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高考历史大题突破 专题10《近现代中西方的科技与文学艺术》

上传人:1506****555 文档编号:145336292 上传时间:2020-09-1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55.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高考历史大题突破 专题10《近现代中西方的科技与文学艺术》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江苏省高考历史大题突破 专题10《近现代中西方的科技与文学艺术》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江苏省高考历史大题突破 专题10《近现代中西方的科技与文学艺术》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江苏省高考历史大题突破 专题10《近现代中西方的科技与文学艺术》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江苏省高考历史大题突破 专题10《近现代中西方的科技与文学艺术》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江苏省高考历史大题突破 专题10《近现代中西方的科技与文学艺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高考历史大题突破 专题10《近现代中西方的科技与文学艺术》(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大题突破透析】【例1】2010年高考重庆卷第37题材料二 江南制造总局造船厂,1868年已着手建造螺轮蒸汽舰了。造螺轮蒸汽舰是18451850年间在欧洲推广使用的。1850年后被用于军事。摘编自徐泰来中国近代史记克服技术的落后是一个巨大的困难,尤其是当那些西洋顾问和教习自己就不很专业时,更是如此。自强规划所造出的枪炮舰船的性能及其低劣,这就导致需要不断从国外购置枪炮。美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材料三 1958年起,由聂荣臻主持的国防科技研究已迈开步伐。党和政府克服苏联政府单方面撕毁协议、撤走专家、停止供应设备所造成的严重困难,自力更生发展国防科技工业,终于取得了国防极

2、端技术的重大突破。中国国防尖端技术的巨大发展,标志着中国国防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大大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也集中代表了我国科学技术当时达到的新水平,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摘自何沁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材料四 19世纪70年代,德国瞄准对重工业和新工业发展有决定影响的科技领域,设立许多科学研究机构。俾斯麦鼓励德国学子去学习和掌握德国还没掌握的高新科技。特拉瑙带回了爱迪生的电灯制造专利权。1883年创办德国爱迪生公司。电气工业的发展是造成德国90年代德国经济繁荣的基本因素。1851年至1900年,在重大科技革新和发明创造方面德国超过英法之总和,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 摘编自丁建宏德国通史(

3、2)根据材料二,归纳洋务企业制造军舰的技术状况。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洋务运动失败的外部原因。(3)根据材料三,指出我国国防尖端技术大发展的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文化大革命”前我国“国防尖端技术重大突破”的表现。(4)根据材料四,归纳德国发展高新科技的途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技发展对当时德国经济的影响。本题以科技为切入点,大跨度,小切口,考查近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及与社会经济生活的关系。中国人真正认识近现代科学技术,是从殖民主义的坚船利炮开始的。此后,发展科学技术始终作为摆脱中华民族的屈辱和争取世界大国地位的手段之一。洋务运动引进科学技术是以增强国防能力为目的的,其最终失败也在于没有真正掌握技术

4、。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前20年,在美苏两国核威胁的国际冷战形势下,国防需要是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其表现为“两弹一星”。第二次技术革命兴起于19世纪70年代前后,首先是从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制造开始的。从材料中“设立许多科学研究机构”,掌握“点灯制造专利权”可知,德国自主研发,引进技术,极大地推动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程,不仅使德国发明创造和经济飞速发展,工业增长速度居世界领先地位。【参考答案】(2)已能制造欧洲那样的螺轮蒸汽舰;造舰技术仍然落后。西方列强不希望中国富强,他们不会让中国掌握真正的先进技术;聘请的一些洋匠、顾问专业水平不高,并谋取私利。(3)加强了国防力量;提高了国际地位。成功地试验了第

5、一颗原子弹。(4)自主研发;引进技术。推动了德国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程;德国经济飞速发展,工业生产增长速度居世界领先地位。【例2】2010年高考安徽卷第35题材料二 近代科学技术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的,这一时期的一系列成果,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现代科学的发展更是将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水平提高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世界主要经济体纷纷采取措施,加大科技和教育的投入,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布局未来发展,培养新的竞争优势。摘编自中国科学院2010科学发展报告等材料三 科学不仅刷新了我们的世界图景,也刷新了我们的日常生活然而,在科学成功的背后,我们必须看到一个潜在的危险正在显露出来;人类

