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汽车驾驶理论与驾驶技术课件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5337072 上传时间:2020-09-19 格式:PPT 页数:28 大小:1.0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汽车驾驶理论与驾驶技术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2019汽车驾驶理论与驾驶技术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2019汽车驾驶理论与驾驶技术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2019汽车驾驶理论与驾驶技术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2019汽车驾驶理论与驾驶技术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汽车驾驶理论与驾驶技术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汽车驾驶理论与驾驶技术课件(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汽车驾驶理论与驾驶技术,目 录,第一章 汽车行驶的基本理论与使用性能 第二章 基础驾驶训练 第三章 场地道路驾驶训练 第四章 一般道路驾驶 第五章 城市道路与高速公路驾驶 第六章 节约燃料、胎的驾驶 第七章 机动车驾驶证的申领 第八章 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 附 录 道路交通指挥信号彩图,第一章 汽车行驶的基本理论与使用性能 第一节 汽车的组成 第二节 汽车行驶时的主要作用力 第三节 汽车动力的传递过程 第四节 汽车的使用 性能,第一节 汽车的组成 汽车由发动机、汽车底盘、汽车电器等三部分组成。 发动机是汽车的动力源,汽车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决定于 发动机的质量。 汽车底盘包括传动系、行走系、操

2、纵系、制动系, 汽车电器包括汽车启动系统电器、信号系统电器、环境 控制系统电器、附加电子设备等。 汽车的动力性决定于发动机及传动系、汽车的舒适性决 定于汽车底盘与汽车电器,第二节 汽车行驶时的主要作用力,一、牵引力 汽车发动机产生的转矩Me经过传动 装置传到驱动上,使车获得转矩Mk而 转动。于是车通过与地面的接触处,给 地面施加一个沿车切线方向(向后)的 周缘力F周(称为驱动力)。根据作用力和 反作用力原理,地面也同时给车一个大 小相等、方向相反(向前 )的反作用力F 牵。这个F牵就是作用在车上 的推动汽 车前进的牵引力,如图1-1所示。,牵引力F牵与汽车行驶方向相同,其数值与周缘力F周 相等

3、,并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为了便于识别,图中F牵与F周未画在同一平面上。 牵引力的大小决定于发动机的转矩Me 、变速器和减速器的传动比ik、iq、驱动车的滚动半径r、传动效率等。 可由下式表示:,在实际驾驶中,经常用变换变速器档位和改变节气门开度的方法来获得所需的牵引力。上坡时,要增大牵引力,可换入低速档来增大变速器的传动比,使驱动上的转矩得到成倍的提高。加大“油门”固然可取得较大的发动机功率,但随着发动机转速升高到某个数值范围后,其转矩反而下降,牵引力反而减小。因此,上坡时一般都采用换低速档来增加牵引力。,二、汽车的行驶阻力 汽车的行驶阻力,通常有四种:滚动阻力、空气阻力、上坡阻力和惯性阻力。

4、 (1)滚动阻力:是车在路面上滚动时所引起的阻力。产生滚动阻力的因素很多,主要有胎变形而引起的。它与胎的种类、气压、负荷和车定位等有关。,(2)空气阻力:汽车行驶时,其前方的空气受到挤压而压力升高,产生阻止汽车前进的正面压力;后方的空气变得稀薄而形成发生涡流的低压区,前后产生压力差,形成阻止汽车前进的阻力,如图1-2所示。在整个汽车的外表面,由于与空气存在着相对运动,也就产生了摩擦阻力。 从实验中证实:空气阻力与汽车行驶速度的平方成正比。 (3)上坡阻力:当汽车在坡道上行驶时,汽车的重力沿路面平行的分力与汽车的前进方向相反,形成阻碍汽车前进的上坡阻力,如图1-3所示。上坡阻力与汽车的总质量和坡

5、道的坡度成正比。,(4)惯性阻力:汽车起步时,就必须加大牵引力以克服 其惯性阻力而使汽车开始运动;加速时,必须进一步加大牵 引力以克服其惯性阻力而使汽车行驶车速逐渐增高。当汽车 的牵引力与行驶中遇到的各项阻力的总和达到平衡时,汽车 即保持等速行驶,惯性阻力消失。 三、汽车行驶的附着条件 维持车在路面上正常滚动,抵抗车在路面上滑转的 能力,称为驱动车的附着力 。,第三节 汽车动力的传递过程,一、发动机前置后驱动(FR)汽车 1动力传递过程 图l-4所示为发动机前置后驱动汽车的整体结构,这种类型 的汽车动力传递过程为发动机离合器变速器传动轴驱动桥 (减速器和差速器) 半轴驱动车。 2优缺点 这种类

