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练习(9)

上传人:1506****555 文档编号:145329353 上传时间:2020-09-1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46.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练习(9)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考语文练习(9)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考语文练习(9)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高考语文练习(9)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高考语文练习(9)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练习(9)》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练习(9)(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河北省沙河市第一中学2013年高考语文练习(9)一、阅读下面的宋词,按照要求,完成赏析(5分)定风波宋周邦彦莫倚能歌敛黛眉,此歌能有几人知。他日相逢花月底。重理。好声须记得来时。苦恨城头更漏永,无情岂解惜分飞。休诉金尊推玉臂。从醉。明朝有酒遣谁持。 (1)从内容上看,本词从 与 的角度,细腻地刻画了人物的内心世界。(2分) (2)周邦彦是写离愁别恨的高手,周词“使读之者骤遇之如在目之前,久诵之而得隽永之趣”。本词造语浅近而情意真挚,请结合全词,就“情意真挚”加以赏析。(3分)答: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5题。24分。日喻 苏轼 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

2、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籥,以为日也。日之与钟、籥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以异于眇。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自盘而之钟,自烛而之籥,转而相之,岂有既乎?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而意之:皆求道之过也。然则道卒不可求欤?苏子曰:“道可致而不可求。”何谓致?孙武曰:“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莫之求而自至,斯以为致也欤! 南方多没人,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

3、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能不溺者也。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昔者以声律取士,士杂学而不志于道;今也以经术取士,士知求道而不务学。渤海吴君彦律,有志于学者也,方求举于礼部,作日喻以告之。 选自四部丛刊本经进东坡文集事略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而眇者不识日 眇 眼瞎B他日揣籥,以为日也 揣 持、抓C君子学以致其道 致 表达D夫没者岂苟然哉 苟 随便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A 作日喻以告之 自盘而之钟,自烛

4、而之籥B 日之与钟、籥亦远矣 生而眇者不识日C 昔者以声律取士 而眇者不知其异D 莫之求而自至12下列各项对文章的阐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先讲了一个“盲人问日”的故事,指出“盲人识日”的问题在于只是依据间接的、片面的经验来认识事物,因此得出不符合客观实际的错误结论。B第二段由上文的故事引申“识日”和“见道”,指出不能达于道的错误在于“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而意之”,没有认识到“道”的本质,没有从事物的本来面目出发,只是主观臆断。C第三段讲“求道”的正确方法。引用孙武、子夏的话都是说明了掌握主动的必要性。第四段抓住一个“学”字深入一层说理,又用南北之人学“没”作比,突出长期实践的重要

5、,并进一步指出了单凭求教而不下苦功的危害。D 结尾正面鼓励吴彦律,说明作文目的,但意在言外。作日喻的目的在于希望吴彦律注意两点:一是求学必须要有目的,这目的是“求道”;二是要下苦功夫求道。12C引用孙武的话不仅解释了“致”字,而且还说明了掌握主动的必要;引用夏子的话,说明了“学”是“致道”的不二法门,强调了刻苦学习的必要性。13下列能够体现作者关于“学”与“道”正确主张的一项是( )A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而意之B君子学以致其道C士杂学而不志于道D士知求道而不务学1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每小题3分) 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故北

6、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15结合文意,指出“北人学没”这个故事的教训是什么?3分。备用题(学生考试时不做,老师在讲评讲析)1“盲人识日”的寓意是什么?这个故事在文中起什么作用?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我 在张晓风1)那天早晨,天无端的晴了,使人几乎觉得有点不该。昨天才刚晴过,难道今天如此运气再晴一天?那阵子被风风雨雨折磨怕了,竟然连阳光也不敢信任起来。 2)我对丈夫说:“我今天要到大屯山那一带去,主要目标是梦幻湖。”3)他一时尚未醒透,等他搞清楚,我已经带好四个橙子、两片面包和一个蛋走到门口了。 4)一个人对着湖水枯坐,觉得天地间再没有比这更好的事了。湖水浅浅盈盈,只可惜不见当年

7、的水鸟群了。不知为什么参禅的人总喜欢“面壁”,其实“面水”不是更好吗?水似柔而刚,似无而有,不落形象而又容纳万象。5)几乎每到春天,我就要嫉妒画家一次,背着画架四处跑,仿佛看起风景来硬是比我们多了一种理由,使我差不多要自卑了。不能画春天就吃一点春天也是好的。前些日子回娘家去看父母,早上执意要自己上菜场买菜。说穿了哪里是什么孝心,只不过想去看看屏东小城的蔬菜。一路走,一路看绿茎红根的菠菜,看憨憨白白的胖萝卜,看紫得痴愚的茄子,以及仿佛由千百粒碧玉坠子组成的苦瓜而最终,我选了一把叫“过猫”的春蕨,兴冲冲拿回家炒了。想想那可能就是伯夷所食的薇,不觉兴奋起来,我把那份兴奋保密,直到上了饭桌才宣布:“爸

8、爸,你吃过蕨类没有?”“吃过,那时在云南的山里逃难,云南人是吃蕨的。” 6)当然,想来如此,云南如此多山多涧多烟岚,理当有鲜嫩可食的蕨。 7)“可是,在台湾没吃过。”8)“喏,你看,这盘便是了,叫过猫,很好吃呢!” 9)“奇怪,怎么叫过猫?”爸爸小声嘀咕。10)“可是,我就是喜欢它叫过猫。”我心里反驳道。它是一只顽皮小野猫,不听话,不安分,却有一身用不完的精力,宜于在每一条山沟上跳来窜去,处处留下它顽皮的足迹。11)吃新上市的蔬菜,总让我感到一种类似草食动物的咀嚼的喜悦。对不会描画春天的我而言,吃下春天似乎是唯一的补偿吧!爬着陡峭的山路,不免微喘,喘息仿佛是肺部的饥饿。由于饿,呼吸便甜美起来,

