济、收入、种族宗教、历史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经济因素是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最主要因素。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下,一块土地用于哪种活动,主要取决于各种活动愿意付出租金的高低。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主要有交通便捷程度和距离市中心远近。随着影响因素的不断变化,其城市功能区分布也会随之发生变化。,(1)住宅区的分布及变化:住宅

6、区的布局要考虑地价、交通、基础设施、环境、与工业区的工作距离等多种因素。住宅区基本分布趋势是从市中心向郊区逐渐减少,但随着市中心地价上升和城市规模的扩大,市中心面积比例下降、郊区面积比例会上升,住宅小区一般会分布在郊区交通便捷的位置。,(2)商业区的分布及变化:商业区的布局要考虑市场和交通两大基本要素。 从市场角度看:随着城市人口规模的扩大,商业区的面积比例会上升。 从交通角度看:随着交通运输网络的完善,在城市边缘的交通干线附近,或干线与环路的交会处出现一些新的次级商业区,使郊区地带的商业区面积比例上升。 从功能区转化角度看:随着城市的发展,市中心地带的部分住宅和工业用地主要转化为商业用地。

7、从上升幅度角度看:郊区和市区商业用地面积比例都在上升,但市区商业区面积上升比例,远大于郊区。,(3)工业区的分布及变化:工业区的布局要考虑地价、占地面积、交通、环境等因素。工业区总体布局趋势应是从市中心向郊区递增,一般会分布在城市交通干线附近,污染严重工业应位于主导风向下风向和河流下游。随着城市的发展,市中心工业用地面积比例将下降、郊区面积比例将上升,在大城市周围会出现工业卫星城市。 (4)城市绿地的分布及变化:城市绿地在改善城市环境及维护城市生态平衡中起到重要作用。绿地整体效益的发挥主要取决于绿地内部结构和空间结构。,城市内部绿地分布:城市内部绿地一般呈带状或片状分布,带状主要是沿主要街道或

8、干道分布。主要有吸烟滞尘、减弱噪声等功能。片状主要是在城市内部不同地域分布,一般离居住区较近,即有改善城市环境的功能,还为城市居民提供休憩场所。 城市边缘绿地分布: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边缘绿地覆盖率不断提高,一般呈环状分布或沿主干道呈楔形或条带状或放射状分布。有利于吸附飘尘、吸收污染物,可以将清凉的风、新鲜的空气引入城市,有利于城市环境的保护,或者起到生态屏障的作用。,2城市地租分布图的判读 城市中地租变化的图像有坐标图、立体图、等值线图等,要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运用正确的读图方法仔细分析,这往往成为题目解决的关键点所在,常见类型如下所示: (1)坐标图:,(2)立体图:,(3)地租分布等值线

9、图:,在判读这类图时,注意抓住距城市中心的距离和交通的影响这两个方面。从综合付租能力和地租水平两方面看,一般在地租高峰处和次高峰处形成商业区,在地租较高的道路两侧形成住宅区,在地租较低的其他区域形成工业区。 市中心:有多条道路穿过,通达度最高,地租最高,形成地租最高峰,一般为商业用地。 市中心附近远离主干道的地区:通达度较差,地租较低,一般为住宅用地。 城市主要道路与环线交会处:地租较高,形成地租次高峰,多为商业用地。,3城市化、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的比较,4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城市化过程表现为人口的转变、空间地域利用方式的转变、产业构成的转变,在转变过程中和转变完成后,对地理环境带来深刻

10、影响,具体可从三方面分析: (1)景观变化的影响: 不利影响:,有利影响:合理的城市化可以使城市景观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形成最佳人居环境。 (2)产业结构转变带来的影响:,(3)空间地域利用方式带来的影响:随着城镇规模的扩大,郊区农业用地将转化为城镇用地,将增加城镇用地和农业用地之间的矛盾,并带来郊区农民就业方式的转化。,考题印证,考情分析 1从考查内容上看,侧重考查农业区位因素、农业地域类型、主要农作物分布和主要农业区生产条件评价。 2从考查形式上看,题型设计主要分为两种,农业区位因素分析、农业地域类型判断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命题,而农业生产条件、方式的评价则多以综合题的形式命题。命题载体大都以