6、型的优点是:汽车的起动加速性能与爬坡能力相对提 高,转向装置与驱动装置不在一起,使结构简单。 缺点:一般轿车不宜采用这种类型,因为传功轴贯穿车身悬 架中间,使轿车内地板呈管状狭长凸起,影响了乘坐舒适性和空间 利用率,不利于轿车的轻量化设计,空载时后易打滑。,二、发动机前置前驱动(FF)汽车 1动力传递过程 图1-5所示为发动机前置前驱动汽车的整体结构,这种类型汽车的动力传动过程为发动机离合器变速器减速器和差速器左、右传动轴驱动车。 2优缺点 该类型汽车的优点是:结构紧凑,省去了纵贯车身前后的传动轴,降低了轿车车身和车内地板高度,从而提高了车内空间利用率和降低了汽车的重心;整车整备质量轻;操纵稳

7、定性和行驶安全性好;动力传动系统的故障易于发现以便及时维修。一般微型、轻型轿车(如桑塔纳、奥迪、夏利、富康等)都采用这种型式;在中、高级轿车上应用也日渐增多。 缺点是:上坡时,驱动的附着力较小,不能获得足够的驱动力,滑路上坡驱动易打滑,前后胎磨损和寿命不均,必须按规定周期和方法进行胎定位。,三、发动机前置四驱动(4WD)汽车 1动力传递过程 如图1-6a所示,这类汽车的发动机动力由变速器和轴间差速器 直接传递到前驱动桥,并通过万向传动轴将动力传递给后驱动桥 。 汽车在行驶中,可用两个车驱动,也可用四个车同时驱动。 2优缺点 优点是:起步加速爬坡能力强;低速机动性好,高速操纵稳定性好;在所有路面

8、均具有良好的附着性能,无论是一般道路还是在特殊条件下(如泥泞、冰雪等道路)其通过能力都优于其他驱动形式。 四、发动机后置后驱动(RR) 如图1-6b所示,这种布置形式与FF同样能使轿车室内空间大、驱动力传递方便,且具有降低车室内噪声,有利于车内布置的特点。一些长途大客车采用此形式,而轿车采用此形式的较少。,第四节 汽车的使用性能,汽车的使用性能是指汽车能适应使用条件而发挥最大工作 效率的能力。评价汽车使用性能的主要指标有: 一、汽车的动力性 二、汽车的通过性 三、汽车的制动性 四、汽车的稳定性 五、汽车的行驶平顺性 六、汽车的燃料经济性 七、汽车的容量,一、汽车的动力性,汽车的动力性是指汽车在

9、良好路面上直线行驶时由汽车受 到的纵向外力决定的所能达到的平均行驶速度。通常以汽车的 加速性能、爬坡能力及最高车速来表示。 1加速时间 常用原地起步连续换档加速时间和直接档加速时间来表示 汽车的加速能力。加速时间愈短,表明汽车的加速能力愈好, 平均技术速度就愈高。 原地起步连续换档加速时间是指汽车从头档起步逐一换至 高档,到达某预定距离或车速所需的时间;直接档加速时间是 指用该档最低稳定车速全力加速至某一高速所需时间。 2最大爬坡度 最大爬坡度是指汽车在发出最大牵引力时能爬越最大坡度 的能力。所谓坡度是指坡道的垂直高度与坡道的水平长度之比 值,,3最高车速 最高车速是指在平坦坚实的路面上汽车能

10、够达到的瞬间 最高车速(kmh)。 对上述动力性指标的要求,根据汽车在不同的行驶条件 而有所侧重,如经常行驶在平原、道路条件良好的汽车,应 以行驶的最高车速为标准;经常行驶在山区的汽车,应以满 足最大爬坡能力为标准;在城区内运行的车辆则应以加速性 能为标准。,二、汽车的通过性,汽车的通过性是指汽车能以足够的平均技术速度通过各种 道路和障碍物的能力。评价汽车通过性的主要参数有:汽车的 最小离地间隙、接近角与离去角、纵向通过半径与横向通过半 径、最小转弯半径。 1最小离地间隙:汽车满载、胎气压合乎规定,汽车最 低的凸出部位与路面间的距离,多数汽车的后桥壳底端是汽车的 最低点。最小离地间隙愈大,汽车