6、通过大规模地开发大自然,虽然掌握了更高的能量,有了支配自然界的能力,但却动摇了人类生存的根基。摘自吴国盛科学的历程(2)指出材料二中“这一时期的一系列成果”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分析世界主要经济体为何要加大科技投入?(3)怎样理解科学“动摇了人类生存的根基”?如何应对这种“潜在的危险”?本题以科技为突破口,考查科技的发展和影响。材料二中的“这一时期”即近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1819世纪,主要成就有以牛顿的经典力学和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为代表的科学革命,以蒸汽技术和电气技术为代表的技术革命,科技革命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工厂制度、工业化、城市化、世界市场的形成都与其有直接或间接的关联,还使

7、城市的面貌和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科技成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科技可以被用来造福人类,也可以用来自我毁灭。就科技本身而言,它是一个中性的、工具性的事物,无所谓弊端或局限性。所谓科技进步的意义或局限,实际是对科技在特定制度环境中所衍生出来的社会效应或价值象征,对一定科技水平背后所代表的社会经济关系的评价。因此,对科技进步的批判一定要结合具体的历史背景和制度环境。所谓的科技造成的灾难实际上是其应用者特定的制度体系造成的。【参考答案】(2)人类先后进入“蒸汽时代”“电气时代”;促进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科技成为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科技创新能力成为当代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因

8、素;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摆脱经济危机。(3)科技发展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如环境、社会、伦理等问题。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下进一步提高科技水平;加强国际合作;确保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过关实战训练】1. 王鸿生在世界科学技术史中认为:“哥白尼提出了一个正确的太阳系结构假说;伽利略发现了地上物体运动的一些基本规律,以观察事实支持了哥白尼;开普勒发现了天空中行星运动的情况,但认为是像磁石那样维持运动的;而牛顿则把他们所有的伟大成就统一起来了。”(1)结合经典力学的内容说明牛顿是怎样“把他们所有的伟大成就统一起来了”?这些科学成果在欧洲历史上有怎样的地位?(2)“如果我比别人看得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

9、人们的肩上。”结合材料说明牛顿的这句话反映了经典力学形成过程中的什么问题?(3)列宁认为:“达尔文推翻了那种把动植物物种看作彼此毫无联系的、偶然的、神造的、不变的东西的观点,第一次把生物学放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上。”达尔文为什么能够“第一次把生物学放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上”?从生物进化论到达尔文学说在社会舞台上的运用,反映了进化论对人类社会政治和思想观念的影响。以19世纪中后期中外历史为例,对此加以说明。(4)哥白尼、牛顿和达尔文的科学发现,对中世纪的宗教神学世界观分别从哪些方面取得了突破?2.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 我国的部分科技领域成就材料二 近代科学技术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

10、展的,这一时期的一系列成果,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现代科学的发展更是将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水平提高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世界主要经济体纷纷采取措施,加大科技和教育的投入,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布局未来发展,培养新的竞争优势。摘编自中国科学院2010科学发展报告材料三 科学不仅刷新了我们的世界图景,也刷新了我们的日常生活然而,在科学成功的背后,我们必须看到一个潜在的危险正在显露出来;人类通过大规模地开发大自然,虽然掌握了更高的能量,有了支配自然界的能力,但却动摇了人类生存的根基。 摘自吴国盛科学的历程(1)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材料一所反映的各领域在世界上具有影响力的科技成就各

11、一个(包括时间、事件和影响)。 (2)指出材料二中“这一时期的一系列成果”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的促进作用。(3)科学技术的进步正如世界上任何事物一样,具有两重性。无数事实表明,现代科技革命所带来的科技进步就像一把“双刃剑”。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说我们应怎样理解科技的负面作用?又该如何应对?3.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 浪漫主义在很多方面是对启蒙运动的一种反动。浪漫主义的作家把想像以及作为理性补充的直觉作为观察理解世界的工具。他们汲取了卢梭认为社会和物质的繁荣毁坏了人性的观点,对感觉和非理性都极为着迷。浪漫主义强调个性以及民族和文化的单一价值,是推动民族主义出现的主要动力