9、何况这里是山间的空气,有浮动着草香花香土香的小路。这个春天,我认真地背诵野花的名字“南国蓟”、“昭和草”、“桃金娘”、“鼠麴草”、“兰花蓼”、“通泉草”、“龙葵”、“睫穗蓼”、“紫花藿”、“香蓟”但可恨的山野永远比书本丰富,此刻我仍然说不出鼻孔里吸进的芬芳有些什么名字。12)有一种小花,白色的,匍伏在地上,毫无章法的乱开一气,它长得那么矮,恍如刚断奶的孩子,犹自依恋着大地的母怀,暂时不肯长高,而每一朵素色的花都是它烂漫的一笑。 13)初春的嫩叶照例不是浅碧而是嫩红,状如星雨的芒萁蕨如此,尖苞如纺锤的雀榕如此,柔枝纷披的菩提如此。想来植物年年也要育出一批“赤子”,红通通的,血色充沛的元胎。14)

10、终于,我独坐下来,不肯再走了,反正“百草千花寒食路”,春天的山是走不完的。15)整个山只专宠一个像我这样平凡的女子,所有的天光,所有的鸟语,所有新抽的松蕊,所有石上的水痕,所有俯视和仰视的角度,所有已开和未开的花,都归我一个人独享只因为我在。 16)说“在”字,对我而言,总是一种饱满的幸福。每到山水胜处,我总想举起手来回一声:“我在。”17)身为一个人,我对自己“只能出现于这个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感到一种可贵,仿佛我是拼图板上扭曲奇特的一块小形状,单独看,毫无意义,及至恰恰嵌在适当的时空,却也是不可少的一块。 18)天神的存在是无始无终浩浩莽莽的无限,而我是此时此际此山此水中的有情和有觉。 19

11、)在路旁坐久了,忽然从石头上蹦来一只土色的小蚱蜢,停在我的袖子上。我穿的衫子恰好也是自己喜欢的土褐色,想必这只今春才孵化的糊涂小昨蜢误以为我也是一块岩石吧?想到这里,我忽然端肃起来,一动也不敢动,并且非常努力地扮演一块石头,一时心里只觉好笑好玩,竟不断地告诉自己:“不要动,不要动,这只小蚱蜢刚出道,它以为你是岩石,你就当岩石好了免得打击它的自信心。”20)相持了几分钟,小蚱蜢还是跳走了,不知它临走时知不知道真相,它究竟是因停久了觉得没趣才走的?还是因为这岩石居然有温度,有捶鼓式的音节自中心部分传来而恐惧不安才走的?不管怎么说,至少它一度视我为岩石,倒也令人自慰。 21)怀着独擅专宠的窃喜,我一

12、面步下山径,一面把整座山的丰富密密实实地塞在背袋里。 22)有一件事,我不知道该怎么说才能讲清楚。我曾手植一株自己,在山的岩缝里。而另一方面我也盗得一座山,挟在我的臂弯里。(挟泰山以超北海,其实也不难呢。)如果你听人说,今年春天我在山中走失了,至今未归,那句话也不算错。但如果你听说有一座山忽然化作“飞去峰”,杳然无踪,请相信,那也是丝毫不假的,而且,说不定它正是被我拐去。17作者结尾说:“我曾手植一株自己,在山的岩缝里。而另一方面我也盗得一座山,挟在我的臂弯里。”怎样理解这个句子?(3分)18文章第5自然段至第11自然段为什么花那么多的笔墨写吃蕨之事?(4分)19文章写小蚱蜢误把“我”当成“岩

13、石”这一个情境有什么作用?(4分)20根据全文内容诠释题目“我在”的含义。(6分)参考答案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5题。24分。10C( 取得、得到。解释为“招来、招致”也对。)11D(A,以:介词,因为;连词,来、用来。B,之:动词,到、往;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C,者:代词,用在动词、形容词等词语后面,指人或事物,译为“的人”;助词,用在时间词或否定词后,表示“时候”或“的话”。D,连词,表转折。)12C引用孙武的话不仅解释了“致”字,而且还说明了掌握主动的必要;引用夏子的话,说明了“学”是“致道”的不二法门,强调了刻苦学习的必要性。13B(A,根据原文“皆求道之过也”可知其错误;

14、C项虽“学”而不致于“道”,D项虽知求“道”却不“学”,都是偏废一方的做法,是错误的。)1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每小题3分) 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译文:即使用巧妙的比喻去很好地开导,也并不比铜盘与蜡烛的比喻更形象。(虽,巧譬善导,过)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译文:善于作战的人能使敌人接近自己,而不会被敌人牵引过去。(善战者,致,于)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译文:所以北方的勇士,向会潜水的人请教他们的潜水方法。(没人,求,所以)15结合文意,指出“北人学没”这个故事的教训是什么?3分。答:这个故事说明不通过亲身实践,就不能学会“没”;(1分)如果单纯靠间接经验求道,而不是努力去学,也不能达于道。(2分)答题指津:1)题干是“教训”,宜用“不”“如果”等否定句式或虚拟语气从反面(或负面)来组织文字进行表述。2)备用题(学生考试时不做,老师在讲评讲析)1“盲人识日”的寓意是什么?这个故事在文中起什么作用?答:“盲人识日”说明一个人只靠一鳞半爪的知识而对事物缺乏全面的理解,必然要犯错误。这个故事意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