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滦南县青坨营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舜发于畎亩之中(第二课时)》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上传人:1506****555 文档编号:145330140 上传时间:2020-09-19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90.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滦南县青坨营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舜发于畎亩之中(第二课时)》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河北省滦南县青坨营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舜发于畎亩之中(第二课时)》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河北省滦南县青坨营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舜发于畎亩之中(第二课时)》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滦南县青坨营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舜发于畎亩之中(第二课时)》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河北省滦南县青坨营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舜发于畎亩之中(第二课时)导学案 新人教版学习目标1、熟读成诵,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学会正确看待挫折。2、理清文章的层次结构,体会层层推理的论证方法重点难点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学会正确看待挫折体会层层推理的论证方法教学内容师生随笔第一课时一、感悟新知背诵课文,教师作评价二、探究新知1、朗读第一自然段,作者列举了 舜等 六位名人的事例,想一想他们有哪些共同点?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2、朗读第二自然段,你能发现一、二两自然段的关系吗?作者认为一个人才要担当“大任”要经历哪些方面的困苦? 1、朗读第三自然段,可以看出作者是从哪两方面论述的

2、?2、讨论:作者由一个人论述到一个国家,国家没有法家拂士往往灭亡,我们可以理解,但作者认为有敌国外患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件好事,你能理解吗?3、在第一课时,同学们就找到了中心论点,注意把握细节将中心论点写下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作者在论证时对这两方面有所侧重吗?4、为了充分地证明论点,作者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5、试着梳理一下作者的写作思路吧!先通过列举六位名人经历磨难后成就事业的事例,论证了苦难的重要性,然后又通过正反对比,由一个人论述到一个国家,再次体现了磨难的重要,最后得出全文所论证的中心论点。三、整理归纳1、作者认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练,请你根据自己的认识论证这个观点。2、请

3、你举出能证明本文中心论点的事实论据和到理论举各一个。四、达标测评一、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因此要增长才干,必须先经受艰苦磨炼。 B本文在论述造就人才问题时,强调了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两个方面的作用。 C文章在阐述的思路上,先从国家再说到个人,这样使文章论述层次显得很清楚。 D本文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这篇课文,选自孟子。孟子是孟子自己编著的,收录的是他讲学游说言论的记录。B 孟子,战国时思想家,教育家。名轲,字子舆。C“孙叔敖举于海”,指孙叔敖,隐居海滨。当时的君王楚庄王知道他有才能,任命他为宰相。D拂,在“行拂乱其所为”中发“f”的音,而在“入则无法家拂士”中发“b”的音。三、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 和 。四、孟子提出用艰难困苦的磨练来培养担当“大任”的人的育人主张,他认为只有这样才可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对此,你的观点是怎样的?五、谈一谈本文对你今后的学习或生活有怎样的指导意义?师生反思、总结: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