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用书 (单元知识总结 单元训练)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课件 新人教

上传人:1506****555 文档编号:145332048 上传时间:2020-09-19 格式:PPT 页数:119 大小:2.4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用书 (单元知识总结 单元训练)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课件 新人教_第1页
第1页 / 共119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用书 (单元知识总结 单元训练)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课件 新人教_第2页
第2页 / 共119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用书 (单元知识总结 单元训练)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课件 新人教_第3页
第3页 / 共119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用书 (单元知识总结 单元训练)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课件 新人教_第4页
第4页 / 共119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用书 (单元知识总结 单元训练)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课件 新人教_第5页
第5页 / 共1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用书 (单元知识总结 单元训练)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课件 新人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用书 (单元知识总结 单元训练)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课件 新人教(1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单元知识总结,1.特点,(1)以君权为中心,高度集中权力。在人神关系上,鼓吹君权神授,君权至上,以神权服务于君权。在君臣关系上,宣扬君令臣从,下级依附上司,全国依附君主。在权力配置原则上,君主一人全面垄断了全国的一切大权,国家所有政治制度内容的设置,无一不是为了确保这种权力的集中,确保君主意旨的畅通无阻。,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其演变规律,周全。,(4)宗法关系影响到古代政治制度的建设,父权观念渗入国家政治制度,儒家经典是君主专制制度的理论基础,是历代各项制度与政策的依据。,2.演变规律:封建社会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下存在两对基本矛盾。,(1)中央与地方割据势力。斗争趋势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2、地方权力日益收归中央。,(2)人治高于法治。人治的实质是权治、官治,是独裁统治。,(3)完备性、周密性和成熟性。政治机构设置相当完备,从君主到臣僚,从中央到地方,上下相依,交叉相连,统治网络严密,弱直至取消,中央与地方权力全归皇帝。,二、中国古代加强君主专制的主要措施,1.调整中央机构。秦始皇时期是三公九卿制;隋唐时期是三省六部制;明朝废丞相,六部分理全国政务,设立内阁;清朝时设立南书房,后增设军机处。中央机构的设立及其职权完全服从于专制君权的需要。,2.加强对地方的控制。秦汉时期的郡县制;西汉王国问题的解决;北宋削弱地方势力;元朝实行行省制;明朝废行中书省,设立三司。,(2)中央皇权与相权。

3、斗争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3.注重对官吏的监察。秦朝设置御史大夫兼理国家监察事务;汉代设置刺史,代表中央监察诸侯和地方高官;北宋设置通判监督知州;明朝设置按察使司分管地方监察。,4.注重官吏的选拔。秦汉时期官吏由皇帝任免,魏晋南北朝时期由士族世袭,隋唐时期实行科举制,明清时期演变为八股取士。,5.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汉武帝的独尊儒术,明清时期的八股取士和文字狱。从控制对象的范围看,是由镇压反对派儒生,到控制官吏选拔,再到控制和镇压全体人民。,1.原始社会后期的禅让制被以王权为中心的王位世袭制所取代。,2.以王权为核心的宗法制、分封制到以皇权为核心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4、,3.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向近代民主政治的转变。,三、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三次转折,考 向 案,考点一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1.(2012高考浙江文综,13)中国古代讲究“同姓不婚”。已知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故称两姓联姻为“喜结秦晋之好”),而鲁晋两国不可通婚。结合所学关于“西周分封制”的知识,能够判断(),晋国是姬姓封国晋燕两国可以通婚晋宋两国可以通婚秦燕两国可以通婚,A.B.C.D.,考点分封制。,解析教材指出:“召公之子受封于燕,成为深入东北最远,的一支姬姓贵族。周公长子伯禽代表周公本人受封于鲁,在姬姓贵族封国中位居最东。”由此可知,鲁国、晋国都是姬姓,燕国也是姬姓,故“晋燕两国可以

5、通婚”的表述是不符合“同姓不婚”这一规定的,正确,错误。晋与宋、秦与燕都不是同姓国,故正确。运用排除法,排除,即可得出正确答案是C项。,答案C,2.(2011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24)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解析解题的关键在于理解题干的“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即通过宗法制使家国

