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锦州市联合校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i**** 文档编号:145327850 上传时间:2020-09-19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204.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辽宁省锦州市联合校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辽宁省锦州市联合校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辽宁省锦州市联合校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辽宁省锦州市联合校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辽宁省锦州市联合校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辽宁省锦州市联合校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辽宁省锦州市联合校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辽宁省锦州市联合校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众所周知,中国传统文化常常被人叫做“礼乐文化”。所谓“礼乐文化”,也就是明确表明在这种以培养人格、造就文明社会为目的的文化中,礼乐起着核心的与基本的作用。其中,乐既是个人修身成德的途径,也是理想社会和政治的旨归。这与古人对“乐”的认识有关。虽然儒家一直讲圣人制礼作乐,实际上古人并不将乐视为纯粹人为主观的产物。乐之本,在天不在人。古人将十二律与十二月相配,将五声对应于五行或四季,在现代人看来是牵

2、强附会甚至是无稽之谈,却未看到古人的良苦用心。音律是由人制定的,但却是“天之道也”。音乐与人的主观情感之间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更不是情感的产物。一方面,与乐相比,人的情感是主观相对的,因人因地因事而不同,嵇康在声无哀乐论中写到:“夫殊方异俗,歌哭不同。使错而用之,或闻哭而欢,或听歌而戚,然其哀乐之怀均也。今用均同之情而发万殊之声,斯非音声之无常哉?”另一方面,悲伤的音乐未必使听者悲伤,喜庆的音乐也未必使听者开心。乐如果本出于天,为何又是人的产物呢?这是现代人才会有的问题,现代人相信天人永隔;对于古人来说,天人有别,但天人相通:“天之与人有以相通,如景之象形,响之应声。”天道运行有一定的节律,史

3、记律书中说:“律历,天所以通五行八正之气,天所以成孰万物也。”天之节律即人之节律,此节律也是人事的最高规范,依它行事,天下太平,万物和谐,人心安泰,即为王道。所以乐论中曾提出这样的观点:“夫乐者,天地之体,万物之性也。合其体,得其性,则和;离其体,失其性,则乖。”因此,乐作为一种政治教化的体制,它的规范应该具有绝对普遍性,不能因人因事因地而异,因为这种规范性乃人类伦理生活的基本原理与范式,它绝不是主观任意的,而是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具有先天的绝对性。否则,它就不再是一种公共的体制而只是私人产物了。教化如果变为实现任何个人或人群的利益的工具,便不是教化,而是洗脑了。圣人不是根据自己的意见,而是承

4、袭天道作乐。正如阮籍所说:“昔者圣人之作乐也,将以顺天地之体,成万物之性也。”礼乐乃是“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而不是圣人出于一己之私的发明。但是,不管怎么说,乐之本质虽然是客观的,它的具体表现却是极为感性的,所以即便是嵇康,也从未否认乐对人情感的巨大作用,“声音和比,感人之最深者也”。但乐不是像大笑或哭泣那样的纯粹私人情感的宣泄;乐是通过感性的方式使人扬弃了自己狭隘的主观性而上升到存在和宇宙的普遍性,达到人生和世界的理想状态,使宇宙人生因此变得完美。(摘编自张汝伦论“乐”)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礼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起着核心作用,对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有非

5、常重要的意义。B. 古人把音乐与自然现象的一些要素分别对应起来,以体现他们对音乐本质的理解。C. 天的节律与人的节律彼此相通,它们共同构成人们从事各项活动时的最高规范。D. 在古代社会,乐可以提供普遍且相对稳定的基本规范,它承担了政治教化的功能。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第2段从两方面阐释了音乐与人的主观情感之间的关系,强调了乐本不在人。B. 文章第3段从对比入手,分析了古人和今人眼中不同的天人关系,论证乐本出于天。C. 文章第4段为了证明圣人承袭天道作乐看法,引用阮籍的观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D. 文章第5段补充论证了乐对人情感的作用,指出乐可以使人生变得完美,