12、。摘自唐纳德卡根等西方的遗产(下册)材料二 有人说拜伦的诗多为青年所爱读,我觉得这话很有几分真。就自己而论,也还记得怎样读了他的诗而心神俱旺。尤其是看见他那花布裹头,去助希腊独立时候的肖像其实,那时拜伦之所以比较的为中国人所知,还有别一原因,就是他的助希腊独立。时当清的末年,在一部分中国青年的心中,革命思潮正盛,凡有叫喊复仇和反抗的,便容易惹起感应。摘自鲁迅杂忆(1925年6月)材料三 要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一群艺术家,必须要正确地设想他们所属时代的精神和风俗概况只要翻一下艺术史上各个重要的时代,就可以看到一种艺术是和一些时代精神与风俗情况同时出现,同时消灭的。摘自法丹纳艺术哲学(1)

13、根据材料一,分析浪漫主义文学产生的背景。(2)根据材料二,分析拜伦诗歌在清末受到中国青年喜爱的原因。根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分析浪漫主义文学的积极影响。(3)谈谈你对材料三中丹纳所持观点的看法。4. 1917年4月9日,胡适就其文学改良刍议一文的发表致信陈独秀:“(文学改良)此事之是非,非一朝一夕所能定,亦非一二人所能定然亦决不敢以吾辈所主张为必是而不容他人之匡正也。”陈独秀回答说:“独至改良中国文学,当以白话为文学正宗之说,其是非甚明,必不容反对者有讨论之余地,必以吾辈所主张者为绝对之是,而不容他人之匡正也。”(1)从材料看,胡适与陈独秀讨论的主题是什么?二人所持的态度有何不同? (2)结合

14、所学知识就陈独秀的态度进行评论。(3)关于近代中国文学革命的起点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始于晚清,另一种认为始于民国初期。你同意哪种观点?请简要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1. (1)牛顿把地球上的运动和天体的运动概括到同一个理论之中,形成了以实验为基础、以数学为表达形式的牛顿力学体系。史家称其为从宗教神学的束缚下解放出来的科学革命,并把它与工业革命和政治革命一并列为近代欧洲的三大革命。(2)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以及科学家的创新精神。(3)长期的观察和研究以及对早期生物进化思想的继承。“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达尔文主义,被用来为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作辩护;近代中国的爱国知识分子则以此刺激国人奋发图强、实行改

15、革、力图发展。(4)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推翻了“上帝选定地球为宇宙中心”的谬论;牛顿的经典力学把造物主从无生命现象的研究领域驱逐了出去;达尔文的进化论把造物主从有生命现象的研究领域驱逐了出去。2. (1)在核技术领域: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我国跨入核国家行列; 在航天技术领域:2003年“神舟5号”载人宇宙飞船发射成功,标志中国的航天和运载火箭技术进入世界先进行列;在农业领域:1970年袁隆平在世界上首次培育杂交水稻成功,为解决世界粮食短缺问题提供了战略思路。 (2)蒸汽机、内燃机、电力的广泛应用等使人类先后进入蒸汽时代、电气时代,促进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3)科技发展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如环境、社会、伦理等问题。应对: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下进一步提高科技水平;加强国际合作;确保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3. (1)工业革命向欧美各国扩展;法国大革命冲击下,欧洲各国的民族、民主运动迅速发展;启蒙思想家所倡导的“社会理想”与现实产生强烈的反差;卢梭等人对过度崇拜理性思想的批判。(2)拜伦诗歌宣扬民主、自由和民族解放,艺术水平较高;拜伦本人积极参加希腊民族解放斗争;清末中国青年中革命思潮逐渐盛行,拜伦的诗歌容易引起他们的共鸣。浪漫主义丰富了人文精神的内涵、促进了民族主义的出现;极大地影响了文艺创作,促成了一大批文学艺术精品的诞生。(3)这一观点有一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