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衡南县第九中学高三语文 文言文阅读 解题技巧导引(一)复习素材 新人教版

上传人:1506****555 文档编号:145333605 上传时间:2020-09-19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06.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省衡南县第九中学高三语文 文言文阅读 解题技巧导引(一)复习素材 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湖南省衡南县第九中学高三语文 文言文阅读 解题技巧导引(一)复习素材 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湖南省衡南县第九中学高三语文 文言文阅读 解题技巧导引(一)复习素材 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湖南省衡南县第九中学高三语文 文言文阅读 解题技巧导引(一)复习素材 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湖南省衡南县第九中学高三语文 文言文阅读 解题技巧导引(一)复习素材 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湖南省衡南县第九中学高三语文 文言文阅读 解题技巧导引(一)复习素材 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省衡南县第九中学高三语文 文言文阅读 解题技巧导引(一)复习素材 新人教版(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湖南省衡南县第九中学高三语文 文言文阅读 解题技巧导引(一)复习素材 新人教版湖南省衡南县第九中学高三语文 文言文阅读 解题技巧导引(一)复习素材 (一)关于实虚词的解题技巧导引实词和虚词一般以在文句中加粗的形式出现。以实词的一词多义为重点(如“勤”、“徇”、“致”等)也考一些今天不常用的词义(如“奉洒扫”、“贾祸”等)。虚词主要考它在所处语句的语法作用。如“以”,1993年试题曾列出学过的几篇课文辨“以”的意义和用法,1996年试题从所给文段中抽出四个带“以”的句子辨同异。这类题约占总题数的不足一半,赋分8分左右。难度偏易或适中。因为材料广而考点小,考生常因粗心而错选。要解好实词词义用法鉴别

2、题应注意以下几点:1明确“常用实词”的范围考试说明要求“根据上下文正确解释常见实词的词义”。通常以为“常用实词”指的是高中课本附录的“文言常用实词表”,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结合近几年的高考试题看,在所考查的实词中,只有一部分来自该表,一部分则来自课文注释。这就告诉我们,一定要重视课文注释中的实词,切不可拘限于常用实词表。2要善于紧扣上下文所谓上下文,大致相当于我们通常所说的语境。考查的实词常常是多义性的,而一个词的词义只有在特定的语境中才获得确定性,因而要确定某一个词在特定语境中究竟表达了哪一种义项,这也就是一种能力。考查的方式一般有两种:一是就一个词的解释提供四个选项,要求选择正确的一项。如1

3、993年试卷的第13题,在考查“子访得之”中“访”的词义时,供选答案是:A、咨询;B、探望;C、寻求;D、访问。联系前文一看,“访”的对象是千树柑橘,答案只能是C。二是就四个不同的实词加以解释,要求选择错误的一项。如1995年试卷的第12题,答案应是D(“岂汝身致之邪”,致:导致),因为“之”所指代的是前文“承袭茅士,位至方伯”,显然是好事,而“导致”的常常是不好的结果。3成语比较法在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平时多掌握一些成语的意义、用法,对判断文言词义会很有帮助。解答1995年的文言试题就多处可以用到。如第12题“在官清恪,未尝问私”(恪,谨慎而恭敬),成语有“恪守不渝”;“吾亦望汝副

4、其心”(副:符合),成语有“名副其实”;第16题“或妄嗔怒”(妄,胡乱),成语有“轻举妄动”等。4对文比较法古人行文常常讲究对称,有些词义可以根据与之相对应的词的意义进行判断。如1991年试卷的第18题:“顽鲁者亦当矜怜”(A愚笨而鲁莽;B固执而粗鲁;C顽皮而愚蠢;D愚昧而愚蠢)。孤立地看,似乎都讲得通。如果懂得一点对文的知识就不难判断,原文是“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两个句子对得相当工整,“贤俊”与“顽鲁”对文,“贤俊”是指有德有才且才智出众的人,这就可以排除ABC三个义项,再从原文提供的内容看,也是指“聪明”与否而言,不涉及顽皮、固执、粗鲁的意思,至此可以判定D是对的。要解好虚词

5、词义用法鉴别题应注意以下几点:1充分利用我们所学的知识由于文言虚词的数量相对文言实词来说要少得多,据统计大约五百多个,但常见的只有二三十个,所以,我们只要把教材中列出的三十二个文言虚词准确掌握,对它们的词性、作用、意义都弄清楚了,拿到文言虚词的试题,我们就不会害怕了,任何语段中的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基本上不超出教材所介绍的范围。2审语气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至于夫、惟、盖、故者,发端之首唱;之、而、于、以者,乃答句之旧体;乎、哉、矣、也,亦送末之常科。据事似闲,在用实切。巧者回运,弥缝文体,将令数句之外,得一字之助矣。”认为文言虚词没有实在意义,但在造句和表达上很有作用。因此,我们解决文言虚词试