6、论证更严密。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 乐作为政治教化体制具有先天绝对性,因此圣人作乐时要将自己的意见与天道相融合。B. 礼乐文化影响着社会的安定和人心的安泰,统治者推行礼乐文化,就能达于王道。C. 乐具有客观性,人的情感是主观的,可见琵琶行中作者的感受与乐曲本身关系不大。D. 乐可以使人上升到存在和宇宙的普遍性,这对于个人修身成德和建成理想社会都很重要。【答案】1. C 2. B 3. D【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首先应迅速浏览,划记关键词;其次找到对应位置比对原文,最后做出判断。比对时注意选项与原文是同义转述还是改变了原文。同时要熟悉设误的类型,如偷

7、换概念、混淆未然已然、混淆或然必然、无中生有,强加因果,肯定否定不当、强加因果,曲解原文等。同时要注意副词、代词等。遇到代词可将代词还原。本题C项,“它们共同构成人们从事各项活动时的最高规范”错误,如原文“天之节律即人之节律,此节律也是人事的最高规范”中“此”指代天的节律,即天的节律是人事的最高规范。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思路,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需要划记每段的中心论点,并明确论据以及论证方法、论据与论点的关系。一般考查论证方法,论据与观点是否一致。B项说法错误,原文“乐如果本出于天,为何又是人的产物呢”,对比分析古人和今人眼中不同的天人关系是为了说明乐“为何又是

8、人的产物”。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信息筛选、整合、推断的能力。首先应迅速浏览,划记关键词如副词、代词、关联词等;其次找到对应位置比对原文,最后做出判断。比对时注意选项与原文是同义转述还是改变了原文。同时要熟悉设误的类型,如偷换概念、混淆未然已然、混淆或然必然、无中生有,强加因果,肯定否定不当、强加因果,曲解原文等。选项的说法要看根据原文是否可以推断出。尤其对与过于绝对的说法,要看原文是否有这样的表述。A项“圣人作乐时要将自己的意见与天道相融合”错。原文是说“圣人不是根据自己的意见,而是承袭天道作乐”,注意“不是而是”这样的关联词;B项“统治者推行礼乐文化,就能达于王道”表述过于绝对;C项

9、原文最后一段提出乐对人的情感有巨大作用。所以“情感关系不大”错误。故选D。(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全面二孩”政策效果持续显现,2017年二孩出生人数比2016年明显增加。这一现象令人欣喜。但另一个值得关注的重要现象是2017年一孩出生数量下降较多。人口问题是人类社会共同面对的基础性、全局性和战略性问题,人口问题也始终是制约我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广大育龄夫妇要有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广大育龄夫妇要有全局意识,始终将国家、民族的繁荣富强放在第一位。进入21世纪后,我国人口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外部条件均出现重要转折性变化,在人口

10、过快增长得到有效控制的用时,诸多新问题和潜在风险形成的挑战已不容回避。目前,人口老龄化和少子化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在中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全面二孩”落实之初,一些专家对此并不看好,认为在当前形势下,这项人口政策调整并不能扭转人口出生低速的趋势。之前,一些地区调查也显示,在已生有一个孩 子的家庭中,只有一小部分有生育二孩的意愿。两年来,“全面二孩”政策的实 施效果证明,专家的预期过于悲观了。高龄妈妈们带着对二孩的深深渴望,在顽强跨越生育极限的同时,也让“全面二孩”释放出应有的政策红利。但一孩出生数量下降较多,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重要信号。这表明在生育观念转变、生活压力加大、结婚年龄推迟等原因的

