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长春市第一零四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 三顾茅庐(第二课时)教案 长春版

上传人:1506****555 文档编号:145335098 上传时间:2020-09-19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92.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吉林省长春市第一零四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 三顾茅庐(第二课时)教案 长春版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吉林省长春市第一零四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 三顾茅庐(第二课时)教案 长春版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吉林省长春市第一零四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 三顾茅庐(第二课时)教案 长春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吉林省长春市第一零四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 三顾茅庐(第二课时)教案 长春版(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吉林省长春市第一零四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三顾茅庐(第二课时)课题三顾茅庐课 型阅读课总 节 时7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初步了解三国演义,把握整体内容。2.掌握小说中刘备和诸葛亮的形象特征。能力目标:体会烘托这一写作手法在文中的使用.情感目标:体会小说情节发展的特点。重点1.刘备和诸葛亮的形象特征。2.小说情节发展的特点。难点.烘托手法在文中的使用。教 学 过 程差 异 个 性 设 计教学资源第二课时课前演讲一、继续研读课文。1.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分析刘备、诸葛亮的形象特征及作者塑造人物采用的手法。刘备:谦虚、礼贤下士、不耻下问、求贤若渴、气度宽宏。手法: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衬托(张飞、关羽

2、)。诸葛亮:淡泊名利、高雅不群、超拔不凡、不出门便知晓天下事、足智多谋。手法:语言描写、外貌描写、人物及景色的烘托陪衬。(此处具体分析见教参。)2.文中诗词对于表现诸葛亮的形象起到了什么作用?从不同的方面表现了诸葛亮的才华和人生追求。(具体分析见教参。)3.小说在塑造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时情节是如何变化的?有什么特点?情节曲折,悬念迭起,结构精巧,跌宕多姿。(具体分析见教参。)4.怎样理解崔州平的一番话?崔州平所言的中心内容是:“顺天者逸,逆天者劳”“数之所在,理不得而夺之;命之所在,人不得而强之”。意思是现在的天下形势是历史的必然,非人力所能改变,这与司马徽的看法是一致的,后来小说的结局的确如

3、二人所预料的那样。5.分析司马徽所言“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惜哉”的深意?一方面是肯定诸葛亮找到了他值得辅佐之人刘备;另一方面也暗示了卧龙虽有经天纬地之才,即使得到刘备这样的明君,但是生不逢时,纵使再怎么努力,都只能是“呕心血”,却不能改变天命,即不能如刘备所愿“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虽然是对诸葛亮的才华得以施展感到一丝慰藉,但更慨叹他多舛的命运。(具体分析见教参。)6.概括归纳文章主题。小说通过刘备“三顾茅庐”,既表现了他为兴蜀汉大业而礼贤下士的宽宏气度和不耻下问、求贤若渴的精神,也展示了未出山便晓天下事的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二、作业。课下查找诸葛亮、刘备以及其他自己感兴趣的三国人物及故事,下一节课同学间进行交流。关于诸葛亮的故事你知道多少?“六出祁山,七擒孟获”“空城计”“舌战群儒”“骂死王朗”“火烧新野”“智激周瑜”板 书 设 计课 后 反 思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