6、题时,认真地、仔细地审视该句的语气,很重要。3析结构在审语气的基础上,运用已学过的现代汉语的知识来分析文言句子的结构,从而把握文言虚词的用法。与文言实词相比较,虚词不是考查的重点,对常见的文言虚词基本上了解就可以了,不必过分探究,花过多时间死记硬背。(二)关于文意的解题技巧1观点与材料的理解无论是史传文章还是政论文章,总要通过一些具体的材料,来说明某个问题,或阐明某个观点。考查考生整体阅读的能力,最常用的题型之一就是将若干材料编组,选出能够说明某个问题或阐明某个观点的一组。解题的关键在于分清所给材料的类属。【例20】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何子平孝心的一组是月俸得白米,辄货市粟麦。何

7、心独飨白粲。尊上年实未八十,亲故所知。实未及养,何假以希禄?县禄唯以养母一身,而妻子不犯一毫。希禄本在养亲,不在为己。 ABCD该题所给的六句话中,说的是一件事,是叙事,是记言:何子平任扬州从事史时,月俸得白米,他就卖掉,买价钱便宜些的粟麦吃,他说:“母亲在家乡不能常吃到白米,我哪忍心独自享用?”说明他“事母至孝”。两句说的也是一件事,是叙事,是记言:何子平任海虞县令时,所得俸禄只用来奉养母亲,妻子儿女一点也不占用,他说:“求取俸禄本在奉养母亲,不是为自己”。这也突出说明了他的孝心。唯两句不属于这一范畴;句说的是“籍注失实”,母亲年龄实际还没到八十,句言何子平不愿在母亲实未八十的情况下借以求取

8、县禄,说明他为人清正。分清了材料的类属,即可排除含有的ABD三组,只有C组是全都说明何子平孝心的一组。【例2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与郑母教子为官清正有关的一组是吾非怒汝,乃愧汝家耳。在官清恪,未尝问私。吾亦望汝副其此心。何可负荷忠臣之业乎?母恒自纺绩,夜分而寐。乃是天子报尔先人之徇命也。 ABCD该题题型与上例相同,解题的关键在于看清与郑母教子为官清正是没有关系的。句言郑母勤苦,即有给儿子做榜样的意思,也是教他勤于国事,与清正是两层意思。句说的是应该怎样看待所得的侍俸,与清正无关。所以含的ABC三项应排除。D项三句,都是教子继承父志,清恪无私,承担起忠臣的事业,中心就是要为官清正,

9、是唯一正确的答案。2因果关系的理解因果关系的理解,属于对选文事理关系的理解。【例22】以下各句话中,构成李衡想“奔魏”的原因的一组是不用卿言至此既作无礼,而复逆自猜嫌衡乃口陈吕壹奸短数千言,太祖有愧色家人淫放,衡数以法绳之复何面目见士大夫乎寻而帝立,衡忧惧 ABCD试题选文主要内容是:三国时吴国的李衡向孙权“口陈吕壹奸短数千言,太祖(孙权)有愧色”。不久吕壹事发坐诛。琅琊王孙休“家人淫放,衡数以法绳之。妻习氏常谏不可,衡不从。寻而帝立(孙休即位),衡忧惧,谓妻曰:不用卿言至此,今奔魏何如?妻曰:不可。君本庶人,先帝赏拔过量,既作无礼,而复逆自猜嫌,逃叛求活北归,复何面目见士大夫乎?”解这类题,

10、必须读懂原文,剖析事理,然后才能判明因果关系。因果关系一般呈三种形态:一因一果,数因一果,层递因果。李衡因为没有听从妻子的劝谏,多次依法惩治了孙休淫放的家人,所以得罪了孙休;由于得罪过孙休,所以当他做了皇帝后就怕他报复;害怕报复,就产生了奔魏避祸的想法。这是层递因果关系,答案应选B。另外三句:句“逆自猜嫌”指的就是“奔魏”这种想法,是结果不是原因;句所言之事与得罪孙休想奔魏无关;句说的是奔魏的后果将名节俱失。因果关系的理解,是文言文整体阅读的重要能力,考生应加强这方面能力的训练。3文章内容的概括【例23】下列对文意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A郑母感慨善果是个年幼的孤儿,自己又是寡妇,有慈无威,未能