11、综合作用下,我国的整体生育意愿正在被进一步压低。这提醒有关部门,当前不但要继续坚持“全面二孩”政策,让生育率保持在合理水平,而且应尽快出台其他配套的福利政策,完善育龄妇女的劳动保障制度,让广大育龄夫妇首先“敢于”生下第一个孩子。(摘自北京青年报2018年1月22日)材料二:注:人口统计不包托香港、澳们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人口。(数据国家统计局,因为涉及人口普查,部分年份有微调)(来自21世纪经济报道2018年2月5日)材料三:近些年来,导致我国人口出生率低的原因,绝对不止计划生育政策而已。一方面,中国经济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而国外的先例几乎无一例外地证明,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12、,人们对生儿育女这件事的意愿会日渐下降。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普遍有着“养儿防老”“多子多福”的观念,人们生儿育女的目的之一,就是为自己和家族提供经济上的保障和希望,而随着人们的生活日益富足起来,这种观念自然会日渐式微。 另一方面,现在养育一个孩子的成本越来越高了,从出生到上学到就业结婚买房都得父母操心。而二孩的出生大多是已经功成名就的中年人,中年人有能力有意愿养育第二个孩子,但是高龄产妇的不断出现,不利于中国人口的优化,更不利于孩子的教育。(摘自中青在线2018年1月19日)材料四:人口变化趋势往往带有巨大惯性,甚至暗含自强化机制。世界各国已有经验中,一旦总和生育率降至1.5水平(即每个妇女生育

13、1.5个孩子)以下,扭转生育率下降趋势就会变得极为困难。但是中国的情况有其特殊性,因为中国的低生育率起码从其源头上起自一个强有力的外部因素计划生育。因此,这就使得此前关于人口问题的讨论中,存在大量事先很难被证伪的主观性假设(如一旦生育政策放松,中国有可能迎来大规模、集中性的补偿性生育高峰)。这种假设使得中国的人口政策在前瞻性、系统性、协调性等方面凸显不足。(摘自中国经济周刊2018年1月29日)4. 下列关于导致我国人口出生率低迷的原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二孩政策”没有扭转人口出生低迷的趋势,人们生育二孩的意愿不大,女方年龄普遍偏大,育龄妇女占比不断下降。B. 育龄妇女的生育意

14、愿走低,一孩出生率下降较多,生育观念发生转变,生活压力加大,结婚年龄推迟。C. 中国经济的长足进步,以生儿育女为自己和家庭提供物质保障的观念日渐淡泊,导致了当代中国人养儿防老观念的式微。D. 从孩子出生到教育、婚嫁、住房,现代社会抚养孩子的成本越来越高,导致事业还没有发展成熟的年轻人缺乏生育的勇气。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进入21世纪之后,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不再是人口增长过快现象,而是人口老龄化和少子化现象。B. “一孩”和“二孩”出生率的反差表明,“全面二孩”政策目前已取得初步效果,但我国生育率的低水平状况依然严峻。C. 进入21世纪之后,一

15、孩出生率偏低,整体出生人口逐年减少,说明“全面二孩”政策不足以解决我国当前出生率过低的问题。D. 一旦总体生育率降低到一定水平,要想扭转生育率下降趋势就会变得极为困难,但中国抑制生育率上升的计划生育政策一旦松绑,必然会迎来一次生育高峰。6. 怎样才能有效改变我国生育率偏低的局面?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答案】4. A 5. B 6. 政府出台相关配套的福利政策,完善育龄妇女的生育、劳动保障制度;继续坚持实施“二孩政策”乃至进一步放宽生育政策,使生育率保持在合理水平;广大育龄夫妇要有全局观念,将国家民族繁荣富强放在第一位。【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

16、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下列关于导致我国人口出生率低迷的原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到文中圈出“导致我国人口出生率低迷的原因”的内容,再浏览选项,并与文本进行比对,做出判断。本题中,A项,“二孩政策没有扭转人口出生低迷的趋势,人们生育二孩的意愿不大”错误,从材料一看出,“二孩政策没有扭转人口出生低迷的趋势”只是某些专家的悲观预期,材料一明确指出“两年来,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效果证明,专家的预期过于悲观了。高龄妈妈们带着对二孩的深深渴望”。故选A。【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分析概括内容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