6、一体,增强了国家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从而为秦汉“大一统”奠定了基础。A、B两项始于秦朝,D项与题意不符。,答案C,3.(2011高考海南单科,1)秦统一后,“废封建,立郡县”,确立专制集权制度,但皇帝之子、弟封王,一直延续到明清。“分王子弟,以为屏藩”,是历代分封子弟的主要理由。血缘分封长期存在说明(),A.分封制有利于政权长期稳定,B.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C.分王子弟是皇权的一种体现,D.周代制度受到历代政权推崇,解析西周的分封制度造成东周时期诸侯争霸,故A项错误;中央集权的基础是郡县制,中央集权否定分封血缘,故B、D两项错误;封建时代的最高统治者之所以长期实行血缘分封,主要是为了维护皇

7、帝的特权。故选C项。,答案C,考点分封制与宗法制。,1.通过西周分封示意图整体把握西周分封的诸侯国的类型特征,(1)同姓的封国:鲁(周公子伯禽)、燕(王室召公奭)、卫(武王弟康叔)、晋(成王弟叔虞)、吴(王室周章)等。,(2)异姓的封国:齐(功臣姜尚)、宋(殷商后代微子)、楚(颛顼后代熊绎)、陈(舜后代妫满)、许(神农氏后代文叔)、杞(夏禹后代东楼公)等。,(3)周初分封制分封的对象为三种人: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功臣有:姜尚,封齐等。,王族:伯禽,封鲁;叔虞,封晋;周章,封吴;召公奭,封燕等。,古代帝王后代:微子(殷商后代),封宋;熊绎(颛顼后代),封楚;妫满(舜的后代),封陈;文叔

8、(神农氏后代),封许;东楼公(夏禹后代),封杞等。,例题(2012年浙江高三调研考试)春秋时期,宋楚两军对垒,宋军不乘时出击而大败。国人归咎于宋襄公,襄辩称公“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其中“亡国”的“国”指 (),A.夏B.商C.西周D.宋,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宋国是殷商后代微子受封而建立的,故材料中“寡人虽亡国之余”的“亡国”的“国”应该指商。,答案B,2.以中国古代宗室问题来理解“分封制是一把双刃剑”,宗室,历代皇族称宗室。宗室的最大问题是在嫡长子继承大统后,余子要不要分封。这曾引起长期的争论,主要看法有:第一,认为封国建藩有利于国家;第二,认为封国建藩不利于国家;第三,认为宗室不

9、可能不封,关键是如何进行管理。,上述论点都涉及宗室制度与皇权之间的矛盾和统一,而任何一种看法和措施,都不可能妥善处理和解决好宗室与皇权之间的关系和矛盾。,在受宗法制影响极为深刻的我国封建社会,对于最高统治者来说,宗室问题好似一把双刃剑。,例题(2012年湖南师大附中模拟)有人说:“分封制是一把双刃剑,它同时给予中央和地方以合法性。至于哪处势力能够在激烈的政治搏斗中获胜,那就完全要看它的实力了。”下列地方势力的行为不具有“合法性”的是(),A.周显王三十五年,齐侯婴自称齐威王,B.晋文公加派鱼盐之税,C.秦孝公任命商鞅为左庶长,进行变法,D.魏文侯以吴起为将,编练新军,挑战,不具有“合法性”。故

10、选A项。B、C、D三项都是诸侯在自己领地内的合法权利。,答案A,解析齐婴由“侯”自称为“王”,构成对周显王权威的,例题(2012年北京市第六十六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观察下图,我们可以获取的历史信息有(),以西周主要封国位置图构建考查分封制的情境(注:近几年高考对该知识点的考查没有类似情境),分封诸侯有利于边疆地区开发黄河流域是当时最重要的文明区域重要地区均被分封给同姓诸侯北京地区的开发最晚可追溯到西周,A.B.C.D.,解析观察图片可知,重要地区(如中原地区)分封的诸侯国不完全是同姓诸侯,也有异姓诸侯,故排除含的选项。,答案B,考点二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2012高考山东文综,10)

11、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其目的是(),A.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B.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C.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D.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解析本题考查的要点是古代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从材料来看,皇帝允许更多下层官员行使宰相权,通过分割相权来强化君权,故选B项。A、C、D三项从材料中体现不出来。,答案B,考点三省六部制。,2.(2012高考安徽文综,13)唐太宗曾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而不悉其行,至后败职,虽刑戮之,而民已敝矣。”这句话意在强调(),A.应严刑处罚失职官员