11、通过性能就愈好。 2接近角:汽车前端最低点与前外圆之间用一条直线相 切,该切线与道路平面构成的夹角。 3离去角:汽车后端最低点与后外圆之间用一条直线相 切,该切线与道路平面构成的夹角。 4纵向通过半径:汽车前、后外圆与汽车中部最低点相 切的圆弧半径。 5横向通过半径:前桥或后桥的左右车内侧与车桥最低 点相切的圆弧半径。,6最小转弯半径:将汽车转向盘向左(右)转至极限位置, 使汽车绕圆圈行驶,其外侧前迹的半径即称为汽车的最 小转弯半径。 汽车最小转弯半径是由前最大转向角及轴距决 定的。最大转向角大,前后铀之间的轴距短,最小转弯半径就 小,转弯就容易;反之转弯就困难。 7内差: 汽车转弯时,前内迹

12、和后内迹的半径 差称为内差。内差的大小与各车的转向角大小和轴距长短 有关,转向角愈大内差愈大,轴距愈长,内差亦愈大; 反之则愈小。 汽车拖带挂车时,主、挂车的内差比单车大,一般半挂 车前、后轴的内差又比拖挂车的大。因此,汽车转弯时,就 要估计最小转弯半径和内差,特别是在急转弯或拖带挂车 时,更应该注意:既不要使外前超出路外,也要防止后内 掉沟或碰及障碍物.,三、汽车的制动性,汽车的制动性是指汽车在行驶中能强行降低行驶速度直至停 车,或在下长坡时维持一定速度的能力。汽车制动性能的评价指标 是制动减速度、制动时间和制动距离。而最常用的是制动距离,且 在国际上己被广泛采用,在我国也采用了这一评价指标

13、。因此我们 将着重讨论这一问题。 1汽车的制动过程 汽车的制功过程如图1-11所示,它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1)驾驶人反应时间t0 (2)制动装置反应时间(亦称制动滞后时间) t1 (3)制动减速度(制动力)增长时间 t2 (4)持续制动时间 t3 (5)制动完全释放时间 t4,2制动停车距离 由以上制动过程可知,在实际制功停车中,并不是驾驶 人踩下制动踏板,汽车就会立即停止行进的。从驾驶人发现 危险情况采取制动措施到汽车完全停住,需要经过t0、t1、 t2、t3四段时间。在这些时间中,汽车仍在行走,这一行走 距离,称为制动停车距离。 制动停车距离由两个部分构成:一是反应距离;二是制 动距离;

14、也就是说,制动停车距离是反应距离与制动距离之 和。 (1)反应距离:驾驶人反应时间t0内汽车所行驶的距离。 称为反应距离。它是行驶速度(m/s)与反应时间(s)的乘积。由 此可知,反应距离的长短,取决于车辆的行驶速度和驾驶人 的反应时间。 行驶速度快或反应时间长,反应距离就长;反之则短。 例如,汽车的行驶速度为45kmh,反应时问t0为0.8s,则 反应距离为:,(2)制动距离:制动距离即从驾驶人的右脚踩上制动踏板起到车辆停住止车辆在t1t2t3时间内所行驶的距离,称为制动距离。它是评价机动车制动效能最直观的指标,可用下式计算:,(3)影响制动距离的冈素: 由上式可以看出,制动距离的长短与下列

15、因素有关: 行驶速度:汽车行驶速度越快,即开始制动时的速度越高,制动距离就越长,行驶速度增加1倍,制动距离则为原来的4倍。如行驶速度为20km/h,在干燥、平坦的沥青路面上制动距离为2.6m;当车速提高到40km/h时,在相同的道路上,制动距离则长达104m。,附着系数:路面的附着系数对制动性能影响很大。不同的路面附着系数不同。汽车在相同的速度下,制动距离随附着系数的下降而增长。以干燥路面与冰雪路面相比较,由于冰雪路面附着系数小,制动距离就要长得多制动效能变坏;在潮湿的沥青路面上行车,如制动过急,容易产少制动“跑偏”与“侧滑”等现象。几种路况条件下制动距离与附着系数和行驶速度的关系见表l-2。

16、,汽车装载质量:装载质量愈大,制动距离愈长。实践证明,对于装载3t以上的汽车,通常装载质量每增加1t,制动距离要增长0.51m。,(4)制动停车距离的概略计算:综上所述,总的制动停车距离S总等于驾驶员的反应距离与制功距离之和可用下式表示:,为了计算简便,把S0与S1经过的时间(t0t1)合并,取平均佰约为1s;把S2计算到S3中去,以开始采取制动措施时的车速为计算车速,则:,在平路上,没有坡度的影响,这样计算出来的数值是比较接近实际的,可作为评估制动停车距离的参考。 另外,也可以用近似方法计算制动停车距离。其方法是:将车速(km/h)除以10,再将所得结果自乘,即为制动停车距离(m)。例如:60km/h106,制动停车距离为6636(m)。这种计算方法只适用于干沥青和混凝土路面上行驶的汽车。,实验证明:驾驶人反应距离S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