11、教他懂得礼训,教导他不要心缘骄乐,堕于公政。B郑母希望善果应该仿效其父,要在官清恪,不问私事,以身殉国,继之以死,做一位无愧于家国的忠勤之士。C郑母鼓励善果处理政事应该剖断合理,同时又劝戒他不要妄加瞋怒,行事不允,骄逸堕业,以负荷忠臣之业。D郑母认为善果自小袭爵封侯,位居三品,但却不是自身致之,要求他能够散赡六姻,为先君之惠,以报答天子之恩。【例24】原题同例15。附相关文字母本侧庶,籍注失实,年未及养,而籍年已满,便去职归家。时镇军将军顾觊之为州上纲,谓曰:“尊上年实未八十,亲故所知。州中差有微禄,当启相留。”子平曰:“公家正取信黄籍,籍年既至,便应扶侍私庭,何容以实年来满,敬冒荣利。且归养

12、之愿,又切微情。”,觊之又劝令以母老求县,子平曰:“实未及养,何假以希禄?”觊之益重之。既归家,竭身运力,以给供养。末除吴郡海虞令,县禄唯以养母一身,而妻子不犯一毫。人或疑其俭薄,子平曰:“希禄本在养亲,不在为己。”问者惭而退。文章内容的概括,目的在于检测考生整体阅读理解的能力,较之其他题型,明显具有综合性强、难度大的特点。因为完成这类题,既要正确理解词句的意思,通晓文义,又须分清主次,领会文章的主旨。近思录谓:“凡看文字,先须晓其文义,然后可求其意;未有文义不晓而见意者也。”其中,“晓其文义”就是把握文章的内容,大意;“求其意”即探求主旨。可见,解这类题,必须先通读原文,分清主次,正确地领会

13、文意,然后再比较备选项,就可以直接找出正确的一项,而不被干扰项所迷惑。从试题涵盖的范围看,可分为全文的概括和部分内容的概括两种题型。例23是全文内容的概括。文章记叙了郑母对善果的身教和言教:她考察善果如何处理政事,“闻其剖断合理”则“大悦”,“若行事不允,或妄瞋怒”则“蒙被而泣,终日不食”,以其先父之“忠勤”、“清恪”教导他;并且她常亲自纺绩到深夜,教育善果要正确看待俸禄,不能骄逸堕业。这一切,目的都在于使善果能够“负荷忠臣之业”。C项准确地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对郑母言行的意图,理解正确。相比之下,其他三项都犯了以次为主的毛病,错会了文意。例24是部分内容的概括。一般说来,由于试题涵盖的范围

14、小了,判断部分内容的概括要比判断全文内容的概括容易些。但考生须特别注意题干所指定的范围,看备选项所述是否与题干指定的范围一致。1992年、1993年两年的试题,指明从哪句至哪句的内容,范围十分清楚;而我们所选的1994年的这个试题,只说“何子平去职归家奉养老母一事”,确定试题范围的难度就大得多了。我们节录的“相关文字”,是四个备选项涉及到的,实际上按试题指定的范围,还得掐头去尾。“去职归家”是因为老母“籍年已满”,与“母本侧庶,籍注失实,年未及养”无关。所以,A项前半句所述言不及义,而后半句又把“归养之愿,又切微情”这种婉谢之辞当作去职的原因,不辨主次,错会了文意。“既归家”以下文字,叙归家之

15、后的事,显然,也离开了试题指定范围,B项的错误正在于此。排除了A、B两项,再比较C、D两项,就可以比较容易地看出D项的概括是正确的。因为C项的说法有两点明显的不妥之处:一是事情缘起没有说清;二是概括的角度不对,或者说答非所问。如果试题改为“对顾觊之敬重何子平的原因,理解正确的一项是”,那么C项当然是正确的答案了,但是就本题而言,这却是错项。可见,解这类题,不仅要看选项所涉及的范围与试题指定的范围是否一致,还要注意叙述的角度是否符合试题的要求。前面说过,概括文章内容的试题,综合性强,难度大。不管是概括全文的内容,还是概括部分内容,都要真正读懂原文,理清脉络,然后再比较备选项,千万不要一上手就急于判断哪一项正确。否则难免步入误区。文意的考查是难点。这是因为文意必须在精读原文之后才能准确提取,不少考生达不到这一至高点。而且由于所给的备选项之间常常不是肯定与否定的关系,而是全面与片面、准确与偏颇的关系;因此,一些考生对全文终不能如对讲读课文似的“吃透精神”。这类题分值在3分左右,但不乏得零分的。(三)关于句意翻译的解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