11、农业分布图、统计图、示意图等形式呈现。 3从考查方向上看,侧重对能力的考查。重在分析热点地区农业的影响因素及生态农业的发展等。,考点精讲 1进行农业区位选择的基本思路 农业的区位选择必须综合考虑各种区位因素,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合理地利用农业土地。 (1)分析当地的自然因素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具体如下表所示:,(2)了解农作物的生长习性,注意播种、生长、成熟不同阶段的差别,一般生长阶段对水热需求量较多,成熟阶段对光照、热量需求较高,结合该地自然条件确定该地适宜发展的农作物种类。主要农作物适宜的条件如下:,(3)要着重考虑市场和交通这两个最富变化的社会经济条件,确定生产经营的类型和规模

12、。如澳大利亚混合农业依据市场情况决定小麦和牧羊的生产规模;山区交通条件的改善,则可以扩大山区特色农业经营规模;城市工矿业的发展,城郊农业规模应不断扩大发展。,(4)小范围地区进行区位选择时要考虑地价、需水量、交通迫切性等因素。 地价高低与单位面积产值大小:一般来说,离城镇越近地价越高,应布置单位面积产值越高的农作物。离城镇由近到远可依次形成多个农业圈层: 需水量多少:需水量大的花卉等农业应选择接近河流、湖泊等水资源充足的地方。 交通运输的迫切性:鲜花等需保鲜、鲜奶等易变质,所以其生产应布置在靠近城镇及交通便捷的地方。,2我国主要农业区的区位条件评价,3农业生产限制性自然条件的改造,4农业生产特

13、征的评价 由于各地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差别很大,农业生产特征也有很大差别,要注意分析生产特征与生产条件、问题与措施相互对应的关系。,考题印证,考情分析 1从考查内容上看,主要考查工业区位因素分析、工业集聚与分散及工业转移,对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的考查比重近两年有所增加。 2从考查形式上看,选择题、综合题各占一定比例。命题载体多以示意图、统计图结合区域图的形式呈现,与生产、生活实际联系密切。 3从考查方向上看,主要考查从材料、图表中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对规律、原理灵活运用的能力,知识迁移的能力及分析、论证能力。关注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分析具体工业区的发展变化是今后的热点命题方向。,考点精讲 1工

14、业区位选择 (1)工业区位选择的原则:工厂应当布局在具有明显优势条件的地方,以花费最低的生产成本获得最高的利润。 (2)工业区位选择主要考虑的因素:工业区位选择主要从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环境因素等方面考虑:,自然条件方面:要考虑是否有修建工厂所需的地形条件和气候条件,是否有丰富的土地资源和水资源。 经济条件方面:需要考虑能否尽可能地接近原料地、动力基地、劳动力丰富的地方、市场和交通运输便利的地方,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是否有良好的社会协作条件。其中原料、动力等因素的影响力在减弱,劳动力素质、市场、交通的影响力在加强。,社会条件方面:主要考虑政策、个人偏好与工业惯性的影响。 环境因素

15、:应根据不同工厂的污染特点,尽量减少对城区或居民区的污染。大气污染严重的工厂,布局时要考虑风向;水污染严重的工厂,布局时要考虑污水的排放;固体废弃物污染严重的工厂,布局时要远离农田和居民区。,2常见工业的布局原则,3.工业的集聚与分散 (1)工业集聚和分散的目的:无论是集聚还是分散,都是为追求最大效益,降低生产成本。工业集聚可以共用基础设施,有生产联系的企业可以降低运输成本,获取规模效益,但集聚规模过大后会出现用地紧张、环境恶化、劳动力成本高等问题,此时又会出现适度分散现象。企业分散可以在各地寻找最佳区位优势,降低生产成本,但增加运输成本。,(2)工业分散的区位选择规律:工业区位选择在发展中国

16、家或落后地区,最可能是该地劳动力资源丰富、廉价;选择人口众多的大城市或发达地区,最可能是该地市场广阔;选择在发达地区,可能是该地科技发达、资金充足。不同企业不同时期区位选择目的不同,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3)工业生产环节的一般分散规律:工业分散时一般会把处于低附加值的生产环节进行转移,而把产品设计、研发、品牌等高附加值的生产环节保留在本地区。对产业转入地应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增加产品竞争力,加大品牌力度。,(4)企业空间扩张的一般规律:企业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空间不断扩散。企业发展初期,为降低生产成本,企业一般设在本土,一般会接收订单,代工生产;随着规模扩大,企业会在各地设立贸易分公司,开拓外地市场;随着企业规模进一步扩大,企业会在外地和其他同类企业进行合作或收购,扩大品牌效应;当企业实力强大时,企业会在外地设立生产基地和研发中心,以达到最佳效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