12、B.选官须注重才学,C.官员失职会危害民生D.选官应注重品行,考点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科举制)。,说明虽对无品行的官员进行严惩,但那时却已给百姓造成了严重后果。由此可知,题干材料主要强调官员品行的重要性,D项为正确答案。A、C两项对题干材料的解释不全面;B项与材料意思相反,可排除。,答案D,解析材料中的“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而不悉其行,至后败职”即强调以知识作为选拔人才的唯一标准,忽视人才的品行,会留有为官不正的弊端;而“虽刑戮之,而民已敝矣”,3.(2012高考海南单科,5)北宋初期,行使监察职能的御史弹劾官员时很少涉及宰相。至北宋中期,御史则与宰相“分为敌垒,以交战于廷”。这种现象反映了(

13、),A.官僚内部斗争集中于相位之争,B.宰相位尊权重的传统开始改变,C.专制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D.监察官员与宰相权力基本对等,考点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明相权的削弱及皇权的加强,说明专制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 御史掌握的是监察权,A项在题干中无从反映,D项不符合史实;宋代以前的历代统治者为了加强皇权,致力于削弱相权,如汉代的“中朝”和“外朝”制度、唐代的三省六部制,B项排除。,答案C,解析题干主要反映宋代御史与宰相的关系变化,以此说,续表,1.从科举制度和士农工商的关系来理解科举制在稳定社会秩序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中国古代把人分为士农工商,即读书之人、种田之人、做工之人和经商之人。这是古

14、人按照社会贡献的大小的顺序来排列的。古人认为:士为第一,“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农为第二,“民以食为天”农业是国家的根本;工为第三,“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商为第四,商业的互通有无必须依赖他人而后能行,如果大家都去经商都去依赖他人了,则无可依赖之人了,摆在末尾有不禁止又不提倡的深意。,读考试升至“上层”。所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虽不无夸张,却是这种流动性的形象反映。使处于农工商阶层的人们通过努力可以进入士这个阶层,有利于社会的稳定。,科举制度保持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性,使“底层”可以通过苦,例题(2012年江西九江一模)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中认为:“汉代的选举,是由封建贵族中开放

15、政权的一条路;唐代的公开竞选,是由门第特殊阶级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这表明汉唐选官制度(),A.选拔方式日益公开 B.扩大了官吏的来源,C.适应了阶层关系变动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解析汉代的察举制打破了世卿世禄制;唐代的科举制打破了依靠门第选官的制度,使庶族地主地位上升。C项符合题意。,答案C,2.从打造高素质官员队伍的角度来理解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应汲取的历史教训,(1)应防止重走读书做官的老路。,(2)应建立有效的逆向制衡,变个人意志为社会意志。,(3)应克服重才学轻道德品行的弊端。,(4)应克服学用脱节轻视实际才能的弊端。,例题(2012年河北唐山一中高三调研考试)“周亚夫,汉文、景名将。

16、周勃次子,因兄胜之杀人被处死,故得嗣爵,封为条侯。文帝后元六年(公元前158年),匈奴大举侵扰上郡、云中,京城长安告警。周亚夫以河内太守被任为将军,出征驻屯细柳,因治军严谨有方,不久迁中尉,负责京城治安。景帝时,周亚夫以太尉率军平七国之乱,五年后,被景帝迁为丞相。”材料反映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发展趋势是(),A.君主专制在不断加强B.皇帝选官重视军功,C.重血统向重才能转化D.君权相权不断协调,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条侯中尉丞相”的升迁顺序,可知选官制度由血统向才能转变。,答案C,以科举制演变的过程构建考查科举制的情境(注:近几年高考对科举制创立和发展的过程的考查没有类似情境),例题(2012年湖北黄冈中学高三10月月考)隋唐均规定:“工商不得入仕。”宋太宗在淳化三年(992年)三月二十一日的诏书中,规定“如工商杂类人内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宋会要辑稿选举),甚至还出现“有道释之流还俗赴举”现象。由材料可知(),A.宋代科举取士逐步取消了身份职业限制,B.宋代统治者奉行重文轻武的政策,C.科举考试成为宋代文人入仕的主要途径,D.宋代科举取士条件相对放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